APP下载

全方位协同育人 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015-03-20高诚辉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高诚辉等

摘 要:目前社会创新模式呈现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必须根据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育人。福州大学通过校政企协同、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等方式,积极探索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工程教育

福州大学近年来,不断拓展校内外各种方式的协同育人渠道,采取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区域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一、校政企协同育人,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的矛盾与问题:高等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工业界对人才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大众化教育的就业面广与学生就业适应期长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教育资源滞后于人才培养需要、企业需求技术与大学教学能力之间产生较大的差距[1]。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福州大学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面向主导行业企业需求,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各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校政企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之路。

1. 点面协同育人

2004年学校与联想集团、东南汽车等10家单位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电气学院、数计学院等6个学院开始实施“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选派指导教师,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共同组成“预就业过程”指导小组,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环节进行指导,并纳入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学院、学生和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三方协议”,通过校企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学生以预就业的形式,一边学习与实习,一边接受工程教育与培训,毕业后直接或优先进入企业就业[2]。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地解决了就业与完成学业的矛盾,缩短了就业适应期,创建了一种学生就业新方式,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2. 点点协同育人

学校以联合办学模式不断加强与我省主导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分别与福州软件园合办软件

专业,与福建ICC基地和相关企业合作复办微电子学专业,与紫金矿业集团共同创办紫金矿业学院,与福建省交通运输(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创办八方物流学院,与新大陆集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校企合作的福州大学新大陆物联网学院,与泉港区政府、福建石化集团联合创办石油化工学院。校政企合作创办专业或学院进一步加深校政企合作力度,政府和企业在资金投入、实践环境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使学校人才培养获得了强大动力。尤其是2007年学校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黄金矿业企业紫金矿业集团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校企深度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紫金模式”,其特点是“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紫金集团注资1.5亿建立了我国首个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成为学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大成果和标志。

在以上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2010年学校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为契机,组织10个工科专业开展试点改革,以紧密型联盟为核心,半紧密型联盟为主构建校企战略联盟体,积极探索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增设企业课程、创建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措施,培养工科基础扎实、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二、科教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

科教协同,要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以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师资、科研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

1. 科教资源平台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学校不断推动科教协同育人,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多家研发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围绕大型仪器资源共享、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利用科研机构在项目、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或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以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部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直接介入上述研究单位的课题研究,这种真枪实弹的做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推荐保研、考研或就业。

2. 实施以研究型、探究式为主的培养模式

首先,以“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校“数理基础综合班”、“创新研究型实验班”等各类教改试点班为改革着力点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从1994年举办的“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班”依托我校化学学科优势,实施“成才阶梯行动计划”,将本科教学四学年划分为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即“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入门、科学研究感悟、科研能力初步形成”,并辅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于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依托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探索性教学模式,通过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和联合培养教师队伍,突出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学校的“数理基础综合班”和“创新研究型实验班”构建数理基础厚实,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实施课堂、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搭建多种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或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建设58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从2001年就开始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SRTP)基金,每年都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生科研训练。2008、2012年学校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资格,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体系。目前平均每年约有10%的在校本科生参与各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训练,有40%左右的学生在学四年中参加了SRTP计划项目训练。学校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20多种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并在学校层面组织相应校级竞赛,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

3. 鼓励大师、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立“教授讲座”课程,要求每个专业的教授结合自己的科研专题面向本科生讲授最新科研成果,以开拓学生视野。学校鼓励教师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共出版教材227部,吸纳了教师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能够跟随专业导师进入重点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接受科研训练。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对教师通过SRTP、学科竞赛等项目积极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给予肯定和奖励。此外学校通过加强教学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学术责任,组织教学团队的教学学术活动,围绕提高教学水平讨论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以高水平的高教研究活动促进高水平的教学。

三、多平台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同时随着科学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迅速增长,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2008年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东南强校之路的办学思路,颁布了《福州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四个平台,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创业型人才。

1.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

学校在全校层面上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必修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选修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设计实践”、“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大学生项目管理初识教程”等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加强创业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配有专兼职创业、职业发展教育教师58人。

2. 搭建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平台

学校创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学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点及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服务平台,现有6个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校内创业孵化基地1个;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论坛、创业主题沙龙、创业大讲堂、与创业导师面对面、参观创业企业、模拟企业管理等系列创业理念普及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3000多人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连续多年开展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十佳创业项目评选、“创业之星”评选、大学生科技节、商业精英班组建等活动,每年参与学生约5000多人次,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实训体系,组织了创业实验班、创业能力提升班、创业精英班、闽台创业培训等分层次、系统化创业培训,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显著。

3. 搭建校内外预创业平台

学校、学院除了在校内积极开拓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外,还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以预创业模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现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60个。此外,利用福州大学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5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楼在建。

4. 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利用校友资源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组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的“福州大学创业校友联盟”,形成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开展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学校与福建省经贸委,校友企业“福州福大自动化有限公司”联合实施了“福州大学生新楚创业助力工程”,并创立了“新楚大学生创业基金”(后更名为“中海创专项创新创业基金”)。

四、跨学科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将学科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理工结合、文理交融,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全方位多渠道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 理工结合,文理交融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的办学理念,在学科总体布局和学科建设上,坚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法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方针,注重理、工、文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理工结合的学院占全校理工类学院的2/3,同时依托理工科的优势,迅速发展了经、管、文、法、艺各学科,先后建立了管理、法学、人文、工艺美术等院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良好态势。鼓励和引导建设跨学科型课程体系,理工文科专业互设互开课程,比如化学专业设置了“化学工程基础”,计算机专业设置了“离散数学”,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了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此外,每年面向本科生开设150门左右理工文结合、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各科的校选课,要求学生跨类选修课程,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科之间的交叉创新点和创新思维习惯。

2. 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

学校从1993年开始实施“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鼓励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第二学位(专业),以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学校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降低修读门槛,实施目标管理,目前共开通25个第二专业,在校修读第二学位(专业)的学生数达2454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有1793人获得双学位(双专业)或主辅修证书。学生通过对第二学位(专业)、辅修专业的修习,形成了理工文兼修的复合型人才特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全方位多渠道创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学校大力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牢记 “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强化爱国、爱校教育,强化学生与校友的“福大人”意识,树立典型,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不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内容更加丰富的学生科技文体活动,打造“嘉锡讲坛”、“博学论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文、理科专业增设工程实训环节,在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完善各校区的文化功能,营造环境优美,全校协同育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吴敏生,高诚辉.加强工程教育改革,打造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4(18).

[2] 高诚辉.“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点与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