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主任用易经辨治乙型肝炎的经验*
2015-03-20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 (江苏 南京,210028)
王德明主任中医师(以下简称王师),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在临床实践中擅长消化系脾胃病、肝胆病的诊治,尤其对医易学说有较为深入研究,创立了运用易经辨证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
《易经》又名《周易》,被奉为群经之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奇书,其内容包含天地之道。中医是高度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一门自然科学。中医与易学的结合,谓之“易医”,或“医易”,研究医易在于了解中医与易学之关系,阐明易学对中医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总结其理论思维的成果和经验,并用之指导临床及提高疗效。
现代以来,因医易学说深奥,又因现代中医教育方式,或因师承局限,被多数人淡化,甚至遗忘。因此中医要更好发展,唯有援易入医,以易训医,才能揭示中医理论的实质,这也正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1]。
1 易经对肝的认识
肝属木,为震卦:(体阴而用阳)。
2 易经对乙肝病毒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认识:HBV 为专一的嗜肝病毒,HBV DNA 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由双链组成。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 DNA。HBV DNA 是由短L 阳链、长S 阴链组成的螺旋体结构,依据易经理论HBV 为阴多阳少,卦象属坎水之卦:(负阴而抱阳),一阳陷于两阴之中,阳实阴虚,阴中寓阳,湿中蕴热,上下无据,为坎险之意。生动的表明其为湿多热少之湿热疫毒。中医理论认为HBV 是湿重于热,湿热蕴结,入于血分,深藏脏腑,既伤阴又伤阳的疫毒之邪,不同于一般的湿热之邪。
王师认为,HBV 亦遵循自然界生长化收藏之规律,四季变迁于不同脏腑,表达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认为春季肝木气旺,需水濡养,病毒入肝,故春季乙型肝炎高发;夏季肝木生火,肝火旺,心火亦旺,病毒部分离血入肾;秋季天时生水,病毒复制,邪气盛,秋金克肝木,正气虚,故乙型肝炎秋季亦高发;冬季天时生水,肾水盛,病毒以水性入肾;四季之末,土旺不受邪,土克水,不受病毒侵害。
3 易经对乙型肝炎病机的认识
3.1 急性期 急性期第一阶段:病毒入侵肝脏,坎水与震木交结,震木变离火,肝阴初损,肝火始旺,湿热始成(☵→☲)。急性期第二阶段:第二次交互,变为离火与坎水,此为邪火与邪水,出现心火旺,肾水盛症状(☲→☵)。急性期第三阶段:邪火与邪水交结,湿热进一步加重(☵→☲)。
3.2 慢性期 慢性期第一阶段:病毒邪水再耗肝阴,肝木变为乾金,肝气耗伤,湿热留恋,痰瘀形成(☵→☰)。慢性期第二阶段:邪火下趋大肠,导致大肠湿热(☲→☱)。慢性期第三阶段:邪水、邪火进一步交结,湿热更重(☵→☲)。
3.3 硬化期 硬化期第一阶段:病毒入胆,出现胆失疏泄症状,此时肝阳亦损(☵→☴)。硬化期第二阶段:邪火仍在大肠,大肠湿热加重(☲→☱)。硬化期第三阶段:邪水邪火进一步交结,湿热进一步加重(☵→☲)。
3.4 失代偿期 失代偿期第一阶段:病毒邪水,进一步侵肝,导致肝木变坎水,导致水饮内停(☲→☲)。失代偿期第二阶段:肝木克胃土,肝火伤胃阴,灼伤胃络,导致出血(☶→☳)。
4 易经分析乙型肝炎的治则
对乙型肝炎的治疗现代医学采用抗病毒、保肝降酶、调整免疫、防止肝纤维化,对症支持治疗等疗法。中医认为乙肝病毒不同于一般的湿热之邪,因其湿热胶结,入血分,深藏脏腑,是一把“双刃剑”,伤阴又伤阳,故治疗重在化湿、辅以清热[2]。倘参以《易经》理论,根据病毒四季变迁、脏腑应答不同,察阴阳之所在,指导用药,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4.1 清利湿热贯穿始终,重在化湿,辅以清热“化湿于热外,透热于湿中”(与西医长期坚持抗病毒治疗一致)。首选清热燥湿,苦参、败酱草、鱼腥草、龙胆草、茵陈等较为稳妥。次选芳香化湿,白豆蔻、砂仁、藿香、佩兰等适逢其会。兼用淡渗利湿,薏苡仁、猪苓、茯苓、淡竹叶等正当其时。
4.2 养肝阴、保肝体贯穿始终 临床上常选用南沙参、北沙参、百合、麦冬、生地黄、白芍、熟地黄、龟板等。
4.3 乙型肝炎慢性期、肝硬化期注重化痰瘀 临床选用昆布、海藻、桃仁、红花、牡蛎、夏枯草、全瓜蒌等药物。
4.4 适时补血养肝,升发肝阳 临床选用当归、白芍、熟地、黄精、制首乌、柴胡等药物。
4.5 肝硬化病毒入胆,注重清利胆经湿热 临床选用虎杖、茵陈、金钱草等药物。
4.6 分期论治 见表1。
表1 运用易经辨治乙型肝炎的分期表
4.7 四季病毒迁移用药 春季病毒入肝,重在清肝中湿热,药用龙胆草、夏枯草、连翘、黄连、黄柏、黄芩等。夏季病毒入血留肾,重在清血热,利肾湿,药用黄连、连翘、车前草、猪苓、苦参、黄柏等。秋季病毒入大肠,重在清大肠湿热,药用败酱草、黄芩、苦参、秦皮、大黄等。冬季病毒藏于肾,重在利肾湿,药用黄柏、知母、淡竹叶、车前草、泽泻、木通等。四季之末土旺不受邪,配合健脾和胃,补土制水,药用苍术、白术、砂仁、白豆蔻、茯苓、山药、白扁豆等。
4.8 总结 ①清湿热:以化湿为主,贯穿治疗始终(与现代医学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相一致)。②病毒四季变迁在不同脏腑,要结合四季脏腑用药,不是一方到底。③病毒既伤阴又伤阳,察阴阳之所在,必须扶正抗邪。④病毒四季状态不同(生、长、化、收、藏),必须调整相应方药。⑤病毒活动出现消化道症状,属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亦宜治肝。
[1]张其成.从易学象数模式看中医理论实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6):1.
[2]陈增谭.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4):193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