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2015-03-19郁柳青
郁柳青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心理分析角度对《黑王子》中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过程进行解读,尝试用超我、本我和自我的概念来体现布拉德利从克制到痴狂,再到释然的心路历程,在细解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同时突出“成长与救赎”这一主题,意在指出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过程是一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与协调的精神之旅,最终,布拉德利在三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拥有了完善的人格,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救赎。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 成长 救赎
长篇小说《黑王子》是20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作家艾丽斯·默多克(1919-1999)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以自传式的手法回忆了58岁作家布拉德利与好友阿诺尔德的20岁女儿朱莉安的恋爱故事。该小说内容丰富,叙事结构多变,具有多维度阐释的可能性。
一.超我压抑下的危机
布拉德利对爱情的追求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了一个萌发、高潮和转折的过程。布拉德利在其情感的萌发阶段选择去克制,试图从柏拉图式的爱情中寻求满足感。这种高尚的精神恋爱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了“超我”的管制。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超我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超我是每一个道德约束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倡导者”,超我依据道德原则活动。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为,因为这两种行为最受社会谴责。”
布拉德利而言,“超我”对其的管制一方面源于社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源于其本人的道德坚守。首先,布拉德利作为一名成熟理智的知识分子,深知自己与20岁朱莉安之间的这种老少恋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现实世界拒绝这种爱情,因为它像犯罪一样——荒谬!”其次,布拉德利是“崇拜沉默的信徒”,他认为,沉默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力量。因此他选择已沉默回应自己内心对朱莉安的爱。
“从发现自己爱上朱莉安那一刻起,我就清清楚楚地认识到,我千万不能对任何人宣布我的爱情。对这一点,我的认识之快甚至连一秒钟都没有延误。”
此外,布拉德利还是一名清教徒,传统、拘谨而墨守成规,对自身有着严格的道德要求。因此,老少恋对他来说是一种禁忌。这一点可以在他对妹妹前夫的第二次婚姻的态度上得到体现:“这个丈夫将老妻换成个年轻姑娘,却未受到任何惩罚,我感到这是对我的侮辱。”因此,虽然爱已萌发,但他仍选择克制。
“超我”的管制使布拉德利沉浸于柏拉图式恋爱的快乐中。
“你的存在足以令我快乐,我的快乐就只是因为你!我是多么骄傲啊,能与你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
与此同时,布拉德利在待人处事和创作状态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爱上朱莉安之前,他愤世嫉俗,对人冷漠,而现在却想与所有人都和睦相处:对好友阿诺尔德的作品不再吹毛求疵,并决定认真读其作品以避免片面的评价。对其妻也不再避之不及,而是宽容以待。另一方面,布拉德利之前虽有写下旷世奇作的决心,却无奈于才思枯竭,而朱莉安的出现在他身上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灵感。
这一切改变均表明朱莉安是以一种意料之外的形式呈现的布拉德利期盼已久的突破,是其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开端。然而,在此之前,布拉德利不得不接受一些严峻考验。这种“超我”管制下的状态看似完善却危机四伏,是一种没有经过磨练的“完善”。要想形成完善的人格,必须经过危机的考验。一个最直接的潜在危机就是人的本性中不可抑制的“本我”对“超我”的冲击。
二.本我侵袭后的痴狂
在强烈情感的吞噬下,理性的寒光渐渐被扑灭,布拉德利打破了沉默,不再满足于精神恋爱,对朱莉安从精神需要转向肉体需要。这种转变是本我侵袭后的后果。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有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等,它和肉体联系着,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顾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客观现实的环境,追求本能的快乐时它的唯一目的。
布拉德利的本我发展经历了从潜伏期到爆发期两个阶段。首先,即使在“超我”这一道德卫士的捍卫下,“本我”的力量也并未泯灭,而是蓄势待发。
“之后,我的幸福感也随着肉体的紧迫感家居二发生了变化,仿佛有磁力,或绳索、铁链,先是轻轻地牵动,而后拉紧,最后死死拖曳着我。当然,肉体的欲望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今天,我的高尚丝毫未减,我的幻想丝毫未增,可我的意志却有点忙乱躁动了。”
由此可见,本我的非理性特质已经冲击了布拉德利的超我,其道德感正在弱化。从表面看来,布拉德利从超我管制下的高尚转变为本我支配下的世俗,似乎是在退步,但实则不然。人非圣贤,任何人都不能越过“本我”的诱惑而拥有完善人格。本我的侵袭对布拉德利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他最终实现成长与救赎的催化剂。
虽然“本我”是布拉德利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任凭本我支配自己的行动必然会种下恶果。弗洛伊德认为“当本我完全统治个体时,就会导致个人只追求自身的快感而不考虑社会、他人的利益,最容易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布拉德利在“本我”爆发阶段的行为及其后果正印证了这一点。首先,一方面为了使朱莉安接受自己,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与朱莉安的恋情不那么荒唐,布拉德利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年龄,将58岁说成是46岁;随后,在两人的恋情暴露后,他不顾友谊,无视阿诺尔德的恳求,也不念亲情,将濒临精神崩溃边缘的妹妹托付给外人照顾,执意与朱莉安私奔。最后,在得知妹妹自杀的消息后也没有立刻回头,而是选择先和朱莉安发生关系。本我的侵袭将超我管制下那个有理性、有道德、与人为善的人变成了一个疯狂、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
在本能的渴求下,为了自身欲望的满足,布拉德利心中只有对朱莉安的痴狂。欲望与现实的冲突在本我满足后达到了高潮,布拉德利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现实。隐瞒年龄、妹妹自杀、好友死亡等这一系列现实因素使他渐渐从本我的迷乱状态中抽离出来,也为布拉德利最终为自己的享乐行为负责埋下了伏笔。
三.自我调和下的释然
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就像一种文学幻景,因布拉德利的超我变得神圣、高尚,又因其本我而变得热烈、痴狂,然而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布拉德利所面对的现实是:自己与朱莉安私奔间接导致妹妹普利西娜自杀身亡,而朱莉安在获悉这一噩耗后痛苦万分,并在得知布拉德利在年龄问题上撒谎后而离开。这是布拉德利为自己的享乐所付出的代价。在这残酷现实前,布拉德利的自我选择了勇敢面对。“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调节本我与外界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对本我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延续性控制限制,快乐原则遭到压抑,所以人是不自由的,但人对自身的约束正是人实现自由的途径,所以这个阶段是人追求真正自由与快乐的阶段”。布拉德利也正是通过“自我”这一阶段的作用而感到自由与释然,实现了成长与救赎。
布拉德利的成长主要表现为对朱莉安的爱情的升华和作品的完成。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在超我阶段虽然超凡,但因缺乏现实的根基而危机四伏;在本我阶段,这种恋爱又因不受控制而具攻击性,最终酿成了严重后果;而在自我的调和下,布拉德利对这份感情不再患得患失,原谅了朱莉安的不辞而别,坦然接受了这场恋情的结局。如果说之前超我管制下的爱是柏拉图式的,那么现在这份爱则是超柏拉图式的。即使朱莉安已离开,他仍旧发表这样的告白:“我对你的爱纯粹而彻底,它高于一切,亘古不变。”布拉德利的另一个直观且意义深远的成长就是完成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著作。写作的愿望贯穿小说的始终,在爱上朱莉安之前宥于缺乏灵感,之后由于在超我和本我控制的极端状态下而荒于写作,这一愿望只有在“自我”调节下的平和状态下才得以进行。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过程是一场修行,虽然爱情没有修成正果,但这场爱的体验给予他无限灵感,帮助他完成了旷世奇作,使他完成了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
布拉德利的救赎则是受责任心和负疚感的驱使,主要表现为对妹妹普利西娜之死和好友阿诺尔德之死的救赎。无依无靠的普利西娜因哥哥与朱莉安私奔,感到绝望而自杀,布拉德利对此负有间接责任。而好友阿诺尔德却是被妻子蕾切尔所谋杀,起因是布拉德利因不满蕾切尔诋毁他与朱莉安之间的爱而讲阿诺尔德出轨之事告之。布拉德利认为追根究底是他对朱莉安的爱导致了两人的死亡。因此,当蕾切尔诬陷自己为杀人凶手时,他也没有为自己辩护,一方面他把这当作是对他没有发誓保持沉默的一种惩罚;另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审判以及监狱的苦难和折磨去弥补自己所犯错误,完成自己对身边的人的救赎。最终,在完成作品后,布拉德利因癌症病死狱中,死亡以另一种方式对其生命中的罪恶进行了最后一次清扫,为他的救赎画上了句号。
自我的现实原则是布拉德利在经历“超我”和“本我”的撕扯后最终选择直面现实,在经过客观的自审之后,发现自己在对朱莉安的爱恋过程中走向了歧途,却也因此得到了成长,并通过救赎完善了自己曾经破碎的人格。
四.结论
与传统的从伦理角度来分析这段老少恋不同,心理分析视角下的这段恋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因为布拉德利通过体验这段爱的历程,历经超我、本我和自我洗涤下的精神之旅,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与救赎。另一方面值得肯定的是,小说因其实验性的后现代特点而呈现一种不连贯性,人格结构理论照应下的布拉德利的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效提取并串联了小说的情节,突出了故事的主线。最后,结合人格结构理论,联系布拉德利的蜕变过程,我们应该努力在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获得完善人格;然而,在这追求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受到来自本我的诱惑而犯错,我们需要的是像布拉德利那样直面错误、承担责任,从而实现跨越。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