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5-03-19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创新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俞念胜

(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结构不平衡、活动质量两极分化严重、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等现状,高校应从完善的社团建设体系上加强社团内涵建设,从而提升社团活动质量,保证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创新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日渐丰富和成熟对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期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对高校庞大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的清晰定位及建设管理的探析有助于全面推进学生社团的体系完善和丰富高校治理体系。

1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学生社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

高校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思想汇合、筛选、净化的重要场所。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公布以来,各高校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会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平台和途径。“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1]。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依据社团的性质和要求开展活动,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学生社团要发挥社团组织文化的特有功效,积极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于大学生乐于参与、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质内容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地做到“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大学生的实际活动中。

1.2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渠道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有代表性的群众性学生自发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殊的功能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并随着社团组织的不断发展影响越发凸显越发重要。“大学生不仅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在社会的广阔大舞台里经历风雨”[2]。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一般都与一定的专业学科为背景,故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往往不是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延伸到校园外部环境融入到社会,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外延,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高校学生社团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形式,在活动中时时处处贯穿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社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的培育,学生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多样,对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从而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1.3高校学生社团是提升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新时期高校要培养和造就掌握高新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故大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学生社团因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引导不同的年级、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交互,真正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开放性的特点。高校社团依据不同的特点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如理论性的社团对热点问题、时事问题邀请相关老师开展学术讲座、知识竞答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问题;实践类社团可以发挥其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的问卷调查和数据的归纳,有助于大学生各种学术软件的运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学生社团发展的结构不平衡

学生社团发展的结构不平衡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结构主要由兴趣爱好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志愿服务类、政治理论类等社团构成。其中以兴趣爱好类为主的社团占社团比例越来越大。在纵向上,在社员的构成上,高校学生社团吸收新社团的重要时期一般都是在新生入校之时,新生们在选择加入社团时往往倾向于一种感性认识,往往加入相应的社团基于自身直接的感觉和兴趣爱好,热衷于加入自身感兴趣的社团,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专业知识较强的社团参与度普遍都不高。

2.2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两极分化严重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呈现两级分化态势。一些社团由其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积极因素在开展活动时候注重从社团的根本属性出发,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活动形式新颖,从而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和参与。另外一部分社团虽然在开展活动时也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顶层设计,随性开展活动从而导致开展的活动缺少科学和文化底蕴,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脱钩,导致活动的品位偏低,没有引起大学生的广大共鸣和认同,久而久之消弱了学生社团的动力。

2.3学生社团的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

学生社团的经费和开展活动的场所的相关保障性设施是开展活动的先决性条件,目前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是社员缴纳的象征性的会费和所属管理部门和机构的补助以及举办大型活动时相关企业的赞助,经费的匮乏现在已成为学生社团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社团开展活动一般是借用上级管理部门如校团委的场所或自己解决活动场所问题。缺乏相应固定活动场所制约社团的长效化和品牌化发展。

3 对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的思考

3.1积极推进和建立完善的社团建设体系

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要完善社团相关制度,学生社团做到有制可依、依制而行,使活动有规范而行。另一方面,高校社团主管部门应结合各高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指导成立一些符合学校定位发展需要的新社团,从而完善社团建设体系。高校应在政策的制度上起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地位,要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团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3.2注重加强社团内涵建设,提升社团活动质量

内涵建设说到底就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要加强对培养大学生的德行和知识素养和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强化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从而组织出高质量的活动。

加强社团内涵建设,还需要在社团的指导老师上下功夫,当前,各高校社团基本上都设立了相应的社团指导老师,但有些指导老师是形式上的,在社团成立和考核时,作为准备资料考核的一部分而存在,没有真正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制度层面上规定指导老师指导社团的具体细则,使得社团的活动都能在指导老师的全程指导下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原则,真正地实现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高度契合,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精品社团活动。

3.3加大社团扶持力度,保证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

学生社团的经费和场地上的匮乏是制约社团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社团的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倾斜和支持,应根据社团的性质制定相应的专项基金和举办大型活动的具体资金补助方案,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为社团的良性精品化发展铺砖加瓦。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社团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社团管理的新办法、新举措,认识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保证社团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此外,在活动的场地上,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和学生社团也应积极整合学校、社会的资源,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解决实际困难。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场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社团提供场所,另一方面,各社团应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寻找合作单位,整合各方面资源解决社团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方建强,张钦文.江苏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作家,2007(12):164-166.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俞念胜(1984-),男,安徽贵池人,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07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1.042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1-0152-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523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创新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