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初探

2015-03-19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情感沟通模式构建家校合作



基于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初探

阚斌斌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家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旨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有助于丰富青少年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应有价值,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进而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基于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家校协同教育,离不开家长会的准备和开展、家访艺术的操作、家庭档案的建立及家校双方心理隔阂的消除等。此举增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形成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家校合作;协同教育;情感沟通;模式构建

近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话、电视、网络、书刊等多种媒介不断涌入,其中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不断的冲击,导致儿童道德问题、心理问题不断凸现[1]。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披露,在15岁到34岁的青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一周之内有4名学生接连跳楼自杀……[2]对行为问题、极端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在对家长进行什么时候会主动与教师沟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8%的家长在成绩下降的情况下会主动与教师联系,只有10%的家长在孩子身心出现问题的时候与教师联系[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不一致,给学生在学业指导、价值观建设上带来了对冲影响。如何让家校合作,形成协同教育力量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对青少年情感荒漠化体验的关注逐渐升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展开相应行为纠正或者辅助治疗都是迫切需要考虑的,也有部分研究者在关注如何从家校合作的角度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笔者认为,家长会的准备和开展、家访艺术的操作、家庭档案的建立及家校心理隔阂的消除等措施有助于增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有助于青少年积极的情绪情感形成,同时也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1 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及形式分类

1.1从词源学的视角界定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辞海》中对于协同作用的解释是将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效果优于单独的效果之和的相互作用。1997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会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协同教育”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实施同步教育,共同培养“四有”新人[4]。据此,家校协同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整合二者的优势力量,实现家校合作,将知识的传授拓展到道德提升、自我完善和社会责任,是一种全面的教育。

1.2家校协同教育的形式分类

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改革行为在支持家校协同教育,从家校信息沟通层面来看,一般中小学校要求教师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许多学校通过网络及时公布学校信息;从参与决策层面来看,家长委员会在中小学校纷纷建立,形成校级、年级、班级的三级管理机制,通过家长委员会反映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进行决策[5]。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将家校合作的方式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分为三类。一是低层次参与,合作方式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另外,家长联系簿、家长小报、家庭通讯也属于此类。二是高层次参与,合作方式有:经常性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捐资金等。三是正式的组织上参与,这种层次的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6]。此分类的标准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固定与否以及参与的范围大小,随着层次的不断升级,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以委员会的形式固定下来,从与教师交换学生信息过渡到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甚至参与学校的发展计划。按照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家校协同教育也可分为学业发展指导和价值观建设两种,但只侧重一点,不能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情感投入的程度将其划分为三类:积极型家校协同教育、沉默型家校协同教育、回避型家校协同教育。在积极型家校协同教育中,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且和谐的状态,信息交流及时,双方就学生个性及社会性问题主动沟通;在沉默型家校协同教育中,教师独角戏成分过大,家长属于被动参与,能勉强保证完成学校要求的家长会、访校日等活动;在回避型家校协同教育中,家长基本不参与学校组织或者要求的活动,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回答或者顾左右而言他,使教师很难得到关于学生家庭教育的有效信息。

2 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念

鲁洁指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渗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的风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积极心理学用在青少年时期旨在培养学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殊不可忽视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统一的价值观指导、对情感需求的尊重、教师与家长间就学生各方面想法或行为及时交换信息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无论是在提升学生课业成绩还是品德培养亦或是人格完善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认为,基于青少年情感发展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凸显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注重其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明确教育合力的作用价值,协同育人;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形式、组织形式上进行协商以进一步固定,在合作行为的基础上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以统一的价值观理念、适宜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指导学生的发展规划,充分尊重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管辖权,尊重学生对自身未来的选择权。

3 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教育是牵涉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的潜能的唤醒,教育是浸淫于“文化—心理”之间的精神创生。教育是关乎于人的活动,需要情感积极投入,从传统的合作交往层面实现向情感层面的过渡,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其中,建立起家校协同教育机制模式是必要前提。

3.1高质量的家长会开启了家校情感沟通之门

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增进对学生了解的互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多涉及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通过互动交流,可以让家长对孩子在情感上的需求了解更为深入。

高质量家长会应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应在会前向家长发一份热情、真诚的家长会通知,写明召开本次家长会的缘由,让家长为与教师的互动有所准备。语速过快的教师准备讲义资料,呈现重点问题和需要引起家长注意的地方,避免字词上的歧义。其次,教师应精心布置教室,创造一个较为温馨的环境。前黑板书写家长会主题,后黑板让学生自己办黑板报,与主题和谐一致;采用环型的座位方式,避免教师一个人座位的突兀;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张贴出学生近期的优秀作业或者是美工作品,如果是泥塑之类的可以考虑放在两边的桌子上,满足家长对自己家庭教育成果认可的心理。最后,教师应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根据主题选取适合的家长发言,试举一例以说明:在一次学生绘画成果展之后,教师决定召开家长会,主题是表扬获奖学生,同时探讨如何培养对绘画有兴趣的孩子。在此次家长会上,教师选取的发言家长就应该是获奖学生的家长,分享成功的心得,同时也要提出如何启发兴趣的问题供家长们探讨,如果家长群体中有从事绘画艺术或相关行业的也应该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教师要适当地隐去自己的教师身份,走下讲台,从说到听,注意语气,如果适龄的教师在家长会上将自己的身份摆在孩子的母亲(父亲)上,可能和与会家长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试想,“现在的学生根本把学习不当一回事”与“我的孩子也是一样对学习没有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听上去,后者是不是更具有亲和力?因为前者是指责,而后者是抛出了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以探讨,听者自然更易接受。

3.2有效的家访搭建了家校情感沟通的桥梁

班主任家访是为了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孩子进步。下面结合案例分析来谈在家访中教师应当注意的几点。

案例:不要给家长送“棍子”

……

当晚,我来到他家,正巧周财源不在家,我就把他的在校表现全告诉了他的家长。第二天,周财源变了,变得沉默不语,可作业却从此不做了。找他谈了几次,只是一声不吭。

事隔几天,我意识到了自己家访的失误。

又是一天晚上,我再次来到周财源家。正巧全家都在吃饭。首先,我当着家长和周财源同学的面表扬了他最近一段时间在遵守纪律方面的进步。接着,又心平气和地对周财源的父亲说:“老周,听说那晚我走后你打了孩子,这可不好,孩子有错,应该说服教育,可不能用棍棒呀!当然,我也有直接责任……”不等我说完,他父亲就接过话茬,说:“看老师说的,都怨孩子不听话,给你添麻烦。”谈着谈着,周财源那满面怒色渐渐地平和下来,平时那副一贯不在乎的神态也变得开始有了羞愧之色。

那晚,我们谈了许多,谈得很融洽。第二天一早,周财源找到我说:“老师,真没想到您会这样,还替我承担责任,可我平时还故意和您作对,今后我一定下决心改掉我自己的坏毛病[7]”。

根据访问的目的与要求,家访一般分为了解性、反馈性、探访性、调研性家访四类,教师在明了家访任务、确定家访类型之后,应写家访提纲或者是设想,在家访结束后做好笔记与摘要,用以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寻找学生成长的轨迹,定期整理家访笔记,梳理学生家访前后的变化,看家访是否达到了先前的预期,以反思总结,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家访方式,这也是教师自身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该案例中,教师第一次的家访很大程度上没有经过充分准备,只是向家长讲述了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学生的信息,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需要缺失的分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其次要注意时间的选择。这不仅是出于礼貌和对家长的尊重,在前一次家访中周财源没有在家,学生不在场,就失去了从学生的角度再现事情经过的机会,不能及时纠正教师的误判。学生在场,家长在听到学生问题后表现出过激行为时,教师有及时阻止的可能性,也可以让学生听到教师是如何表述事件,消融学生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抵触心理,避免对教师的误会。在后一次的家访中,教师明显在时间的选择上有所改变,选在了一家都在的时间。再次,要注意问题呈现的顺序。开门见山是一种简洁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家长与教师间直接切入学生出现问题的部分有点突兀,家长在心理上有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批评产生为孩子辩解的本能反应,由此引发与教师的冲突。教师可以先对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做一个客观的陈述,有进步的地方一定不要略过,在后一次家访中教师是先提出了对学生的表扬,在家长通过教师的描述建立起孩子在校情况的大致框架后,委婉地道出孩子最近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句式:您的孩子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表现还是很不错的……(学习成绩进步、获奖情况、团结同学关心班集体此类的都可以)这需要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教学工作的支持和认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如果您能注意下这方面的情况就更好了,(此处加入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要夹杂教师个人情感,陈述完问题后直接提出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您看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您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最后,家访工作不可忽略的,是家访要面向全班学生,而不仅仅局限在“差生”身上,消除学生对于教师家访的恐惧与排斥心理,家访要成为一种定期进行的工作常态,而不是应对学生问题的应急预案。

3.3家校共同关注融化了情感沟通的心理隔阂

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尊严了吗?珍视学生的存在了吗?平等对待学生了吗?从小学到高中,如果让学生年复一年地接受这种缺乏尊严的教育,岂不是我们教育者的一种罪过?缺乏尊严的生活,必然导致兴趣与信心的失落,进取心的衰退,学习的失败,生命的色彩也会黯淡无光。

教师和家长天然属于一个阵营,关心孩子的成长是二者达成一致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教师与家长关系不甚和谐的现状,有几种错误的观念应该修正:一种是家长的不作为,有一部分家长无论教师说什么,他们都点头称是,有时甚至教师说错了,他们也不会指出来。他们担心指出问题,老师会更加冷落孩子或是报复孩子。如果合作的一方总是领导、支配另一方,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合作、伪合作[8]。家长要明确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自己要积极参与进去,一味以教师的视角看待孩子世界的问题是不客观的,要在不同意见的交流中尽最大努力还原事情的本真,同时为孩子找到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法。另一种是与之相对的,家长过于偏袒自己的孩子,教师完全没有采取纠错行为的自由。如果家长在每一件关系到孩子的事情上都是“谁家的孩子有错,但我家的没有”、“你老师知道的就一定是对的吗?”、“你指责我的孩子就是歧视”的态度,是极为不利于进行家校合作教育的。

教师与家长是服务于共同的教育对象——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她们自身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李镇西老师在教每一届学生的时候,都给家长推荐读物,比如《爱的教育》、《写给年轻妈妈》、《赏识你的孩子》等等,通过阅读启迪家长,并用书信的方式相互交流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心得。教师在家校协同教育模式中是家长的合作者,教师与家长互换角色的理解体谅是打破二者孤绝僵局的唯一方法,这将开启教师与家长关系新的篇章。家长和教师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的形象,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如果教育方法失当可以向教师提出意见,过度的指责会导致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消极和对自身的怀疑,如果孩子对教师产生了误解应积极引导孩子去理解教师。

从家长会的关系建立,到普及性家访的操作,完成了家校合作前期最基本的信息采集与分类,教师在建立学生家庭档案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筛选,按照家长就协同教育的配合程度作个别访谈,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家校合作的基础是形成双方在心理上的均势,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增进与对方的互动和理解,信息对等和沟通不受限是第一步。教师添加家庭档案时,不仅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且不能对其家庭教育产生先入为主的定论,青少年情感发展与其经历有关,没有对客体的准确把握难以深入了解学生言行的内在动机。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成长也不可流于形式,需出于尊重学生个体情感意识的基点,从被动转为主动,协调家校合作的外在氛围。

4 结语

谈及家校合作实践,英国家校合作让家长做教学助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日本家长和班主任共同组成班级PTA (Parent—Teacher-Association的简称,即父母与教师联合会),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监督学校设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评选优秀家长、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的量身考虑都值得我们在借鉴中不断完善,但究其一点,制度是需要情感的融入来和谐的,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的同时,继续思考,完成从传统的合作交往层面向情感层面的过渡,真正实现教育影响的一致。

参考文献:

[1]王莉.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牟艳娟.青少年情感缺失与情感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91-92.

[3]李萌.基于家校通系统的小学家校沟通问题及其解决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王宝祥,刘宏博.我国协同教育发展概况和促其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协同教育的初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9(6):82-88.

[5]苏婷.全国各类家长学校逾43万所[N].中国教育报,2007-08-31(1)./beijing/zgjyb/ibit20070831_109098htm.

[6]侯娟.谈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 (4):1-7.

[7]芮秀军.班主任家校联系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5-179.

[8]越人,蔡建兴,邓节芳.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J].江西教育科研,2005(2):38-42.

[责任编辑:束仁龙]

作者简介:阚斌斌(1990-),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 10- 24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1.041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1-0148-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0- 052

猜你喜欢

情感沟通模式构建家校合作
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开展幼儿教育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如何开拓幼儿思维能力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