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的配套措施
2015-03-19郑舒婷
郭 巍,郑舒婷
郭巍/辽宁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辽宁沈阳 110036);郑舒婷/辽宁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科员,实习研究员(辽宁沈阳110036)。
国家近几年大力提倡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子体系,前者的实施主体是高校,后者是在高校自主建设与完善保障体系的前提下,由政府、社会评估中介机构所能提供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一、建立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框架下的宏观和微观指标体系
宏观的统一指标从总体上体现出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要求,而微观的评价指标则能有针对地反映出不同类型、层次和地区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差异。宏观的统一性和微观的多样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在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的过程中,对各类指标的处理既均衡又有侧重,这种多方指标的有机结合,使框架下的指标体系全面又准确。
二、政府部门、社会评估中介机构、高校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评估体系作为评定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和高校的重视。
(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措施
政府部门在新的评估体系中改变了以往统包统揽的单一控制模式,只在大方向上为高校制定政策定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施。
1.立法。政府部门自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通过出台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部门规章等多种方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定了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质量标准,确保了研究生教育各主体的合法地位,使政府、社会、高校三主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发挥各自最大功能,确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财政杠杆。政府投资既保证了研究生教育经费的稳定,又保证了政府通过经费核拨对研究生教育实施宏观调控。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首次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和《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 号)两个文件,政府通过财政杠杆,既可以扩大研究生经费来源,充分利用各省的优势资源,又能调动高校本身不断变革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3.社会评估机构的认证和监督。为维护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政府可以将研究生教育评估权交给社会和高校,主要由评估中介机构来承担。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完善与保障了评估法规的健全,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第二,使评估制度常态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学位[2014]4号)中明确指出,学位授权点每六年评估一次;第三,评估规划整体化,避免外部评估过多对学校自身工作的干扰;第四,使评估方案差别化,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征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更科学,评估方案更合理。
(二)社会评估中介机构的多元化评估主体作用
社会评估中介机构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发挥了监督作用。目前,行业部门、各种学科性学会以及用人单位、媒体,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行业部门的促进作用。行业部门将对学校的专业评估与本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促进行业认证和学位认证相结合,对促进高校完善专业学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评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用人单位的监督作用。用人单位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3.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在我国,学科排名、评估排名也开始成为社会介入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形式。各类排名将有助于社会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动态的监督,客观地展示出学科发展的状态和发展规律,为社会公众提供质量信息,促进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三)高校自我评估的自检自查措施
1.制度措施。规章制度包括研究生招生体系、培养计划、学籍学历管理、研究生导师管理、学位论文管理等。高校应深化内部改革,使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完备,可操作,可自检,努力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2机构措施。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自评机构,如督导检查、教学评价、反馈评价。在外部评估主体不断完善配套措施的同时,还应该致力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评估体系建设,坚持“内为基础、以外促内”的根本原则,切实做到内外部评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作用。
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要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立与本单位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标准,建立以培养质量为主导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从招生、培养、论文等多个方面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1.招生制度的优化。近年来,各高校以多渠道招收、重综合素质为方针,不同程度地改革和发展研究生招生制度。第一,推行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申请审核制。强调对申请人全方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并采取提前面试、预录取等方法留住优秀生源。第二,拓宽研究生招收渠道。为争取优质生源,博士研究生人才选拔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
2.导师体系的优化。导师是质量文化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因子,是质量生态系统的主体。各高校已经或正在积极改革导师认定和考核方式,打破了只有教授才可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管理模式。部分学校完善导师选聘制度,将导师招生资格和招生名额与其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水平挂钩,允许优秀的副教授招收博士研究生,打破导师终身制,构建能上能下的动态导师队伍。
3.课程体系的新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不是导师向研究生传授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新领域,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研究能力。各高校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外语课和跨学科课,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加入实践性课程。
4.学位论文监控制度的有效督察。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生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素养的综合反映,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各高校逐步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全面推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实行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及奖励机制,以确保论文有合格率和优秀率。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期望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大力调动体系中各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和完善与各主体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质量保障和提高的良性循环,提高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黄宝印,徐维清.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
[2]林梦泉,常凯.国外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框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