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高校—基地”协同教育的角度

2015-03-19玉素萍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基地协同价值观

玉素萍

玉素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副教授(广西桂林541006)。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重要性“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青年的“扣子”没扣好,不仅影响个人形象、个人命运,也会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信息传递的自媒体趋向和文化的“微”倾向等,使多元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其负面效应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价值观认同危机是指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确定性、相向性的倾向,对现有主流价值规范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别的价值观形态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向往。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虚无、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推崇等倾向。

民办高校是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设立的,其异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带来了教学和管理上的很多不同,学生的来源结构、个性特点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比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复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他们的积极引领作用,需要更切合具体实际的方法和路径。

社会主体对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有三个必不可少且渐进的阶段,首先是理论认同,其次是情感认同,最后是实践认同。理论认同是基础和前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了解越客观全面,认同的自觉性越强;情感认同是深入和巩固的条件,有利于价值观的固化,情感认同越深,价值观的践行就越坚定;实践认同是最后的落脚点和目标,标志着价值观的认同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条件和最合适的方法,对大学生加强理论教育,增强情感认同,推动价值观的践行。

按照教育部和中宣部规定,所有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基础、中国近代的四个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法律基础等角度进行讲授,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为学生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为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知识的讲授与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自然同步的,学生对价值观知识性灌输的排斥、怀疑的态度更影响了践行。

为了更好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4年10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以教党〔2014〕40号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落实到培养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创新中,又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

而在诸多的调查中也发现,相比起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固化的形式,大学生更喜欢用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

二、“高校—基地”协同教育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以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养成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关注到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消极因素的作用。“高校—基地”协同教育是指在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途径等角度进行设计,整合影响教育的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使之有机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这种基于系统理论的教育模式,能够将大学生的成才培养置于更贴近现实的环境中,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知识传授和情感升华相结合,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目前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完善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应充分利用这个协同教育的模式。

“高校—基地”协同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根据基地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基地的主要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包括纪念革命斗争的纪念场馆、博物馆等,记录的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的历史;其二是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传播和展示场馆,展示的是各族、各地区文化历史发展的历程和特色。三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示范基地,包括优秀企业、科技研发基地、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等,反映了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

具体来说,“高校—基地”协同教育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有以下优势:

第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发展过程,大学政治理论课堂有完整的理论概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为主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更侧重意义和理论体系,较抽象,学生觉得理解起来较乏味烦琐。即使后来简化提炼为24个字,因为是作为理论层面,学生不感兴趣,难以完整理解三个层面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缺乏直观的感受。而各种类型的基地,恰是以最真实的历史和最生动的现实,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于理论化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和具体的实践中去体验价值观的力量。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来自课堂讲授式路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责任有了更明确和清楚的认同。但理性思维并不一定自动带来相应的行为实践。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多元的乃至是消极价值观影响巨大,觉得大多数的理论都是说教,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有反感和排斥心理。利用基地丰富的资源、各年代历史人物的经历和价值观选择,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更具有感染力,易于践行。

第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个性资源和共性资源的结合。课堂教育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层面,其实践基础是国家社会的现实共性,而基地反映的则是侧重于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更贴近学生的现实和思想实际,是个性资源,它们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是共性资源的有效论证和补充。这些个性资源本来就有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责任,通过与高校联合进行基地教育,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而言之,“高校—基地”协同教育模式能够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时代特色,结合当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将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进行有效汇聚,增强和提升高校教师、基地、学生等要素的活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基地”协同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当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并非建立了教学基地就等于形成了“高校—基地”协同教育模式,更不等于自动发挥了教育教学的协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状况:“临时找,稳定少;层次缺,系统差;走过场,效果浅”。缺乏稳定性的教育基地,缺乏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较全面的内容,无法设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活动,这既反映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也说明了在推进“高校-基地”协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好的设计,遵循必要的原则。

第一,稳定性原则。稳定的“高校—基地”合作,可以为价值观培育提供稳定持续的教育资源,及时对资源进行整合和更新;高校和基地双方固定的流程和熟练的负责人员,也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取得明显的效果。临时找的教育活动基地,往往是为了应付某次检查、完成某次任务,对基地资源的利用是不完整的、是碎片式的。“遍地开花式”“蜻蜓点水式”的基地合作教育,难以发挥基地资源的整体效果,缺乏长远的效果。建立稳定的协同教育基地,首先要对高校所在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可合作的对象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合作意向,建成基地;其次,要和基地保持固定的良好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教育活动,互通各自的教育计划,找到契合点并及时了解基地教育的需求和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计划。

第二,系统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实践体系,只有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都有深刻的理解,才可能得到践行。发挥“高校-基地”协同教育的作用,要注重系统性,不能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割裂,也不应只选取一种类型作为教育的对象、途径,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教育。比如以红色教育资源为优势的地区,高校除了充分利用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之外,也要突出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弘扬;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除了充分利用发展经验作为教育资源之外,还要挖掘资源,加强对学生的革命精神、文化传统、道德诚信的教育。

第三,综合性原则。《意见》中指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选择和建设协同教育基地,最好能够和专业课建设结合起来,一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可以作为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也是感受历史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过程;二是可以提升教育效果,价值观从来都不是悬浮于具体行为和选择之上的空洞理论,而是附着于国家民族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和时代人物的命运中,引导学生看历史、看现实、找规律,能够带动大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和重新选择。

第四,实效性原则。“高校-基地”协同教育毕竟是在教育和社会两个系统中进行的,各有其不同的运作机制和目标,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必须要制定周密可行的计划,做好双方工作的沟通和协调,保证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切不可重形式走过场。协同教育是否有实效性,不在于活动过程有多精彩,关键看学生是否有收获。因此所有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围绕学生来开展,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单纯的参观、游玩等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意义不大,而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承担相应的工作,实现长期性和常态化,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考核,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锻炼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样的实践过程才是教育实效性的最好保证。

总之,民办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高校-基地”协同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回顾历史,走近现实的真实环境中思考、选择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04-05.

[2]中共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14-11-03.

[3]高琪琪,陈巧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探寻[J].人民论坛,2014(20).

[4]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猜你喜欢

基地协同价值观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