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2015-03-19王颖
王 颖
王颖/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136)。
辅导员是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的重要角色,其作用与影响不言而喻。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要对辅导员职业化有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针对其面临的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进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需要被当作一种职业对待。
通常情况下,职业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地作为个人谋生的主要手段的现象;二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规范化、标准化与制度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也具有两种含义,一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稳定而长期的职业来从事;二是指高校辅导员工作状态具有规范化、标准化与制度化的特点。这两种含义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当前,高校扩招依旧延续,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逐渐明显,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其任务也日益繁重,这就急需一支配备精良、稳定性强、专业程度高的辅导员队伍,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长期的工作证明,贯彻实施并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水平,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面临的诸多挑战
长久以来,对于辅导员的职责与要求、选聘与配备、考核与管理、培养与发展等,高校均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目的在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辅导员职业化的难度较大,其进展依然比较缓慢,并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优质化的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
1.辅导员不具备独立的职业地位。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普遍不具有独立的职业地位,导致职责边界定位不清。其实,有关辅导员的职责定位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困扰,虽然相关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责边界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界定,但是伴随着社会多元化以及教育规律的发展与变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任务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使其扮演的角色日益复杂多样。
2.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薄弱。目前,高校辅导员职责边界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使辅导员不能从自身职业中获得经济利益、名誉、声望等满足感,进而导致其难以实现职业化的实质性发展。由此可见,导致辅导员职业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是此职业不能较高层次地满足其实现自身职业化发展的需要,也使得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大量的实际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很难将辅导员作为终身职业,这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3.传统价值观念阻碍职业化进程。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与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就目前看来,高校辅导员的价值观念普遍比较传统化与陈旧化。首先,不能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正确认识并对待,甚至认为是进入高校管理层的跳板与中转站,从而对本职工作产生消极、怠倦等态度;其次,辅导员普遍缺乏奉献精神与专业精神,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中,也不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这些问题均会阻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
4.管理考核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行业协会的规范组织,现有行业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行业的沟通交流也不充分,行业内的管理审核更无从谈起。究其根本原因,是辅导员职责的不确定直接导致其工作量化的难度较大,进而使考核不具备必要的标准和依据,导致高校无法依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构建奖惩体系。该问题最终使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大大降低,对其工作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与限制。
三、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面临挑战的有效措施
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高校、辅导员等相关利益者需要协同合作,针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进而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确立辅导员的独立职业地位。这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首要条件。首先,要建立明确的辅导员职业标准,对其职业名称、定义、等级、工作条件、职业能力特征、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要求与规定,从而为高校对辅导员的选择录用提供参考依据,为辅导员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提供基本借鉴,同时还可以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构建一条成长的通道。具体来说,需要建立辅导员认证体系,确定统一的任用、管理、培养、考核、晋升等机制,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并且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职称评定体系,避免出现作假、顶替等违规现象,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在充分参考高校实际教育管理情况的前提下,构建一套可行性与科学性较高的职称评定体系。其次,政府还要制定一系列制度,明确辅导员的独立职业地位,严格确定其职责边界,从而为辅导员职业化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保障。
2.增强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这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自我职业认同与社会职业认同,而且对于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专业性、规范性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要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吸引力,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以及福利待遇,最重要的是对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前景进行规划与设计,从而避免部分人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跳板与中转站,使高校辅导员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将其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职业,以此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降低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其次,还要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的较低层次需求,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职业认同感,从而满足辅导员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其精神及思想上提高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
3.规范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陈旧的职业价值观必然会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培养辅导员规范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要加强辅导员的思想建设,通过开展座谈会、宣传会、内部交流会等,对辅导员进行教育与引导,并针对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认知、态度、规划、选择、追求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其次,辅导员自身也要进行反思与自省,对日常工作行为及态度进行总结,改正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明确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挖掘自身的潜力与动力。
4.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完善的管理考核机制对稳固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有足够的重视,并对辅导员管理考核机制的建设加大投入,针对辅导员职业培养、管理、考核等,从制度与手段方面加大建设与规范力度。高校还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责任与任务,实施工作绩效制与奖惩制,同时建立工作反馈机制,三位一体地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量化,为其考核提供标准与依据,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1]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2]赵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23):79-83.
[3]朱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2(4):6-9.
[4]廖爱社,潘兴明.职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优化路径探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59-60.
[5]刘世勇,王林清,武彦斌.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理论探析 [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