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野下思想品德课堂的“要”与“不要”
2015-03-19张新刚
杨 霞,张新刚
新课改视野下思想品德课堂的“要”与“不要”
杨霞,张新刚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犹如春天万物更新一般,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在很多方面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这些成为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缺憾,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本文意在通过反思思想品德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广大思想品德教师一起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一、要重视情感激发但不可弱化知识
案例: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家,温馨的港湾》。在歌曲《我爱我的家》导入之后,教师先是安排学生展示了家庭生活照,交流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又让学生读取“房子非家”“又有房子”的故事,小组通过交流感受了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不忘父母养育恩”环节,学生们闭上眼睛,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最后学生写下自己的打算: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随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各种活动,搜集了很多材料,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但是在评课过程中,却有为数不少的老师认为:思想品德公开课中应该最大程度弱化知识,甚至是省略知识呈现和落实的过程。
分析:在传统思维引导下的课堂上,老师习惯了讲授,学生习惯了接受,老师像“搬运工”,学生像储备知识的“仓库”,知识只是从老师到学生的传递。新课程改革正是要抛弃这种知识本位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注重思想品德课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否认,相对于传统课堂“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新课改提倡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做法是一种质的突破,意义重大。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它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就成了空中楼阁。
对策: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只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做法,不把学生作为记忆的工具,而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求知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比如,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变幻多样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整体把握知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引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探究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换言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授学生以“鱼”,又要授学生以“渔”,至于授多少“鱼”和授多少“渔”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把握的一个关系。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要追求活动丰富但不能牵强附会
案例:上学期,一位老师出示了一节校级公开课《财产属于谁、留给谁》。老师先是通过《连连看》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了“财产所有权”的内容,通过《生活发现》对“财产所有权”进行了应用。随后在学生欣赏了《校园案例》之后,大家共同探讨了“如何保护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在最后的《生活在线》环节中,教师将整个“继承权”的知识点融汇于一个生活案例中,引导学生解决了“继承权”的相关知识。这位老师的课堂没有太多的活动,没有太多的热闹,老师的话语简洁温柔,学生文静投入,连课件也只是简单的几张幻灯片,但是为数不多的活动设计恰到好处,课程的进展滴水不漏,水到渠成,一切都在安静地进展着。课程结束,我相信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各有收获。浮华不在但不妨碍好课的存在。
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于是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甚至是绞尽脑汁地设计各种活动形式,比如小品表演、生问生答、智力大比拼、辩论赛、小组讨论探究等。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抑或是主题活动实践课都要整上几个活动。似乎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热闹”,学生学习效果也才会好。
诚然,变换一下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有收获,有利于学生在探索合作中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教师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活动,将内容的呈现和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也就是内容活动化的过程。但是,内容活动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活动内容化。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活动达到知识的内化。如果忽视了这个目的,仅仅是为活动而活动,那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了。
对策:活动的设计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而定,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课程内容适合设计活动就设计,不适合也不必强行设计。选取的活动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的就用,否则也不必强求。有的知识点适合讨论,就组织讨论,通过讨论自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有的知识点很浅显,完全可以一带而过,而不必浪费精力;有些饱含感情的小诗和富有哲理的故事,则适合深情朗诵;有的适合进行表演,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有一定难度并容易产生认识分歧的知识点,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如果就一个社会性很强的问题开展辩论,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则是不可取的。总之,至于要不要开展活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免有些形式主义了,其结果不过是浪费了课程资源,而教学活动化也不过是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
三、要关注学生主体但不该教师“隐退”
案例:一位教师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教学步骤组织教学:①民族精神大家说:学生举例说明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并在老师引导下总结归纳民族精神的内涵。有相关的知识作铺垫,学生积极性很高。②民族精神的历史和今天:学生举例说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族精神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学生理解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继续深刻挖掘教学内容。于是教师继续设问:刚才同学们举到的例子大多是古代的事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在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弘扬民族精神呢?③接力棒在我手中:讨论总结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老师注意让学生担任“评委”,用“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你有什么想补充的内容?”“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他的回答对吗,不对的话该如何改正呢?”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这就促使他们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展示,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新课改革强调改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合理的。但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越少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这其实是没有准确地进行角色定位的表现。如果离开教师引导,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成为教学中的旁观者,就会导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其实质是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学既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因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些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还有一个逐步适应和熟悉的过程。
对策: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教师必须摒弃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做法,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知识施予者这一角色逐步向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的新角色转化,适应新角色要求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依据学生实际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总之,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要为之。
四、要注重激励评价但不能全面肯定
案例: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一节课“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新课伊始,学生起来陈述集体的表现形式、集体的特征等基本知识时,老师评价:很好。即时记忆后学生展示记忆情况,老师评价:不错。在探究环节,学生起来展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只总结出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老师仍然评价;很棒的回答!……一堂课下来,这位老师共使用类似评价将近二十次之多。整个这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分析: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这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于永正老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于永正老先生的话明确表明了教师评价对于学生成长的作用之重大。所以,激励性评价值得借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积极引领作用。对这堂课而言,乍一看似乎是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但是类似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只是浮于表面,形式单一。过多的这种外在的鼓励是不是真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呢?事实上,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学生在长期的表扬声中会渐渐“麻木”,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
对策:教学中,教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给予表扬,切不可滥用。教师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良好表现。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在提出不足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后必要时可给出适时的指导。在教学中难免出现学生回答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这时老师不必急于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应抱着乐于听学生说的态度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这样就营造了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在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和进步的舞台。
责任编辑:郭一鹤
杨霞,张新刚/临淄区皇城一中教师(山东淄博25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