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2015-03-19王文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纲要广东资源

王文彦

广东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路径探析
——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

王文彦

广东地方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育教学融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了解中国人自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所做的努力,了解当地乡土先辈和功绩,激发学生热爱乡土、贡献乡土的热情,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亲切感,有利于独立学院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广东;地方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价值的多元化和复杂化,90后大学生成为校园主体,在既有教材体系下把握广东地方文化资源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育教学融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实效性、深化课程的具体和微观的生动性,让学生了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所做的努力,加强和改进当前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独立学院“纲要”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非常重视,但也有不足。

一是独立学院“纲要”课的师资力量与本省的公立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年轻、重教学,理论和科研水平不足;教学工作量大、校际交流不够;课堂教学往往采取合班上课,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过于追求教材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对教学的创新不足;忽视个体性教育,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90后大学生成为独立学院的校园主体,在“纲要”课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注重自身专业课学习和实验实践任务,认为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找到工作,而“纲要”课对将来找工作没有帮助,只求完成学分,对“纲要”课完善自身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如何寻找本校《纲要》课教学特色、增强教学效果成为教学的关键点。

二、对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把握和运用

运用广东地方文化资源丰富高校“纲要”课教育教学,首先要把握好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概念和范畴。广东地方文化资源指的是自近代以来在振兴中华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革命斗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广东人民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挖掘利用且能够彰显时代价值的精神及其载体的总称。近代以来,广东的革命斗争运动和社会变迁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同“纲要”课程的发展线条是一致的,广东地方文化资源集地域性与全国性、历史性与当代性于一身,与“纲要”课教学融合既体现出本课程的整体性,又体现出课程的具体和微观的生动性。结合其概念把握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范畴要克服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偏重红色,“纲要”课跨度是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算起,直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能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事件、人物、活动、精神信息都属于地方文化资源,而不是单纯的仅仅以我党的历史活动和红色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依据;二是重视某一阶段性而忽略发展性,强调历史性和过去性,割裂本地区红色资源的连贯性和发展性。对红色资源认识的固定模式化必然造成亲和力和发展性不足,不利于吸收新鲜血液,更对当前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与时俱进和当代性视而不见;三是把地方文化资源简单地予以物质和精神形式化,物质和精神只是一种载体和形式,并不能涵盖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全部和动态性。

1.广东近现代反侵略或革命策源地、发起人资源的整理。始于广东的反侵略或革命斗争是中国人最早反帝和反封建斗争的典型代表。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广东爱国官兵的抗英斗争揭开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的序幕。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广东三元里人民自发掀起了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活动,至今仍留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遗址、纪念馆和英雄纪念碑等多处建筑,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旗帜。广东地区早期的官方和民间反帝爱国斗争,恰恰是近代史中最有影响力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洪秀全(今广州市花都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起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对峙长达14年的政权,转战18省,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当地建有洪秀全博物馆和洪秀全故居,后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挽救政府危机兴起了一次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其中广东人唐廷枢创办的开平矿务局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新式采煤企业。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广东人邓世昌以驾驶致远舰勇撞敌舰吉野号的壮举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彪炳史册,在广州以其命名的有小学、纪念馆、广场、衣冠冢和雕像。面对民族危机,孙中山以辛亥革命为中心在1911年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都发生在广东,相关的纪念场所如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陵园、中山纪念馆、大元帅府等,代表人物则有冯如、胡汉民、廖仲恺、邓演达、何香凝等。同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力图变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资源,康有为故居、梁启超故居、万木草堂等则是对仁人志士的纪念。

2.广东侨乡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自近代以来,广东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是中国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支援国家和家乡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平的碉楼和古村落文化见证了华侨百年的奋斗史和建设家乡史,是侨民恋土爱家、报效乡梓的见证,先后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1872年广东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机器缫丝厂,开启了近代中国私人民族资本的先河,被作为中国第一位采用机器缫丝的民族资本家载入史册。东南亚首富、客家华人张弼士创造了张裕葡萄酒厂,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洪门元老、一生爱国”的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集实业家、慈善家、领事、侨领一身的珠海籍华侨陈芳,泰国米业大王澄海籍华侨陈慈黉,第一个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摄影大师、加州华美通婚第一人——黄宗沾等对中国近现代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广东文化资源的利用。广东文化具有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的代表有薛岳、蔡廷锴、蒋光鼐、郑观应、吴趼人、关山月、马师曾、红线女、高剑父、商承祚、梁思成、梁思永、冼星海、阮玲玉、徐荣村、徐润、容永道、苏曼殊、霍英东。潮汕文化代表则有丁日昌、张竞生、饶宗颐、马思聪、李嘉诚。客家文化代表有黄遵宪、何子渊、丘逢甲、曾宪梓、田家炳、谢晋元,以梅州为主的客家人孕育出545位将军、29位两院院士、228位梅州籍大学校长。

4.广东改革开放创新开拓资源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于1957年的广交会是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家贸易盛会,是中国商品和贸易发展的直接见证。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利用便利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最早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圳、珠海、汕头则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速度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直接体现。1992年邓小平南行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政策,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浪潮。

三、广东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转化途径和方法分析

充分使广东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融入“纲要”课、提高教学实效性,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将其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一是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穿插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式教学法、启发设问法、影视歌点缀、专题讨论与发言等),适当切入与教材相关的地方史料,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把呆板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活泼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可以展现与当地相关的红色影视片段、经典歌谣、历史照片等,引导学生深思家乡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历程和创业艰辛,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的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有一个关于“容闳和他的留美幼童”的专题,中国官派留学生先河就是有号称留学生之父的珠海籍容闳首倡的,中山和珠海籍的学生挖掘丰富当地史料和纪念馆,发现4批120名留美幼童当中70%共计85人出自两地,而且至今仍有后人传承,其中的唐国安、蔡绍基成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唐绍仪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詹天佑则以铁路工程师载入史册,通过对容闳和留美幼童经历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并以此展开探讨洋务运动和百年中国留学梦。

二是发挥学生在“纲要”课中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假期了解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资料,针对教材章节制定和设计好考查题目。提前联系班级学委,布置任务。“纲要”课教学一般是两个行政班合班上课,由教师和学委把两个班学生按广东21个地级市籍贯分成若干小组(籍贯相临、文化历史相近的合在一起),让各组利用假期回乡时间按照划分广东地方文化资源的类型来考察,选取典型和本地特色制作PPT,撰写调查报告,总结心得感想或制作影视资料。另外,教师在过程中需跟进过程以掌握学生进度和内容的整理,合理透明使用本课程的思政社会实践课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解决学生的经费问题。固定一个主题演讲“我爱家乡”或“历史就在我身边”,每堂课前十分钟就由一个按籍贯分成的小组派代表来展示提前做好的家乡专题PPT或调查报告等内容,然后由学生组成的裁判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提问和打分,评判标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期末的成绩考核中体现,把过程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教师点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三是加强校外交流,开展地方文化资源的专题研究。请当地高校的专家学者,或重要侨商、潮商、客商,或老革命者及其后代,或高校当地的档案馆、图书馆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如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专门讲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就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教材知识,又要亲身调研,学生在整理资料中发现,黄花岗72烈士中有40名是广东籍,广州花都就有18名烈士,并在当地立有烈士陵园、中国同盟会番花同盟会旧址(广州花都区三华村“集之徐公祠”)。而且当时起义的领导者、幸存者徐维扬(广州花都新华人)属于笔者所在学校地区,为加强联系,避免教师单兵讲课,更好地传播区域文化,可请当地的徐维扬后人专门开设讲座,讲述先辈的革命往事。这些地方文化资源离学生最近,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直观生动的教学素材。

四是根据地域特点、学校特色把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纲要”课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笔者所在高校是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艺术协调发展的高校,面对文理科学生要避免采用同一教案,因为文理科学生的历史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有明显区别,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融合要体现出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授课体系,既要有地方文化资源和历史知识的讲授,又要注重历史理论和思想性的提升。教学中深入挖掘自身院校校史校情、学生专业和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使“纲要”课与其专业学习密切起来,与自身所处环境结合起来,与自身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

五是设置乡土史选修课由于“纲要”课教学内容的厚重和教学时数(32学时)限制,地方文化资源不可能充分运用于教学中,可在必修课之外开设乡土史选修课,设置1-2学分,30学时,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乡土知识。教材的编写介绍本地区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经济、文化成就,以专题为主。教材可以在既有基础上直接订购,也可以在有关专家、地方文史工作者、教师等主持下共同编写。

利用广东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探索,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亲切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进学生对国史、党史、国情、省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乡土、贡献乡土的热情。

课题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3CY050)

[1]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O).

[2]曾维君.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2008(1).

[3]张效民.广东的历史文化资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孟端星,禹俊华.关于地方史资源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09(11).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5)01-0101-03

王文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800)。

猜你喜欢

纲要广东资源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广东舆情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