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19丁明秀
丁明秀
比较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丁明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丰富课堂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现当代文学;比较分析法;应用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将它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1]由此可见,比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人类认识和鉴别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
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此来确定两者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我们称之为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分析、鉴别,有分析、有鉴别才能有发展、有创新;比较分析中易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鉴别能力。所谓一切的价值都是在比较中看出来。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比较分析这种方法,让学生区别不同作品的异同之处,发现不同的作家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要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讲解有意识地渗透和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同一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即使作家的创作理念相同,由于个性的差异,也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曹丕所言的“文以气为主”。如教学中,将闻一多与徐志摩的创作进行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同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都是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但由于不同的个人气质、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得两位诗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爱”是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主题,但闻一多表达的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成为贯穿他的诗集《红烛》和《死水》的一条红线;而徐志摩传达的爱是自由,是恋情,他的诗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歌咏的主要对象是爱情,表达恋爱的喜悦、悲伤和痛苦。闻一多把生命融入了祖国的怀抱;徐志摩把生命局限在自我的天地。当然,徐志摩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如《先生,先生》《盖上几张油纸》,但他的同情仅停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层面上,与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襟怀迥然不同;同样,闻一多也有写爱情的诗作,如《红豆》,其中表达的是真真切切的相思,与徐志摩空灵缥缈的理想也有差异。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言的“情性所铄,陶染所凝”。[2]
再如同样是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女性代表作家冰心和庐隐,作品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对母亲的爱、对儿童的爱是冰心作品表达的主题,她一直试图用母爱、童心来帮助读者认识世界、化解矛盾,进而消除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而同样的现实世界,在身世坎坷的庐隐笔下却是一个只有恨,没有爱的人间。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会认识到生活经历和个性性格对一个作家成长的重要性。
2.将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如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反映“丰收成灾”主题的小说,三部小说表现的主题相同、选取的时代背景相同,但它们选择的描写角度却不尽相同,可以放在一起让学生作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春蚕》和《丰收》是以人物的遭遇、命运为线索,叙述了农民从萌生希望到希望破灭的过程,是以“纵剖面”的形式展开的。这其中农民的喜悦、焦虑和悲痛欲绝交融在一起,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多收了三五斗》则是把最生动也是概括性最强的粜米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截取的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横断面”,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当时的广大农民因失望而产生的愤懑心情。比较中,我们还会注意到,同样以“纵剖面”形式叙述情节的《春蚕》和《丰收》,在描写的形象上也不尽相同。《春蚕》中的主人公老通宝是一个正在走向破产的中农;而《丰收》中的主要人物云普叔,则是一个毫无产业的贫农。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感受不同作家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再如分析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时,可以与俞平伯的同题散文作比较。尽管是同题之作,两篇散文却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朱自清的散文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真切,像一幅工笔的山水画,细腻生动;而俞平伯的文章则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缥缈,大笔的写意勾勒,尽显朦胧之美。两篇作品同为情景交融之作,但描写上却各尽其妙。朱自清偏重于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正视;而俞平伯则重在描述主观的感受,透露出的是一种虚无。就语言而论,朱自清的语言典雅自然,俞平伯的语言清秀跳跃。而恰恰是审美认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使得两位作家面对一样的情景,写出了这样观察视角不同,感情体验也不同的两篇文章。比较分析中,两位作家创作风格的差异显而易见。
3.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教学中,将巴金写作时间前后相隔十三年的两部重要长篇小说《家》和《寒夜》进行比较分析。在《家》里,突出描绘的是觉慧、觉民、琴等寄托了作者正面理想的充实生命,《寒夜》中则出现了像汪文宣、曾树生这样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委顿生命,而这个变化正表现了巴金敢于面对现实、随时矫正自己创作方向的可贵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就主题而言,《家》和《寒夜》控诉摧残人、窒息人的社会现实是一致的,但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家》对社会现实的控诉,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具体情节的铺排自然实现的,是直接的;《寒夜》对社会现实的控诉,却是寄寓在整个艺术画面里,是有节制的,含蓄的。也就是说,同样是抒情,《寒夜》比《家》深沉、含蓄,而这也恰恰说明巴金创作风格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已由早期的积极浪漫主义向充分现实主义转化。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创作风格的演变历程。
4.将同一作家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将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他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英国的康桥,但前者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严格遵守“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借助优美的意象,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语言自然,于平实中透出华美。后者是以康河为中心,描述了在康桥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柔情。全文写景但又不局限于景,状物而又不拘泥于物,以抒情达意为主,记游状物为辅,寄情于景,寓意于物,语言浓墨重彩,生动活泼。两者相比会发现,诗比散文更凝练,更有意境,抒情味道也更浓;而散文比诗表达得更充分,更详细,叙述色彩也更强。可以这样讲,诗是散文的浓缩和诗化,散文则成为诗的扩充和注释,两者各尽其妙。这样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创作手法的差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
5.在同一部作品的内部进行比较。如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却有一个文言文的小序,这样的设置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小序和白话体的日记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示作品形式中暗藏的玄机。小序是“清醒”的“我”写的,而正文则是“狂人”写的,“日记”记录了“狂人”的感受,而“小序”则告诉我们,“日记”不过是狂人的疯话,又对“日记“予以了否定,具有扭转和颠覆“日记”叙述的作用。为了突出这样的矛盾对立叙述,特意使用了“文言”与“白话”这样相反的叙述语言。“小序”和“日记”的这种矛盾对立造成了一种反讽,由此构筑了《狂人日记》整体结构的反讽,使得小说文本具有“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3]不仅如此,《狂人日记》的这种反讽结构方式还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借助“小序”和“日记”构筑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狂人”眼中的“正常人世界”,一个是“正常人”眼中的“狂人世界”,谁醒?谁狂?比较分析中,其中深意自然会清楚。
6.将同一主题、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中,可以将现代作品与古典名作进行比较,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如讲解鲁迅的作品《祝福》时,可以将其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分析。尽管鲁迅和关汉卿生活年代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两部悲剧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就是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祥林嫂和窦娥,都是受迫害的下层劳动妇女,生活的艰辛,精神生命的空虚,社会的迫害,造成了她们的悲剧。但同样是悲剧,同样的悲剧女性,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却是不同的。窦娥死后,冤情得以昭雪,我们会在泪水中含笑;祥林嫂死了,鲁四老爷还在骂她,鲁镇的人也照常忙着祝福,《祝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欲哭无泪的沉重。两部作品,都对罪恶的社会进行了控诉,但一个侧重于揭示腐败吏治对人的剥削和迫害;一个侧重于从“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角度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关汉卿以激愤之笔,将抨击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鲁迅则以悲悯之心,寻找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他们在各自的历史高度上先后树起了我国悲剧艺术的两面大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与现代小说悲剧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7.将人物形象相近,不同国别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中,还可以将中国的经典作品与外国名著进行比较。如在鉴赏中国戏剧家曹禺的剧作《雷雨》时,将其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作比较分析。尽管两位作家生活的国家、时代完全不同,但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繁漪和安娜却有着相同之处,她们都是敢于反抗封建道德,争取自己爱情权利的女性形象。这两个中西方女性悲剧形象,不仅具有极其相似的经历和命运,而且在所属时代、社会地位、性格气质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特征。她们同属于封建上层社会妇女,都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都是在新时代里受到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枷锁,争取爱情自由的权利。但两者在对待婚姻爱情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则显示了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别。通过繁漪和安娜两个女性形象的比较,能够看到中西方作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妇女解放”。中外两位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寄予了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同时对她们敢于冲破封建枷锁束缚的反抗精神予以了颂扬。这种跨越时间、跨越地域的作品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中外作家创作手法、创作风格的差异。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强化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丰富课堂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辨识力,获取一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武器,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正像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4]
项目名称: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比较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阶段性研究成果
[1][俄]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责任编辑:郭一鹤
I206
A
1671-6531(2015)01-0076-03
丁明秀/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吉林长春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