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资源及其价值探析
2015-03-19孟杰
孟 杰
孟杰/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71003)。
一、德育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理解德育资源的含义及其特点,有利于德育工作者挖掘和利用德育资源,增强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自觉性,使道德教育更有成效。
(一)德育资源的内涵
资源,一般意义上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即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类物资、资料的来源,它是事物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本文所说的德育资源,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资源,而是特指在德育活动中可供利用并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因素。即蕴含在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中的、自然和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中的价值因素、情感因素、思想因素、道德因素及审美因素等。
(二)德育资源的基本特点
1.广泛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活生生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当中的积极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有动态的德育资源,也有静态的德育资源;有物质的德育资源,也有精神的德育资源;有自然的德育资源,也有社会的德育资源等等。德育资源的内容多种多样:既有思想方面的,也有道德方面的;既有爱国主义的,也有集体主义的等等。德育资源所蕴含的价值也多种多样:既有理性价值,又有情感价值;既有认知价值,又有陶冶价值等等。德育资源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这说明了德育资源的丰富性,德育资源的广泛性能给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它能使德育工作者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不同德育资源并使之作用于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发生预期的变化。
2.寓它性。德育资源的寓它性,即指它与其他事物或载体的融合性。它能借助各种事物和载体而存在。这种寓它性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无论是哪一种,德育资源都可以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安排而寓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由于德育资源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交往的各种环境和活动中。当人们认识到资源的某种价值时(或道德的,或情感的,或审美的等),特别是意识到某种资源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价值时,往往总是把这些资源寓于人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从多方面给予人影响。
3.价值性。德育资源的价值性即指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思想意义、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等,以及它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的德育资源还是显性、隐性德育资源无不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倾向和审美倾向。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德育过程中对人的行为、情感等常常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德育资源的价值分析。
此外,各种德育资源的存在往往还构成人们生活和活动的一种文化背景,使德育对象身处其中而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它所蕴含的价值、伦理、精神上的指向性作用,从而也能对人发生多方面的影响。
4.可传递性。德育资源进入教育领域以后,便因其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而具有相对持久性,这种持久性表现为这种德育资源对不止一代人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即表现为德育资源的可传递性。如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它不仅能够对在校生产生相应的影响,还能够对未来进入该校的学生产生相似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要伴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而继续发挥作用。即使那种非稳定型的德育资源也同样具有这种可传递性特征。
德育资源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有活动传递、书本传递、语言传递、交往传递、情境传递、体态传递、物质传递等等。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博的意志、竞争意识等都可以很好地得到传递,特别是体育活动中的集体项目,更需要参与者有强烈的合作意识才能够很好地进行。
德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寓它性、价值性和可传递性等特点。了解和认识德育资源的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发现和开发德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选择和利用德育资源,同时也为针对德育对象的兴趣、好恶、需要的不同而施加不同的资源影响提供了可能,并能使其与德育工作的新观念相结合,从而形成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有效地实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德育资源的教育价值
德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学生对伦理道德体系的认可和接受;从情感上,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行为上,有利于学生和主流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保持一致。
1.陶冶价值。汉代董仲舒说:“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正是由于德育资源的广泛性特点,使学生无时无处不感受到这些德育资源的积极影响,同时德育资源的寓它性,又使得这种影响具有潜在性和可持续性,从而避免了直接的道德说教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而德育资源的价值性特点又能够保证这种影响和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相一致。这些德育资源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如旬子所说“篷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自然而然就会受其陶冶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所以说,德育资源具有陶冶价值。
从教育者的行为来看,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面向学生的还是面向同事的,也无论是言语的还是体语的、与道德有关的还是无关的,都是有意义的形式,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都在客观上对学生施加着教育影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教师的仪表端庄、朴素、大方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文明高雅的谈吐对学生的行为方式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教师处理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时体现的平等、公正,影响着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所持的态度。
从校园环境来看,校园的布局、建筑物、各种设施和绿化等物理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催人向上的校风等等的环境,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一定陶冶作用。如学生步入校园就看到醒目的校训、校园标语,看到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建筑错落有致,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2.规范价值。德育资源中包含的一些思想准则,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时,就将成为调整和控制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受教育者自律的内在规范力量。比如,作为校园文化基本部分的校风、传统和集体舆论,总是体现着整体的行为准则,规范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校风和班风是通过集体长期努力而形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既是一种心理气氛,又是一种文化气氛。它们对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同化力。校风、班风对个体的教育不是明确的,而是隐含、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从表面上看,这些要求是内隐的,事实上却是通过集体舆论、暗示、从众等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特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这种压力和动力来自他们日常的主要生活环境,既无抽象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强制的压服和灌输,易为学生所接受。
3.启迪价值。德育资源能够使身处其中的德育对象意识到自身和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本身所蕴含的对自己的期望,从而自觉维护这种关系,接受这种期望,并将这种期望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动机。同时,德育资源还能够促使德育对象主体意识的发展,从而发挥德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对个人、社会、国家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并做出更理性的抉择,并能够对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不利因素做出批判性的思考,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规范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
三、资源选择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开放性,使青少年道德教育更紧密结合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大大增加了,学校、老师在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所以要改变过去把德育局限于校内的状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规范出发、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出发,构建学生个体、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资源网络。从而使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促进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发展。
2.弘扬本民族精神,注意把握全球化问题的影响,使德育资源民族化与全球化有机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七条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民族历史的产物,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道德教育是根据生活在同一国家的民族和共同体的准则进行组织的,向当代世界需求的开放是新近的现象。同时,与道德教育内容的全球化趋势并行的是对道德教育民族性的强调。世界各民族的学校德育都珍视本民族的优秀道德并视为财富。实践证明,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越是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该国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就越大。
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进而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一种状态或趋势。全球文化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全人类共同创造和享受的人类共同文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密切的当代,学习和借鉴全人类共同文化、确立全球文化价值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大胆吸收全球的优秀文化。
3.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为成熟的、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人从一生最初的纯粹的生物实体发展为一个社会实体的过程,成为一个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由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也有所不同。人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和性质如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就会被社会认可、被社会接纳。反之,就会被社会所指责、被社会所制裁,甚至被社会消灭。任何社会都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注意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人的社会化,通过对德育资源的使用促进德育对象的社会化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各种影响无不体现社会的要求。德育用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等德育资源来训练人的行为,指导人的社会化,它总是按照社会的委托引导着人的社会化方向,以至最终使德育对象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我们的德育不是要造就千人一面的个体,而是要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又要促进德育对象个性化的发展。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是对应的,但不是相对立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德育资源作为反映社会道德规范统一性的载体,其影响个体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由于德育资源自身的多样性,及德育对象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个过程也同时是促进个体个性化的过程。
[1]吴安春.德性教师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小曼等.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程振响、刘五驹.学校管理新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钟启泉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9]罗纳德·W·瑞布.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