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变迁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时尚杂志浪潮女性主义

郑 勋

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变迁

郑勋

本文对两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的转变进行归纳分析,据此得出:当女性主义浪潮冲击传统社会性别秩序,女性报刊的话语策略开始变迁;女性报刊以形塑“准男性”“女性主义者”来解构男性权威,但这些反男权话语并不是文本的终极意义,实际上女性报刊以更隐蔽的性别话语形式传播着父权制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浪潮;女性报刊;话语策略

“feminism”一词源自法国,在中国表述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根基。笔者认为,女权主义偏重于妇女对政治、社会、经济上的解放,属于运动层面,而本论题属于研究层面的探讨,故使用“女性主义”的称谓。有关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有着不同的分期方法,有学者提出“两次浪潮”“三次浪潮”“四次浪潮”等分法,本论题采用李银河、宋素凤、杨莉等学者提出的“两次浪潮”说法。两次女性主义浪潮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对中国女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18世纪末,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浪潮始于美国,席卷许多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并于20世纪初形成了高潮。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人基于“救亡”与“自强”开始自办报刊。在办报热潮中,一些妇女报刊①纷纷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出现。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妇女报刊有《北京女报》《中国女报》《神州日报》《女子世界》等。其中,1905年创刊于北京的《北京女报》激励妇女冲破社会性别的藩篱,宣传妇女独立。编者以极其煽情的语言指出,兴女学是妇女自立的根本途径;而“女学这件事要往大处说关乎国家的强弱兴衰要往小处说也关乎风俗人心”“女子为国民之母女子无学国民便没有家庭教育”,女学“正是我们中国转弱为强的机关。”②

不难看出,虽然女性主义浪潮已经影响了中国,解放妇女的思想亦已露端倪,但妇女解放话语并非为了女性本身,而是妇女解放对现代民族国家具有重要价值。妇女报刊将女性在父权家庭的性别角色功能扩展至女性在民族国家的国民性别功用,但倡导“女子救国”并不意味着提倡女性反叛宗法家庭中的性别角色,而是主张女性肩负家庭和国家的双重职责。即便是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袖、妇女报刊的杰出报人秋瑾,一方面抨击女性的不平等待遇,提倡女性可从事相应职业如看护,另一方面却极力倡导女性要担负传统宗法家庭的性别角色“无论贫富贵贱,幼而事父母,壮而事舅姑,长而育儿女,固其本分之事……”③可见,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妇女报刊在话语策略上已打开了妇女解放的契机,但局限于各种复杂因素,女性作为独立的性别主体并没进入主流话语系统。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在中国形成了高潮。此时中国妇女解放话语的重要理论源泉是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里风靡的西方自由主义女权思想。西方自由主义女权思想要求两性平等,其两性平等是忽略男女生理区别、忽略性别社会角色的不同;以男性的规范为标准,要求社会像对待男性一样对待女性,从而忽略女性的特性。相应地妇女报刊也出现了繁荣景象,与前期的妇女报刊比较,五四时期的妇女报刊在内容上更为激进与深入。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五四时期的妇女报刊积极探讨女性个性的解放、人格之独立,强调女性与男性一样,以男人为标准作为女性解放的终极理想。这种以男人为标准的性别话语断断续续地一直延伸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漫长的时间里具有男性雄美强悍的女性形象充斥着妇女报刊,温柔、怯弱的传统女性形象成为摈弃的对象。

特殊的历史语境赋予妇女报刊稳定的主旨。比如,由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创办的《新中国妇女》,根据当时的形势,鼓舞号召妇女加入解放队伍,像男儿一样报效祖国。在报道渡江作战中,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般的女水手,如梅老二、孙乃英、叶大嫂、王凤英。妇女报刊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女性形象来呈现,倡导男性化、劳动化体现女性价值的理念,在叙述过程中她们已经被抹去性别差异、去女性化,成为仿照男性而存在的女性。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里,因为要发展经济建设强盛的民族国家,女性被动员、号召参加新中国生产建设。在倡导社会生产劳动的话语过程中,妇女报刊为了塑造意识形态所需要的理想女性,在叙述过程中,同样唾弃阴柔的女性气质,从而塑造阳刚的、男性化的、以劳动实现价值的“铁姑娘”形象。这一时期,妇女报刊所形塑的女性形象完全是去性化,在强化女性雄健的同时,更多的是迎合了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受制于国家话语。

二、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与女性报刊话语策略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基调是消除两性的差别,焦点集中在女性个体生理、心理体验上。此次女性主义浪潮直接促进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诞生,在各种女性主义流派中,以凯特·米丽为代表的激进女性主义将父权制这一概念引进女性主义理论,她主张用“性别”统治代替了“阶级”统治,认为男人对女人的压迫为统治最普遍的形式,号召女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父权制的统治。作为女性主义者攻击传统思想的两大领域“身体和性”,备受女性主义者的关注。女性主义者认为,“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自然秩序和世界的文化安排结果之间的人类结合点上。”③然而,身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一直是男性掌握书写权。父权传统中女性的躯体形象往往是男性欲望和权威的投射对象,当女性身体遭受男性权威压制时,女性的言论也就被压制了。为此,女性主义者提出“身体写作”的概念,试图颠覆父权传统对女性躯体的修辞惯性。在女性主义者看来,通过书写女性的身体和性经验来构建新的女性形象,可以抵抗不平等的性别秩序。

“身体写作”不仅对法、美、英等国家的女性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文坛上20世纪80年代末的“个人化写作”热潮以及90年代中叶女作家的“性欲化写作”。以王安忆、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作家为代表的“个性化写作”站在女性的视角与立场去言说自己的欲望,其目的是让女性身体内部的生命欲望得到自我表达;通过书写女性的身体欲望和生存体验来抵抗被书写的历史,并在书写中表达了女性试图营建女性为主体的文化秩序的愿望。随着女性主义浪潮的激进,90年代中叶出现以女作家卫慧、棉棉、木子美等为代表的“性欲化写作”,其议题大量涉及女性的情欲,字里行间凸显性欲自主。以性欲自主达到身体的自主,女性作家试图以此解构男性权威的话语,重构性别秩序。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在中国扩张,“身体写作”潮流从文坛一直延伸到大众媒体。大众媒介根据这一背景所提供的文化价值逻辑想象女性、定位女性,女性形象成了媒介想象和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述图像。在大众传媒中,以《时尚》《瑞丽》《ELLE》等为代表的女性时尚杂志通过引导女性新的生活方式,受到女性受众的热捧。女性时尚杂志以塑造了美丽、性感的“完美”女性形象见长。综观女性时尚杂志,其核心的主题是“身体维护”和“性能力”。女性时尚杂志里各种形形色色的文章,不厌其烦地引导女性通过美容、服饰、医疗等手段塑造美丽的身体。女性时尚杂志大多数的话题集中于休闲、娱乐、装扮、消费,而这些话题是让女人更加美丽,身体美仿佛成为女性存在的终极意义。女性时尚杂志以“女性,既然她以前作为性被奴役,今天作为性被‘解放’,那么她只有到今天才获得充分发展。”④为“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对女性受众进行性别规训。在两性关系上,女性不再是男性性欲的客体,而是欲望的主体者。

女性时尚杂志中,很多的话题都涉及“女性好色”。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好色”只属于男性的生命体验,而在女性时尚杂志里,“女性好色”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潮流,这是否代表着创造出适合女性表达需要的女性话语,创造出“纯粹女性的表意方式”,拥有自己的声音与表达方式?在福柯看来,当人们被鼓励言行,并且以为自己已经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时候,他们恰恰是被权力更牢固地控制起来,受到更深的压抑⑤。因此,当女性鼓励言说、展现自己身体,通过对男性无法企及和介入的生存体验的表达,以为形成了对父权制社会的抗拒,获得自由和解放,实际上是陷入更深的意识形态中。

注释:

①“妇女报刊”为女性报刊在某阶段的习惯称谓。

②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60-61.

③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M].上海:三联书店,2006:20,204.

④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0.

⑤李银河.福柯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7.

责任编辑:姚旺

G20

A

1671-6531(2015)01-0032-02

郑勋/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讲师(广东广州510521)。

猜你喜欢

时尚杂志浪潮女性主义
新希望·悦珑湾开启后浪潮玩生活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新色彩浪潮
新媒体时代高端时尚纸媒生存的独特性及发展思路
注意力经济时代我国时尚杂志封面设计创新研究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