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场舞蹈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2015-03-19李岚
李 岚
李岚/大连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辽宁大连116021)。
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全民健身运动热潮,在这股热潮下,广场舞因其简单易学、便于集体参与、资金投入少等优势,成为民众所热衷参与的主要项目。广场舞文化也在此态势下悄然形成,受到大众的密切关注。
一、对广场舞蹈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广场舞蹈的艺术门类分析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为鲜明的一个子属系统,从概念层面对广场舞种类进行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划分为原生态型、加工整理型、艺术创作型三大类别。
原生态型舞蹈因为种类多元及艺术形态的原生化,在广场舞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类型舞蹈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多分布于农村及少数民族区域,如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苗族舞蹈等。每逢节庆日,群众会自发组织进行表演,极富地方生活特色及文化内涵。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原生态舞蹈也经历了民族融合和发展创新,逐步走出乡村、地方,进入到城市广场舞范畴,并得到了多元化的创编、改编。
加工整理型舞蹈是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展开整合创新的广场舞蹈类别,其产生能够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近逾60年的发展中,经改编整理的舞蹈,依然保持原生态舞蹈的精华部分,同时也为新广场舞蹈赋予了时代的气息,成为易于大众接受的广场舞艺术门类。
艺术创作型的广场舞类别所涉及的舞蹈素材十分广泛,融汇了国内及国外各类型适宜选取的舞蹈动作元素,常常采取直接改编或动作汇编等形式创作,在精心编排下创作出全新的广场舞蹈,这类型舞蹈创作因为不受传统因素限制,仅依据大众的练习需求进行自由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广场舞类型,但因其缺少文化底蕴支持,难以达到精品标准。
(二)广场舞蹈的多元功能分析
1.广场舞可以强身健体。从生理层面来讲,广场舞蹈对于增强舞者体质及形体的健美性功能极强,可以稳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和工作压力。经常练习对人的肢体协调能力及肌肉锻炼、骨骼密度强化具有极佳的效果,群众在参与广场舞活动过程中,健身目的得到了满足。
2.广场舞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群众性活动形式,广场舞既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社区单位塑造了和谐浓郁的文艺氛围。在参与广场舞蹈活动中,人们解决了日常娱乐无所寄托的情况,在与舞伴的沟通中心情得以适时放松,人际活动范围得以有效拓展,精神生活需求也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最大化满足[1]。
3.广场舞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风气的形成。作为群众性舞蹈艺术,虽然不如西方交际舞恰恰、华尔兹等舞种优雅,但是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演变而来的广场舞,所具有的舞蹈艺术气息不可小觑的存在。长期的练习中人们的气质会得到良性转化,达到陶冶人们性情的目的[2]。并且在练习中,舞者情感得以宣泄,精神愉悦感增强,以更好的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获得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发现自我价值,助推社会精神文明风气的有效形成。
(三)广场舞蹈发展的潜在问题分析
1.活动场地设施缺失。广场舞蹈文化的发展,必要的舞蹈场地、设施是一个现实问题。多数城市广场近一半左右为商业性质广场,民众广场舞蹈健身所用的场地极为困缺。民众参与广场舞蹈锻炼一般选择在住宅小区空地及马路两侧人行道及绿化带进行,并且锻炼中缺少必要的辅助设施,如音响、可视设备、舞蹈动作辅助器材等等。
2.专业组织、指导队伍缺失。广场舞蹈发展中,缺少专业的指导队伍及舞蹈编创指导人员,不能有效组织引导广场舞蹈活动的开展。很多广场舞活动的组织呈现出临时化、自筹资金特征,舞者遇到动作错误时基本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纠正,导致练习者难以得到大的提升。并且组织者很多为业余爱好者,多是通过网络、电视观摩,然后作为领舞带领大家学习,缺少指导及编舞能力[3]。
3.参与群体老龄化、女性化严重。从年龄层面来讲参加广场舞蹈锻炼的主要为中老年群体,这部分人群多数已经退休,闲暇时间较多,且儿女也多不在身边,易产生孤单情绪,并且因为年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逐步下降。广场舞蹈锻炼强身健体、排遣孤单成为他们首选的项目。从参与人群性别方面来看,参与者以女性居多,这一情况的产生,源于男性传统观念认为舞蹈是女性的独有项目,身为男性参与不甚合适,因此疏于参与。如此一来即导致了广场舞蹈发展中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失衡情况,造成广场舞发展受限。
4.政策法制约束缺失。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广场舞蹈也不例外,其扰民情况由来已久。伴随着中国大妈广场舞挺进莫斯科红场事件的发生,公众再次将广场舞蹈开展的社会公德问题抛出,认为广场舞蹈无节制的开展,丝毫不顾及音乐噪音对公众的影响,实属公德缺失、文明缺失。尤其是网络热议的温州松台广场同新国光公寓居民间的噪音对决,26万元采购高音炮对广场舞音乐的以噪制噪行为,也形象地表明了针对广场舞蹈活动开展方面政策与法律机制的缺失。
二、对广场舞蹈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广场舞蹈文化管理
促使广场舞文化以持续稳定的态势发展,必然要保证此项文化建设处于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管理中,如果广场舞蹈扰民情况不解决,社会公众矛盾将愈演愈烈,必然造成广场舞文化陷入困境。针对目前广场舞文化活动缺少组织,管理混乱的情况,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应积极对广场舞蹈文化活动做出组织引导,通过联合其他组织单位,对广场舞蹈参与者开展规范教育,提升群体公徳意识,以多元组织形式保持广场舞文化活动常态性。一方面政府要强化做好广场公共区域法律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完善,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广场治安、秩序、打扫广场卫生,使广场舞练习者意识到公共场所遵守秩序及治安的必要性,加强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地方文化部门应联合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设立广场舞文化机构,专项负责广场舞文化活动的组织安排,还可充分调动群众进行管理组织。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广场舞蹈设施设备
对现实存在的场地设置不合理、设施不足情况,地方文化体育主管部门,应提升对广场舞蹈发展的重视程度,通过广泛途径筹集专项场地建设经费,使广场舞蹈的经费投入与广场舞练习者能力需求水平协调发展[4]。并本着合理规划的态度,协调文化建设资金投放力度,定向建设完善能够便于广场舞蹈活动开展的现代化广场舞蹈设施。解决广场舞蹈流动性过大情况,更好地满足群众广场舞蹈文化活动参与的需求。
(三)专设教学资金,加强广场舞蹈业务指导
广场舞练习者舞蹈素质技能的提升,离不开专业舞蹈人员的指导,政府部门需意识到广场舞文化活动的社会发展作用,持续拓宽专项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增加广场舞指导人员数量,通过培训、考核、管理等形式,提高广场舞指导人员的业务能力。抑或择取广场舞蹈领舞人员进行培训,或开展区域外专业舞蹈人才的引进制度,进一步增强舞蹈业务的指导服务功能,真正实现广场舞蹈的专业化发展。
(四)加大宣传引导,构建“全民健身工程”
各级文化体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增强广大居民的健身意识,提倡广场舞无年龄、性别之分,鼓励群众参与到广场舞蹈的活动中,缩小性别、年龄差异,实施构建“全民健身工程”。
(五)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广场舞蹈交流
当前政府部门要深化广场舞蹈文化品牌塑造,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广场舞蹈文化活动的舆论宣传力度,同时通过城市间、区域间的交流、比赛、采风、演出等形式,搭建广场舞蹈学习展示平台,促进广场舞蹈的交流与发展。
[1]范雄纲.论群众广场舞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3(12):7.
[2]曹宁.浅谈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J].大众文艺,2012(12):209.
[3]牟涵.浅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广场舞蹈[J].音乐大观,2013(7):242-242.
[4]融莲花,陈元平.江西群众广场舞蹈文化现状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3,32(11):9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