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诊断髓质海绵肾并肾感染1例
2015-03-19陈春生
陈春生
(咸宁市中医医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0 岁,因双侧腰痛,肉眼血尿3d 来我院治疗。患者自述双肾多发结石10 余年,并经多次超声碎石治疗。家族史:其父亲及两个兄弟均有类似病史。查体,双侧肾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2 +,红细胞3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增高。采用PHILIPS 双排螺旋CT检查,自肾上极到肾下极,10mm 层厚、10mm 层距常规平扫。双肾肾小盏外缘见多个沙粒状致密影,大小为2~6mm;双肾盂、肾盏及上端输尿管均未见扩张积水;右肾体积增大,密度减低,中极髓质内见一类圆形更低密度灶,边缘不清,肾周脂肪见少量条索状影,肾前Gerota 筋膜增厚。经治疗后右肾大小、密度基本恢复正常,肾中极小片状低密度影消失,肾周脂肪及肾前筋膜恢复正常。诊断为髓质海绵肾,经抗炎治疗(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7d后复查,血常规及尿液检查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髓质海绵肾(MSK)属先天性肾发育异常,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显性遗传,有家族性,也有散发病例[1]。本病多见于男性,2/3 以上病例发生在40~60 岁,双侧患者占80%以上[1]。其病理特征是肾小管远端集合管扩张,形成小囊及囊性空腔,并位于肾盏的相连处,易导致结石、感染等[2]。以往认为本病是一种罕见疾病,随着B 超、CT 普及,此病检出率日趋提高[3,4]。CT 平扫可见环绕肾小盏的钙化灶,一般较小,可单发或呈簇状,无肾盂肾盏积水征;增强扫描肾实质明显强化而使肾小盏外围的钙化不明显,有时可见远端集合管的囊状扩张。延时扫描见钙化灶在肾乳头部位而不在肾盂肾盏内。肾盂肾盏无明显积水,肾实质内无占位征象。静脉尿路造影(IVU)可显示肾乳头囊状扩张,其空间分辨率比CT 高,但CT 对小结石检出率比IVU 敏感。本病主要与肾乳头坏死、肾结石相鉴别:肾乳头坏死愈合期表现为集合管内或周围弥散性钙化,较本病更广泛[2];肾结石位于肾盂或肾小盏内,不带有肾乳头管囊状扩张[1]。本例患者一直被误诊为肾结石,反复多次碎石多年,给患者身体带来了伤害,也延误了治疗。因此,通过CT 检查及早正确做出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 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040
[2]卢光明,许健,陈君坤.CT 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429
[3]周春香,郭燕,刘明娟,等.髓质海绵肾的CT 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4):12
[4]许开喜,卞绍亚,陈新建.髓质海绵肾的CT 表现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