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特有形象的语境顺应性研究

2015-03-19史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6期
关键词:顺应论红高粱形象

《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特有形象的语境顺应性研究

史岩

摘要: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的英译本也大受欢迎。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迎合外国人的思维、观念,却又不失原著韵味,这是因为译本中有关形象的处理顺应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认为,利用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性解释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特有形象的处理十分恰当。

关键词:顺应论;翻译;形象;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翻译学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在翻译领域之内纯粹研究翻译,那么势必会影响翻译的进程和发展。从顺应论角度出发,将翻译过程看成不断选择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效果就会更加贴切、自然。翻译中语境顺应是指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再现原作者的表达意图与表达风格,尽可能将原作者的话语味道表现出来。基于顺应论的翻译可以看成是一种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必须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考虑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需要有纵观一切的视角,设身处地理解原作品,然后再形成译文。研究语用学的新角度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积极帮助。

一、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纬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1]语言的选择是指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与策略。之所以可以选择语言,由于语言具备三种特性,即可变性、商讨性、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运用的根本。顺应论用于研究语言的各个层次,尤其是交际活动。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交际者即为原著作者与译者,他们利用两种语言符号进行交流,而翻译则可以看成是交流的工具,只不过这种交际比较特殊,体现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反馈的时间比较长,以及交际双方没有采取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既然可以把翻译看成交际活动,那么用顺应论来解释翻译就再恰当不过了。

二、翻译过程中的形象处理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有较多的形象。汉语习惯用具体的形象表现事物性质,比如九牛二虎、排山倒海、吃大锅饭等,此类用法比比皆是。在英译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处理,首选的是保留形象。如果保留原文中的形象会让英语读者难以理解、产生困惑,那么就要采取其他两种方式,一是将原文形象转化成地道的所译语言的形象,另一种就是转换成普通话来表达形象的意思。

三、《红高粱》中的形象处理与语境顺应

根据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因此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2]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要做好翻译,就要把握不同物理世界、不同心理世界、不同文化、政治、宗教等之间的碰撞,选择最好的翻译方式来适应动态语境,协调好原著作者、译者以及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红高粱》英译本中如何处理有关形象以顺应语境。

(一)顺应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者的想法、意图、情感等。比如:

余司令怒冲冲地骂:“舅子,你打出王旅长的旗号也吓不住我。”

Commander Yu spat out angrily,“you can’t scare me with the Wang regiment’s flags and bugles, you prick.”

原文中“舅子”一词,译者翻译成“you prick”,而不是译成“uncle”, 此译法考虑了原作者当时的心理。莫言在写这句话时是要表达余司令对冷支队的愤怒,所以,舅子不是一种尊卑称谓,而是用这个词来表示一种鄙视、恶毒的社交目的。因此,在翻译时应使用“prick”这一在西方表示骂人的词语,将原文中的形象转化成读者便于理解的内容。这样一来,翻译时就顺应了原作者的心理世界,达到了既尊重事实又便于读者理解的交际目的。

(二)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者在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原则、交际规范。文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交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言而喻。做翻译除了字面翻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考虑文化因素。比如:

“老子就是这地盘上的王,吃了十年拤饼,还在乎王大爪子那个驴日的!”冷支队长冷冷一笑,说:“占鳌兄,兄弟也是为你好,王旅长也是为你好,只要你把杆子拉过来,给你个营长干。枪饷由王旅长发给,强似你当土匪。”

“I’m king here. I ate fistcakes for ten years, and I don’t give a damn about that fucking Big Claw Wang!” Detachment leader Leng sneered.” Elder brother Zhan’ao, I’ve got your best interests at heart. So does Commander Wang. If you turn your cache of weapons over to us, we’ll make you a battalion commander, and he’ll provide rifles and pay. That’s better than being a bandit.”

原文中出现“拤饼”一词,这个词是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用来表示土匪不劳而获,从百姓手里抢来的饼,吃大饼时要用双手拤住往嘴里塞,因此被叫作拤饼。作者将其译成“fistcake”——靠拳头得来的饼,读者就能明白其意思。译者将原文形象换成读者所熟知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同时又顺应了原文的社交语境。再看原文中“杆子”一词,这里的杆子不是竹竿、木杆之类的东西,而指枪火,西方文化中没有这一说法,又没有相应的形象可以代替,因此,作者将原文形象转化成普通话,这也是交际顺应的一种。

(三)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是指时间与空间的指称关系,时间又分为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与外表形象等。比如:

奶奶受尽苦难,终于裹就一双三寸金莲。

The results of Grandma’s suffering were two three-inch golden lotuses.

“三寸金莲”,又称裹脚、缠小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西方文化中不存在这一说法。但译者将其直译为“three-inch golden lotuses”,保留了原文形象,读者根据上下文便完全可以理解其意思。此种翻译顺应了原文所描述的外表形象。

综上,翻译过程中形象的恰当处理会给译文增彩,也就是说译者需要进行选择,是保留原形象还是替换形象以及删除形象,而这种选择恰恰就是基于纬索尔伦的选择—顺应综观。译者在处理不同形象时,就可理解成为在有意识地做出各种选择以适应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而最好的选择就是保留原形象,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顺应原著作者的心理、社交、物理世界;若保留原形象会给读者造成困扰,那么可以在尊重原形象基础上转换形象,便于读者理解。语境顺应理论综合了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时代背景、认知心理等各方面因素,指导着译者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形象处理方式来顺应不同的语境需要,对翻译过程形象的处理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Amold,1999:55-69.

[2]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1986/1995.

[3]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学刊, 2002(3):7-1.

[4]莫言.红高粱家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5]MoYan. Red Sorghum[M].Random House,2003.

责任编辑:苑莉

陈慧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江西南昌330022);黄路/江西师范大学外国教学院讲师,硕士(江西南昌330022)。

猜你喜欢

顺应论红高粱形象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