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的二重信息结构读解
2015-03-19刘跃华
季 艳 ,刘跃华
(1.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亳州一中,安徽 亳州 264000)
一、引 言
“把”字句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且使用起来难度较大的句式之一。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想真正掌握它也不容易,对于那些外国留学生来讲,难上加难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把”字句的习得难度反过来又促进了“把”字句研究园地的繁荣。
自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208从句法结构入手,首创“提宾说”至今,“把”字句研究经历了90余年的风雨历程,历史可谓悠久。广度上,从对自身的研究到与其他相关句式(如动宾句、“被”字句)转换的研究;深度上,从静态的句法结构分析制约其足句的各种条件,以及所表示的各种语义关系研究,到动态的语用、语篇及其历史形成、发展流程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汉语教学,尤其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纵观“把”字句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语言的本体研究之中,很少能跳出语言本体研究的框架。其实语言是和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密切相关的。萧国政(2001)《句子信息结构与汉语语法实体成活》[2]一文中提到了“把”字句的二重信息结构的分析,但分析得较为肤浅,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理论来对这一传统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审视分析。由于英语中没有和“把”字句相对应的句式结构,属于语际间对比的超差异对比,对于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是四级①布拉图(Clifford Prator)于1967年提出了语言学习的多种难度等级模式,根据两种语言的语言项目之间的关系将学习难度分析为六个等级,等级越大,学习难度越大。参见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44页。,在学习这一句式时常会出现各种偏误。虽然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这一难点句式时在“把”字句的结构形式和所表达语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留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常采取回避的交际策略,很少使用“把”字句。本文通过对“把”字句的二重信息结构进行分析,考察“把”字句的特点及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师教授和纠错“把”字句偏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信息结构分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这一交际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交流信息,进而达到利用信息来协调社会生产的目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传递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有的语言形式只能传递一个信息点,我们称之为一重信息结构;有的语言形式能传递二个信息点,我们称之为二重信息结构;有的语言形式能传递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点,我们称之为多重信息结构。下面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1) 甲:“谁?”
乙:“妈妈。”
(2)我渴了。
(3)祥子在海甸的一家小店里躺了三天,身上忽热忽冷,心中迷迷糊糊……不想吃什么。
例(1)是甲乙双方的一段简单对话,它们的话语处于动态的语流中,所以乙的回答“妈妈”是可以足句的(如果是静态句,单个名词“妈妈”是不可以足句的),它是个语境句、动态句。在信息的传输上,甲向对方输出了他想知道的一个信息问点“谁”,乙的回答也仅是针对甲发问的信息点做出相应的应答,他也是只向对方输出了一个信息点。因此,甲的问句“谁”、乙的答句“妈妈”均是一重信息结构,而且甲乙双方输出和输入的信息点数是相等的。例(2)是一个静态、非语境句。从功能上讲,它是一个陈述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他传递了二个信息点“我渴”和“了”(表示“不渴到渴”的变化),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渴”是一个预设铺垫信息,也即第一重信息,“了”是现时主干信息,也即第二重信息。“了”把“我渴”这一预设铺垫信息报告显露了出来,如果缺少了“了”,“我渴”是不足句、不合法的,语意不完整。这也就是“了”在这一句法结构中所必不可少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把二重信息结构模式表示为:预设铺垫信息+现时主干信息,如果我们用它们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的拼音开头的大写字母来代替,它们可简化为:YX+XX。因此,“我渴了”这一二重信息结构模式就可表示为:YX(我渴)+XX(了)。对于汉语“S+V+了”的句式,YX和XX均不可少。例(3)是由四个动词性短语共用一个主语的复杂谓语句,作者利用这一复杂句式向读者传递了有关祥子的五个信息点“躺(动作)+三天(动作持续的时间)+身上忽热忽冷(身上感觉)+心中迷迷糊糊(心理状态)+不想吃什么(心理活动)”因此,它是一个多重信息结构。
三、“把”字句的二重信息结构考察
利用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理论之一的句法平面对“把”字句进行分析,“把”字句足句或语法合法的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情况下是及物动词;(二)“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必须前后带上其他成分;(三)“把”字句的否定结构构成是把否定副词放在“把”字前面,而不是放在动词前面;(四)“把”字句动词后面所带宾语一般是有定成分,而不是泛指成分等。从信息论的角度对“把”字句进行重新考察,发现“把”字句实际上是一个二重信息结构,这二重信息的存在是“把”字句自足、合法的必要条件,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重信息就会产生偏误,是不能接受的。如:
(4)把巧克力吃 (4’)把巧克力吃了/掉/完
(5)把小猫死了 (5’)把小猫撑/饿/打/冻死了
例(4)只传递了第一重信息“吃巧克力”,即预设铺垫信息YX,缺少了现时主干信息XX,也即“吃巧克力”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使听话人在获取信息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例(4)是不合法的,如果加上表示吃的结果的第二重信息:“了/掉/完”等变成例(4’)就可以了。例(5)只传递了第二重信息XX——“小猫死了”,而缺少了“造成小猫如何死的原因”的第一重信息YX,如果加上造成小猫如何死的原因的YX:“撑/饿/打/冻”等,变成(5’)便可完整。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把“把”去掉,“小猫死了”是典型的“SV了”二重信息结构句,也是可以成句的。
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3]一文中为了阐释“把”字句的语义类型,而概括了“把”字句的17种句式,较为全面。
“把”字句的二重信息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YX和XX分别由那些成分来传递呢?下面我们根据吕文中的句式,并根据“把”字句所表示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逐一进行考察。
第一类:表位移-目标,表示N1通过V的作用而位移到目标N2,N2有时是指一个地方,有时是指一个人,V后面常常有“在”“到”“给”等介词,其主要句式有以下三种:
句式1:(S)+把+N1+V在+N2上下里(N1通过V的作用而位移到N2上下里)
(6)把英语书放在桌子上 YX+XX:放英语书+(英语书)在桌子上
句式2:(S)+把+N1+V到+N2(N1通过V的作用而位移到N2,N2是指处所)
(7)把这些货拉到南京 YX+XX:拉这些货+(这些货)到南京
句式3:(S)+把+N1+V给+N2(N1通过V的作用而位移到N2,N2是指人物)
(8)把那辆自行车还给他 YX+XX:还那辆自行车+(那辆自行车)给他
第二类:表致使-结果,表示N在V的作用下产生一定的结果,N大部分情况下是受事,但是有时也可以是施事,V后面常常需要有其他成分,如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或语气助词“了”等,其主要句式有以下六种:
句式4:(S)+把+N+V(受事)+RC(N通过V的作用而产生RC的结果)
(9)把他叫醒 YX+XX:叫他+(他)醒
句式5:(S)+把+N(受事)+V成/作O(N通过V的动作,而变成O的结果)
(10)他把厂搞成了一朵花 YX+XX:搞厂+(厂)成一朵花
句式6:(S)+把+N(受事)+V+了(“了”表动作的结束、完成)
(11)老师把我打了 YX+XX:打我+了
句式7:(S)+把+N+V(受事)+其他(N通过V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12)一阵大风把树给刮倒了 YX+XX:风刮树+(树)倒
第三天,黄立发来了订单,要求三天内交货。三十来名员工顿时忙得手忙脚乱。黄立一再强调,景花厂第一次和中汕厂合作,一定要按定期交货,争取更大的合作空间。什么更大合作空间?这个鸟人,不过是想多拿回扣罢了。可景花厂只有三十来人,要在三天内完成五万个表巴,就像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句式8:(S)+把+N(施事)+V+了(N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V的结果,“了”表确定语气)
(13)她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年,又把丈夫死掉了YX+XX:丈夫死掉+了
句式9:(S)+把+N(施事)+V+其他(N通过V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14)把你的手下排好队 YX+XX:让你的手下排对+(你的手下)(成)队
第三类:表短时动作,表示N发生短时间的动作行为,V的形式通常是“VV”、“V一V”、“V一下”或者“一V”,其主要句式有以下两种:
句式10:(S)+把+N+V(一/了)V(表短时动量)
(15)把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YX+XX: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16)他把手一挥,“出发” YX+XX:挥手+一
第四类:表致使-情状,表示N通过V的作用而呈现出一定的状态,V后面常常要有表示状态的形容词性短语,其主要句式有以下两种:
句式12:(S)+把+N+V+AP(N通过V的作用而呈现AP的状态)
(17)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YX+XX:打扫教室+(教室)干干净净
句式13:(S)+把+N+AV(A是V前的修饰语,表示通过V而呈现的结果状态)
(18)别把东西乱扔 YX+XX:扔东西+(东西)乱
第五类:表位移-趋向,表示N在V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产生方向的变化,其主要句式有以下一种:
句式14:(S)+把+N+V+DC(N通过V的作用而产生DC的结果)
(19)把衣服脱下来 YX+XX:脱衣服+(衣服)下来
第六类:表状态持续,表示N在V的动作结束后进入一种持续的状态,V多为瞬间动词,且后面需要加上表示持续性意义的动态助词“着”,其句式主要有一种:
句式15:(S)+把+N+V着(表动作结束后持续的状态)
(20)把头扬着,显出不在乎的样子 YX+XX:扬头+着
第七类:表动作-频率,主要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其句式主要有一种:
句式16:(S)+把+N+V+M(M表动作的频率,即动量补语)
(21)我把那道题做了五遍,也没能做出来 YX+XX:做那道题+(做)五遍
第八类:表信息传递,主要表示信息源N1通过V的作用而传递到N2,其句式主要有一种:
句式17:(S)+把+N1+V+N2(N1通过V的作用而传递到N2)
(22)把好消息告诉了妈妈 YX+XX:告诉好消息+(好消息)(给、向)妈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字句的YX大部分是由一个及物动词跟一个它所带的宾语来表现的;XX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时量补语、语气词“了”、动态助词“着”等,下面将XX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列举如下。
可以传递、突显XX的句法成分有:
(1)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如:在桌子上、到南京
(2)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如:给他
(3)表示结果补语的不及物动词。如:醒、掉、倒
(4)表示趋向补语的不及物动词。如:下来、下去、进来、出去
(5)表示状态补语的重叠形容词。如: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6)表示动量短的重叠动词。如:分析分析、看看
(7)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义的动态助词。如:着
(8)表示频率的动量短语。如:五遍、三次
(9)表示动作行为结束完成的动态助词“了”
(10)表示动作行为迅速敏捷的数词“一”
以上这10种句法的表现形式均可突显、激活XX,表现XX的这些句法形式是“把”字句足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缺少了这些条件就会产生偏误。例如,留学生们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就会造出以下句子:
(1)把这封信寄
(2)我恨不得把他杀
(3)把他从苦海里救
(4)他把自己的东西收拾
(5)把野生动物保护
(6)他把书放在桌子
(7)把那本书看
(8)他把脚跺,站了起来
(9)把这首诗读
对这些句子可采用二重信息结构的方法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它们全部缺少XX成分,如果依次加上显露 XX 的“走”“掉”“出来”“得整整齐齐”“好”“上”“看”“一”“三遍”等,便可成句。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对留学生偏误形式,可以利用二重信息结构对其分析,进而发现其偏误所在,为他们掌握这一句式提供全新的思路,这也是本文研究之目的。
[1]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
[2]萧国政.句子信息结构与汉语语法实体成活[J].世界汉语教学,2001(4):12-18.
[3]吕文华.“把”字句的语义类型[J].汉语学习,1994(4):26-28.
[4]黄南松.试论短语自足成句所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J].中国语文,1994(6):441-447.
[5]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6):434-440.
[6]郑杰.“把”字句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9):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