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03-19吴坚
吴 坚
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吴 坚
随着汉语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汉语教育在组织制度、师资队伍、教材资源、实践活动和发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人才竞争不强、服务功能不全、组织机构过于单一、法律保障体系缺失和科学研究不足等问题。汉语教育国际化需要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功能、法律保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发展,进而为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汉语教育 汉语教育国际化 汉语语言文化 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浪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汉语教育国际化应运而生。它是汉语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生成的新概念,主要经历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再到“汉语国际教育”及至“汉语教育国际化”,其国际化内涵更加深入,国际发展渠道更加多元,汉语国际内容更加丰富。由此,解析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思考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应对策略,对于汉语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汉语国际化是一个客观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实质上,它也是一种民族语言的互际化过程。[1]近年来,随着汉语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汉语教育在组织制度、师资队伍、教材资源、实践活动和发展路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助于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全面推进。
(一)汉语教育组织制度不断完善化
汉语教育组织制度的完善化对汉语教育国际化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将汉语教育视为一项很重要的外交手段。然而,当时的汉语教育组织制度较为零散、片面,并没有专门的组织制度给予保障。1987年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对外汉语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此后,相关来华留学生教育制度的制定也使汉语教育逐渐规范和完善。2004年开始,我国在国外设立了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汉语桥工程》(2003—2007),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2006年国家又将对外汉语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这为汉语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接着,“国家汉办”又陆续颁布了《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中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以期提高孔子学院的质量,使得汉语教育组织制度不断完善,进而保障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国家汉办制定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等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孔子学院的健康发展。2012年,针对外派汉语教师的质量问题,国家汉办又相继制定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外派汉语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孔子学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等制度。汉语教育国际化相关组织制度更加具体和完善。
(二)汉语师资培养体系日趋立体化
汉语师资培养体系的立体化主要强调汉语师资培养体系的多维性和时空性。就时间维度而言,我国派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师、志愿者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我国已向139个国家派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师、志愿者1.55万人,其中,培训本土教师4万人,十年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培训本土教师20万人次。[2]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本土教师的培养数量仍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就空间视阈而言,本土教师培养培训渠道将不断扩宽。如我国与外国大学合作建立12个汉语师范专业,分布在 9个国家(2014年又新建 2个)。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外国本土汉语教师4 765人,通过各国孔子学院培训本土教师3.5 万人。[2]此外,在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及教育国际化理论的影响下,汉语师资培养体系日益多元化,包括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孔子学院教师培养内容主要体现在多维课程的设置方面,其课程内容基本兼顾了情意、知识和技能三大领域。此外,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培训孔子学院的本土教师;二是建立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合作培养项目;三是招收外国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外国奖学金。[3]这种立体化的汉语师资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双方有利条件,使汉语教育国际化更具有主动权。
(三)汉语教育教材资源日益成熟化
汉语教育教材资源是汉语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国家汉办十分重视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21世纪以来,汉语教育国际化的教材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取得各类教材编写成果 9 400 余件,其中具有纲领性的教材——《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也已完成修订,中英文版本正式出版。在信息化的国际背景下,《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也在网络平台上线,而用户只需选定教学对象、等级、话题等指标,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用户需要的讲义、教材和教辅资料,由此实现了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4]与此同时,我国还建成了“教学资源版权数据库”,拥有版权产品 799 套 6 642 册/件,其中教材495套 5 782册/件, 教辅材料304套860册/件。另外,“孔子学院数字图书馆”正式启动会员制运营模式,新增连环画、党史国史、视频、外文书籍等资源,上线各类资源共 20 万种。全年共向119个国家738个机构赠售教材75万册。[2]除此之外,国家汉办也积极与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和研制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本土教材,如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开发中文教学资源。
(四)汉语教育实践活动日显文化性
汉语教育实践活动文化是汉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汉语教育国际化从语言层面走向文化层面,并朝着语言和文化融合的多元趋势发展。这种多元趋势与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背景学生数量的增加息息相关。从2010年至2014年,孔子学院(课堂)注册学员人数持续增加。2010年学员数为36万人,2014年则增至111万人,为不同文化实践交流奠定了基础。这些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开设中华文化特色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比如,各孔子学院依据自身优势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中华文化课程,全方位地介绍中国社会的全面貌,如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同时还有些孔子学院利用中华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从而让外国人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激发其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5]不管是课程活动还是文化活动,都突出汉语文化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出了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国际交融态势。
(五)汉语教育发展路径越显多元化
随着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汉语教育发展路径越显多元化,符合了全球化发展的多元态势。目前,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机构和途径主要包括了孔子学院(课堂)、跨境合作办学(如华南师大与印尼共建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各类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之旅(如汉语夏令营、海外华裔寻根之旅等)。在汉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孔子学院以及课堂数量也保持了不断增加的态势,由2010年的691个增加至2015年的1 500个,分布在134个国家(地区)。其中,欧洲41国426所;美洲19国701所;亚洲33国200所;非洲37国69所;大洋洲4国104所。此外,汉语教育国际项目也日益多样化。例如,孔子学院陆续开发了一系列的国际项目,旨在提高汉语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主要包括“孔子新汉学计划”“理解中国”项目和“青年领袖”项目等。如2014年“孔子新汉学计划”向全球招收34个中外联合博士生,就读于北京大学等15所中国高校,并通过实行开门办学,全国聘用导师的方式,开创了中外联合培养人文交流高端人才的新模式。[2]汉语教育实施计划的多元化不仅为全球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体现了汉语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升。
二、汉语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呈现出多元立体动态的发展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的竞争不强、服务功能依旧不全、组织机构过于单一、法律保障体系缺失和科学研究不足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不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型人才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但是,在汉语教育国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却面临着教学实践不够灵活、国际视野短缺以及跨文化交际平庸等挑战,从而阻碍了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首先,实践型课程设置较为稀缺。由于实践课程设置少,尤其是模拟教学、说课等课程设置较少,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自身教学能力的需求。其次,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欠缺灵活性,不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国别差异、年龄差异和学情差异等不同背景来展开有效地教学。最后,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较为平庸。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在“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据调查显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践性知识欠缺,教学反思意识也不强,很多学生对课程观察的态度也应付了事,课堂观察后也没有分小组或集体讨论其教学方法。”[6]此外,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目标模糊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均和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3],以及孔子学院所在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实践实习的支持力度,都会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二)汉语教育的国际服务功能依旧不全
汉语教育国际服务功能依旧不全,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功能不足和经济价值功能不明显等,这对汉语教育国际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以孔子学院为主要依托的汉语教育国际化,更多是推广汉语教学、培训汉语师资及介绍对华商贸知识等服务内容,而在发展和创新文化项目上,并不适应国外不断追求变化的节奏。因此,与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相比,孔子学院短时间内很难谈得上弘扬中华文明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另外,孔子学院与合作主体的联系形成一种必要的互动,其中就包括了经济和效益的互动。对地方政府而言,其收益包括获取人力资本、提高就业率、增加税收等,而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也需要提供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二者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出于博弈的关系。[7]孔子学院建立初期主要以注入资金的方式维持日常经营,而后期则要通过发展特色项目,形成品牌,自负盈亏。对应于孔子学院发展阶段,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也处在起步时期,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经济功能并未有效发挥,汉语教育的国际服务功能依旧不全。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组织机构过于单一
在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组织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汉语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以孔子学院为核心来开展活动,该机构是属于半官方型的组织。在初期发展情况下,孔子学院的生存能力有限,一旦总部项目支持中断,其生存状况将急剧恶化。因此,组织结构过于单一,缺乏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多个层面的组织系统,将给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8]而美国和法国国际教育的组织机构不仅有政府支持,还有一些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如美国的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其宗旨是“为世界英语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交流平台”);法国的文化中心(亦称法国文化学院)、海外法语学校、法国世俗使团、法国国际教学研究中心等。此外,世界法语教师联合会也和美国国籍英语教师协会一样,通过吸纳会员,举行系列教学活动来达到法语推广及法语传播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汉语教育国际化的组织实施机构主要是以孔子学院为主,而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较为单薄,组织机构过于单一,不利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全面开展。
(四)汉语教育国际化法律保障体系缺失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尤其是法律所具备的规范性与强制性等特征,对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克拉克·克尔指出:“国际化在院校范围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需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相配套,以此扩展教育的国际维度。”[9]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本国语言传播的法令,以增强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力度,如韩国颁布并多次修订的《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法》、西班牙国会批准的《西班牙政府令》等。反观我国,汉语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相对滞后,法律保障体系也相对缺失。虽然借助孔子学院等组织机构,我国已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孔子学院章程》,但这种规章制度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难以保证执行的有效性。此外,我国现有的教育法规政策与国际通行准则尚有差别,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汉语教育国际化活动失去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因此,汉语教育国际化相关法律制度亟需既有前瞻性又能融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汉语教育法律体系,进而加速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五)汉语教育国际化的科学研究还不足
汉语教育国际化,不仅需要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实践,而且还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撑。可是,汉语教育国际化多停留在活动和经验层面,系统理论性的探讨过少,科学研究不足。以孔子学院为例,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呈现一定的特点:经验探讨多,理论提升少;“自身建设”多,比较研究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10]学者多着眼于介绍孔子学院的办学特色、课程探讨、活动组织、态势研究等,而较少运用相关的理论方面来对汉语国际教育本身进行解析,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的视角诸如跨文化、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也比较浅层。还有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描述更多是一种定性描述,难以对其整体形成清晰印象,且缺少一定的比较视角。每年,孔子学院都会举办种类多样的讲座、论坛,然而这些讲座和论坛的性质更多的是经验性的交谈会,并没有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如运用定量或定性研究来把握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概括来说,汉语教育国际化的科学研究仍需进一步强化,以促进汉语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三、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解决对策
汉语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教育战略手段。鉴于在汉语教育国际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汉语教育国际化还需要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服务功能、法律保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发展,从而为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心剂。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机构是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体机构,也是实施汉语教育的重要组织载体,其发展定位主要涉及内容范围及运行管理模式等层面。明晰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主要活动内容范围和运行及管理的模式,可避免汉语教育国际化的低效性和重复性。一方面,孔子学院要重视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语言教学部分,通过科学的管理、师资的完善以及教材的编写,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发挥汉语国际教育机构的文化功能,在推广汉语的过程中要以包容的心态融入特色民族文化以此来吸引和满足海外学习者的要求,而不能被限制在“唯语言”的圈子中。《孔子学院章程》规定:要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11]因此,在汉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汉语国际教育机构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进一步确立汉语教育的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关系。
(二)优化汉语教育的国际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教育国际化需要培养汉语国际人才,而当前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缺乏国际化思维和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进而影响了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从国际思维层面看,教师在开展汉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实践灵活化和教学方法本土化,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多元的国际思维,而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灌输中华文化和弘扬中华文明。从课堂人才实践培养来看,汉语教育的课堂实践性活动较少,如模拟教学、说课等实践课程活动不足。由此,在优化汉语教育国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多设置实践性课程,同时多提供课堂实践机会,并与课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此外,由于汉语教育国际化本身的跨国性和文化性,孔子学院应注意培养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在具备国际视野同时,提升本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使命感,从而使学生以自觉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欣赏中华语言和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后盾。为此,结合先进国家和当地情况,积极完善汉语教育国际人才优化保障机制,进而为汉语教育国际化提供保障。
(三)积极拓展汉语教育国际化服务功能
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功能。伴随着高等教育信念的不断增强、功能的扩张以及运动的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应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活动为载体,以面向世界、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促进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为目的。[12]这里,功能的扩张,也就是高等教育服务功能的扩张。这种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功能,还需从课堂走向社区,服务于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这也与世界各国语言推广机构的多层职能性质相符。以法语联盟为例,该学院自1883年起开始在海外实行法语教学,并且以电影俱乐部、多媒体图书馆、文化展览、歌剧等方式将语言推广与文化特色结合起来,获得很大的成功。由此,汉语教育国际化应汲取文化相对主义和新管理主义等理论思想,将主文化和客文化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服务意识,并积极开发周边社区经济服务,同时加强汉语的社会服务。这种多维的服务功能是未来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完善汉语教育国际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是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必要保障,也是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助推器。为了使汉语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国家已经制定了汉语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在《孔子学院章程》未出台之前,《教育法》和《产业促进法》对汉语教育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法律未能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于是,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正式颁布《孔子学院章程》。此后,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如《孔子学院审批流程》等也陆续颁布。尽管如此,我国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方面仍然薄弱,针对汉语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法律条例仍未形成体系。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早在1972年国会针对日语的国际化传播问题通过了《国际交流基金会法》,2002年又对该法律进行了修订,使得内容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另外,刘延东副总理在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的开幕式上倡议:不断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和规范标准体系,使语言文字事业有法可依。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完善汉语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并与各类机构合作研制相应的配套方案,将宏观政策转变为操作性的具体程序,以保证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和管理效果。
(五)加强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性研究
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然而当前汉语教育国际化主要以汉语教师培训、汉语教育人才培养和各类汉语教育教学为主,这些基本都处于实践经验层面,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此,除了应该继续深入开展汉语教育实践活动外,还需要加强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来推动汉语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更深层次发展,进而提升汉语教育的形象,彰显大国文明风范。近年来,孔子学院借助一些学术活动不但扩大了影响,而且提高了在当地学界的地位。尽管如此,我国汉语教育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仍然不高,更多地处于经验层面,而不是理论研究层面,其基础性研究明显不足。这是因为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语言文化传播的技巧方法,同时也缺乏从客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这样,在主动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借鉴基础研究来充分利用本土和国际教育的各种优势条件。由此可见,增强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性研究,是汉语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1] 高增霞.简论汉语国际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6).
[2]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2014年发展报告[EB/OL].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14.pdf, 2015-05-06.
[3] 吴坚.孔子学院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4] 国际汉语教材走进新时代——国家汉办副主任夏建辉谈汉语教材发展[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418/c157278-24911449.html, 2015-05-12.
[5] 徐丽华.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 吴坚,刘立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基于X大学的案例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5).
[7] 赵跃.孔子学院教育功能.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118.
[8] 吴坚.全球化下国家语言推广战略——政策、模式与中国借鉴.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15.
[9]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3.
[10]刘程.孔子学院国内研究现状及走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1).
[11]孔子学院章程[EB/OL]. http://ice.xznu.edu.cn/3019/list.htm, 2015-06-01.
[1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1.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童想文】
2014年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C14-28)
2015-07-19
G52
A
1000-5455(2015)06-0089-05
吴坚,海南万宁人,工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