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五位一体”
2015-03-19任健
任 健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550023)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考核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调研室一组《文摘》第40 期“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材的几点思考”上做出重要批示:“高校思政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建设好教师队伍,把课讲好。这方面今后要再努力。”当前,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化教材、教法、教师、学生、考核“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决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招。
1 整合教材内容,构建适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体系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都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使用校本教材,取得很多教学成果。而思政课则全国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虽然教材体系全国统一,但教学体系可以多样。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处理好教材同一性与教学多样性的关系,即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首先,从教材体系出发,整合教学内容。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思政课统编教材则是坚守这块“主阵地”的“常规武器”。这种“常规武器”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性和抽象性有余而具体性和生动性不足。如果仅按教材体系来展开教学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遵循“学思想政治理论要精,要管用”原则的前提下将教材进行内化处理。具体到每门思政课程,“要将系统化的教材体系转变为专题性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有效转化。”[1]例如可以把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八章(绪论加七章)内容整合为五个专题,即:第一讲“大学——人生的新阶段”、第二讲“人生定位——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第三讲“爱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第四讲“道德——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第五讲“法律——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教学理念和具体生动的个性化教学体系。当然,这种转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开教材体系,而是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又不必“照本宣科”。
其次,以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完善教学体系。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基于省情、市情、区情、校情、学情的差异,有的教师把思政课讲成纯历史课,甚至是纯故事课,远离了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淡化了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些做法既回避了教学重点、难点,又没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重心放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上,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讲授上,放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教学。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只注重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抬头率”。一句话,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做到“有趣”,更要做到“有效”
整合教学内容,既不能离开教材体系,抛开教材内容,也不能片面追求“趣味”,丧失思政课教学的“本味”。
2 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宜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模式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方式。具体来讲有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演示法、访谈法、阅读指导法、社会调查法等。
教学模式是比较稳定的、特殊的教学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和模式都属于形式范畴,形式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也取决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2]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思政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其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的关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法律基础”部分,尝试案例教学模式较为恰当。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把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材料,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教师把自己的观点和学生的思考进行分享和交流,在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后,逐步引导学生把案例材料同本堂课要学习的基础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理论。运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遵循多样性、综合性原则,现代性、科学性原则,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实现传统与现代、课内与课外、大班与小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机制、课堂、网络与实践等的联动和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
3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3]。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举措。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有敬业精神,教学水平也高;有的有敬业精神,但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够;有的有教学水平但无敬业精神,应付了事;而有的水平和敬业精神都低,得过且过,混日子。总的来看,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成的,思政课教师多数学历偏低,加之进修学习的机会少,接受新知识有限,教师普遍表现为缺乏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观念落后,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偏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二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缺乏,师生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是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职称结构表现为高级职称少、中级职称多;四是学科支撑薄弱。部分思政课教师无思政专业学科背景,甚至连文科类专业都不是。这样的师资队伍显然难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有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例如,开展和参与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支持教师脱产进修、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二是多渠道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例如,组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培育重点学科、加大研究基地建设,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等评选活动常规化。三是抬高教师准入门槛,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纯洁化。高职院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除了必备的学历条件外,还应强调学科要求,坚决杜绝既不符合学历条件又不符合学科要求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
4 立足学生实际,准确把握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特征
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高职院校上好各门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应当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这一“主体”特征。
首先,高职生与本科生以及中学生相比较,都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虽然在年龄、经历、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等方面相似,但在生源、学历、学制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虽然在政治思想、法治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共同性相对较多,但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相对较大。与中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学习理念不断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崭新学生形象得以塑造。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正确认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中学生之间的同一性关系,更要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特征。
其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的学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下功夫把握“学情”。包括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机、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对学生的学趣、学况、学风等加以分析和审视,了解学生的成才目标、价值取向、行为表现,掌握学生的专业思想、职业技能、就业心理等。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回应学生关切、直面学生困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5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创新吻合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模式
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思路,应该紧紧围绕促进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个核心展开,“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应该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将考试和日常参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4]。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平时考查的多样性,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出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勤奋精神和遵守学习纪律的情况。严格考勤制度,争取学生进课堂是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动眼、动口、动手、动心的能力。当前,在高职教学尤其思政课教学课堂上,打瞌睡,不看讲台不看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参与课堂讨论,不做听课记录,甚至不带笔、纸和书等不良现象时有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进行课堂表现考核,包括学生是否专心听讲,是否参与互动,是否做课堂笔记等。第三,课后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每学期布置并批改三至五次的课外作业,有助于学生养成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归纳总结的能力,有益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态。第四,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不变主题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学空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改革考核体系计分方式,合理确定成绩的构成比例。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改革必须打破以往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查为辅的成绩构成模式,强化过程性考核,弱化期末考试,合理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成绩构成比例。在课程总评成绩的计算方面,一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80%较为合适,因为平时成绩包含了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等内容。而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可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激发学生在课堂互动、作业书写、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李忠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四个统一”[N].光明日报,2014-07-02.
[2] 黄建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3] 袁贵仁. 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10-11-17.
[4] 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