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路径研究
2015-03-19袁彩荣
袁彩荣,毕 晴
(1.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0 引 言
陕北概指北括河套、南至渭北北山、西界子午岭、东滨黄河的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约指延安、榆林所辖区域。陕北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陕北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十分丰富,与人民的日常世俗生活密切关联。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对话与交流日益频繁。一个国家的文化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也越来越凸显出其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源泉。”[1]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某种意义上,陕北文化可看作是中华大文化的缩影。为让陕北民俗文化快速步入文化全球化进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必须从跨文化的视角思考其对外交流和传播路径。
1 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的必要性
陕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博大精深,五光十色,涵盖了历史以来陕北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陕北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只有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的接纳,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2]。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化共享是经济发展进步的一大趋势。从20 世纪50年代起,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文化产业也成了当地经济的动力源。在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文化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成了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陕北民俗文化要积极对外交流从而加快步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以延安红色旅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深受外国游客青睐,极大促进了延安经济的发展。加快陕北民俗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势在必行。
2 陕北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民俗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势头十足。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友人对陕北民俗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的文化理念也有了可喜变化,文化对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
2.1 对外交流意识薄弱
为响应中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但是由于普通大众对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且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导致政府热衷于对外宣传而人民大众却没有对外交流本族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2.2 对外宣传语境单一
为了积极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政府先后成立多种民间艺术团体,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对外宣传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对外文化交流,如通过创办文化展厅、民俗文化村和民俗博物馆等来展示民俗风情文化,也有民间投资的民俗村,比如延安建有民俗文化影视城,还专门打造了大型歌舞剧《延安印象》。然而,在宣传过程中,无论是网络还是报纸、杂志等宣传,都是单一的汉语宣传模式,缺乏外语语境的建构。对汉语知之甚少的外国人而言,如果没有涉外人员做解释说明就无法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也就基本上不会对其感兴趣。
3 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路径研究
3.1 增强对外交流意识
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后,文化大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号召,开始关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常常会涉及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必将促进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因此,政府要把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纳入日常工作,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群众的对外交流意识。首先,通过教育和引导树立群众的文化宣传意识。可以鼓励民间艺人和组织创建博客、播客、晒客、微博、微信等来宣传自己的文艺才能;其次,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意识。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的方案,充分调动民间艺人对外交流的积极性,并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只有不断宣传,才能增加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机率从而实现文化的对外交流,只有不断强化对外文化交流意识,才能保证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3.2 丰富对外交流产品
陕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有以窑洞为主的民居瑰宝;有以鼓艺、剪纸、布堆画、民歌为主的民间艺术;有米酒、油糕等风味独特的民间饮食;有以转九曲、行门户、合龙口等为主的民间习俗,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黄土民俗风情文化。其中陕北民歌是陕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相比其他民俗文化,其对外交流情况比较乐观,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赏与喜爱。显然,陕北民歌的翻译研究给其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只是陕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有其它文化形式急需输出渠道。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可将不同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比如用剪纸和布堆画表现婚俗文化并加注其文化内涵的英汉双语解释,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以真正实现其文化内涵对外传播交流的目的。因此,丰富文化产品不失为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路径选择。
3.3 完善对外交流机制
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是对外文化交流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当地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法规,并有组织、有计划且有针对性地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保障,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艺人参与对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调动一些隐藏于民间的文化潜力和群体力量。虽然当地政府专门建有文化文物馆和文联这样的机构,但是因其队伍力量薄弱,对外交流机制也不完善,常常会制约当地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因此,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文化发展战略,比如可以健全相关法规以规范对外文化交流,可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机制创新来确保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把对外文化交流真正纳入政府工作范围,强化了相关管理机构的力量,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来大力弘扬陕北民俗文化。
3.4 搭建多元对外民俗文化交流大平台
陕北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是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渗透于陕北劳动人民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政府应根据文化交流发展需求,适时搭建民俗文化交流大平台。目前,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仍是以政府组织为主,民间组织为辅。鉴于此种情况,当地政府可在亚运会、奥运会、建交日等重要节日举办一些对外交流活动以便让世界了解陕北。
3.5 构建民俗文化双语语境
除了地域障碍之外,制约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交流的因素还有其双语语境的空白,比如缺乏双语宣传网站、缺乏民俗文化的配套译介、缺乏涉外文化交流工作人员。研究表明,陕北民歌译介研究对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陕北民歌早早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和专家对它的译介研究息息相关。陕北民俗文化双语语境的构建也是其对外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构建双语门户宣传网站、完善民俗文化的译介和引进涉外文化交流人才等。因此,在各种文化活动以及文化设施中提供有关民俗文化的英文资料,以便外国人了解陕北及其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介绍的双语语境构建对陕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尤为重要。
3.6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在延安红色旅游业的带动下,陕北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其旅游价值日益凸显。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而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也可以成为传播和交流陕北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通过考察外地成熟民俗旅游项目,并有效借鉴和吸收其开发和运营经验,科学进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政府可以引导性建设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民俗文化实体化、立体化的有力保障,因此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者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村来实现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业时,要以区域民俗文化为基础,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环境、旅游发展、产业构成等诸多要素。比如在延川县,黄土文化积淀深厚,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飘扬海外的剪纸和布堆画也是独树一帜,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黄河黄土文化。这里的民俗文化旅游村使外国友人不仅可以领略到陕北自然风光的雄壮奇观,而且还可以了解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起源。
[1] 曹宏信. 陕北民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
[2] 王芬. 跨文化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路径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8-59.
[3] 张志清. 陕北文化研究[M]. 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4.
[4] 刘琛.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的跨文化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6):217-226.
[5] 刘越,浏阳河. 大陕北[M]. 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
[6] 李昕. 文化全球化语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9):171-175.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