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彝剧唱腔音乐探究*

2015-03-19左开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原生态唱腔

左开菊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楚雄彝剧唱腔音乐探究*

左开菊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彝剧是一个以彝族原生态民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族剧种。从明清时期哀牢山区最早的彝族说唱剧《阿佐分家》到新中国初期昙华山彝族小歌舞剧《半夜羊叫》,再到现代大型彝剧作品《疯娘》等,彝剧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唱腔音乐在彝剧表演中占据了非常大的分量,在彝剧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表现剧情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彝剧;唱腔音乐;彝族民歌

彝剧最早的萌芽是明清时期的彝族说唱剧。当时彝族毕摩用流传在当地的一个民间故事“两兄弟分家的事”,配上流行在哀牢山区的彝族民歌“阿噻调”,并以一人承担多个角色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说唱剧《阿佐分家》被追溯为最早的彝剧。“阿噻调”就是最早的彝剧唱腔音乐。随着彝剧从民间说唱剧、彝族小歌舞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彝族特色的地方民族剧种,彝族唱腔在音乐结构和演唱方法方面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革。

一、不同时期的彝剧唱腔音乐

首先,选用当地原生态彝族民歌或音乐素材原曲为唱腔音乐阶段。

1947年,当时还隶属大姚县的直苴乡小学教师罗守仁和李凤章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用当地彝族民众不满国民党政府剥削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委员下乡》等四个剧本,用当地彝族群众中流行的民歌曲调等素材进行创编,组织当地彝族青年和小学生用彝族语言表演,受到了当地彝族民众的欢迎。

1957年,大姚县昙华乡米子地村25岁的彝族青年杨森在担任麻秸房社扫盲教师期间,他带领18名有一定音乐才能和文化基础的当地彝族青年建立了文艺小组,专门编演小戏。经过不断的琢磨思考,模仿电影、汉族花灯歌舞等艺术形式,用当地彝族民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为题材,以彝族群众熟悉的彝族民歌小调为音乐素材,初步编演了《谁是医生》、《筛子不漏水》、《卖肥猪》、《羊在山林中》、《老两口积肥》、《半夜羊叫》等十多个适合当地彝族村寨演出的彝族歌舞小戏。这批就地取材、形式内容简单,集彝族唱、跳、说为一体的彝族说唱剧成为了彝剧的雏形。这些小剧目的创作表演虽然简单,当时还不能称其为彝剧,唱腔音乐也基本是当地彝族民歌的原样搬用,但却体现了现代彝剧以“唱”为主的艺术特征。

昙华山是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民歌资源丰富,有酒歌、情歌,成套的婚俗、丧葬调子,梅葛调、玛嫫若调、嘎拉颇调等叙事民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非常丰富。还有被当地人称为散调子的“放羊调”、“爬山调”等小曲。散调可以根据演唱者的需要即兴编词,男女老少皆可随时随地即兴演唱,也是人们最爱演唱的彝族民歌,同时也是彝剧唱腔选用最多的音乐素材。杨森说:“把彝族调子套上编写的唱词就是唱腔”。当时创作者和表演者都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歌手,其唱腔就是依托以上几种民歌曲调和民间唱法诞生的。他们的初衷仅仅是借助现成的民歌曲调,选用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题材内容,形成一种比传统的彝族民间小调和歌舞更具表现力,又能服务于当时彝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活的地方小戏。创作者的出发点非常单纯而明确:用因地制宜的办法充分利用了当地一切尽可能利用的要素,如熟悉的民歌曲调、语言、舞蹈、演唱方法、服装、道具和符合当地人审美习惯的故事等等。用唱彝歌、跳彝舞、说彝话、演彝戏的方式让当地彝族人看得懂、喜欢看。

以杨森为主的麻秸房俱乐部成员最初创作的小戏《谁是医生》和《半夜羊叫》等初级阶段的彝族小歌舞剧目剧情较简单,篇幅短小,全剧使用了“放羊调”、“玛嫫婼调”、“响蔑调”、“过山调”等十余首昙华山最流行的彝族调子作为唱腔音乐。1958年为了参加文化部在大理举行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艺研讨会”的演出,在县文化馆、文工团和省花灯团老师建议和指导下,把小彝剧《羊在山林中》与《半夜羊叫》剧本合二为一成为新版的《半夜羊叫》,改编后的剧本在人物形象、剧情茅盾、情感冲突变化等方面都比原来丰富和复杂。因此,仅米利一个角色就选用了包括上述几种调子在内的十余首彝族民歌为唱腔曲调,加上其他角色唱腔,剧中共用了近二十首彝族调子,每个唱段都标明了使用的调子名称。当时两个版本的《半夜羊叫》中都存在同一个调子被一个角色和多个角色重复使用的情况,由此可看出,当时选择彝族调子作为唱腔曲调,并无明确的目的和规则,只是根据角色唱词与曲调搭配的适合与否作为选择音乐的标准。由于“散调”的唱词在相对固定的曲调上可自由发挥,唱词内容可根据演唱者的需要即兴编配,在彝族民间运用范围较广,具有“一曲多用”的功能,彝剧唱腔选用“散调”较多。把原生态民歌曲调照搬为彝剧唱腔音乐所产生的利弊都非常明显:原生态彝族民歌做彝剧唱腔,弥补了民间音乐人才不具备音乐改编创作能力的需要,为杨森等首创彝剧和昙华山彝族民众接受彝剧提供了便利,使一批彝族民间艺术家脱颖出;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剧中各个角色的基本特点,唱腔音乐形象不具体,对烘托人物性格、塑造角色艺术形象发挥的作用不够突出。

二、以借鉴彝族原生态民歌为主,兼有初步的创作改编相结合的阶段

为适应剧中角色演唱的需要,对原来的音乐素材曲调做出一定的改编。

1958年《半夜羊叫》参加文化部在大理举行的“西南少数民族文艺工作会的”演出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后,1959年杨森、李茂荣等人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县文化馆和县文工团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民间传说“曼嫫与玛婼”创作了同名小彝剧《曼嫫与玛婼》,唱腔设计参照汉族花灯音乐创作手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一是保持了彝族原生态民歌的特点,一些优秀的民歌经过适当的加工改编如“放羊调”、“玛嫫婼调”、“梅葛调”等,被有选择地放到彝剧的唱腔设计中,改变了照抄、照搬的模式,所有唱腔在借鉴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都进行了简单的二度创作。有的唱腔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其音乐旋律和节奏有了发展变化,有的是把多首原生态民歌进行调式的组织、整理综合运用,较好地突出了角色的个性和艺术形象,使彝剧唱腔既有民族风格,又出现了新的音乐元素;二是唱腔设计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针对角色特征和表现内容进行唱腔设计。1962年参加云南少数民族文艺演出的《半夜羊叫》和后来创作的《蔓嫫与玛若》就是在昙华民歌《放羊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编的。如《曼嫫与玛婼》是用一个彝族老人以讲述的形式开场的,与彝族长者讲史诗颇为相似。因此,唱腔选用了叙事性非常强的“梅葛调”中的“正腔梅葛”做音乐素材,悠长的曲调,表现了火塘边彝族老人深沉的语调。这个阶段的唱腔有较突出的民族风格特征,同时在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其丰富性和表现力也得到了一定加强。

三、以创作为主兼有彝族民间音乐素材结合创作新曲的阶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楚雄州部分县文工团创作演出了一批题材新颖、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彝剧作品,如《查恩塔德》、《歌场两亲家》、《山歌情》、《蔑独尼闹店》、《银锁》、《跳歌场上》等剧目。这些剧目的唱腔创作以原生态彝族民歌为基础,融入了电影、汉族花灯等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对彝剧唱腔的设计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为后来彝剧唱腔的多风格和多元化创作提供了一些经验。从1984年正式建团后,由龙荣舫、朱照昆、李经文等组成了彝剧团第一批专业创作人员。彝剧唱腔设计基本走入了正规的创作渠道,他们在保持塑造鲜活人物形象遵从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充分保留了彝剧唱腔的民族特色。如《咪依噜》取材于大姚昙华山区彝族民间传说,在唱腔的设计上主要借鉴了昙华山彝族民歌“放羊调”、“玛莫婼调”、“端公调”等当地彝族民歌为素材,设计了女主角咪依噜、男主角朝列若和群众角色依娜等人物的唱腔。在塑造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的现代大型彝剧《臧金贵》中,由于主人公臧金贵不是本地彝族人,为其设计的唱腔音乐大量采用了淡化彝族风格的处理手法,如第一幕臧金贵刚到永仁县时的唱段“好山好水好地方”中,除了借鉴当地的彝族民歌曲调外,还大量揉进了一些其他调式的音乐元素,而在第四幕唱腔“彝山扶贫重担挑在肩”中就运用了永仁县特有的“憋谐枯”、“咕嗻”、“梅葛”等音乐元素,突出了臧金贵做“彝山人民的好儿子”,为彝山脱贫致富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此外,在近几年的彝剧音乐创作中,彝剧唱腔创作设计采用了一些模仿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剧中出现了用重唱表现多个人物不同心理活动、用合唱烘托剧情和气氛等方式。突破了以往的彝剧唱腔基本只有单声部的齐唱、对唱和独唱等单一形式。随着彝剧唱腔的创作发展,彝剧的表现内容不断丰富,在积极提高彝族演员音乐素养的同时有选择地创作一些音乐内容较复杂的唱腔,极大地加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强化了艺术形象的塑造。

四、对目前彝剧音乐创作发展的思考

纵观彝剧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彝剧的创作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通过不断的研究,也不难看出彝剧唱腔音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彝剧唱腔音乐发展的因素。

首先,彝剧音乐创作应该多利用较高水平的专业作曲理论人才。彝剧是一个有显著彝族民间风格特色的剧种,音乐创作既要保持其独有的彝族风格特色,又要力求创新发展。目前彝剧音乐创作人才大部分是建团初期从民间或者地方文艺团体吸收过来的音乐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创作训练,他们可以在彝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用简单的创作手法完成一些内容简单的音乐,这类创作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彝剧不断创作发展的需要。彝剧经过五十余年的创作发展,大大小小有百余部作品诞生,其中很多作品都得到了国家、省级各种奖项。但彝剧音乐作为一个专业剧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作水平还不够完善。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首彝剧唱腔或一段彝剧音乐成为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佳作。即便是一些大型彝剧作品《咪依噜》、《臧金贵》、《疯娘》、《杨善洲》等都缺少刻画人物思想内涵,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展现音乐创作人员能力的唱腔创作。从彝剧的长远发展出发,音乐创作仅有民族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创作出高质量的彝剧音乐,如类似歌剧中的序曲、主要人物的咏叹调,京剧等戏曲中的著名唱腔等是彝剧创作者需要突破的方面。目前彝剧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专业作曲理论水平,同时还能把彝族音乐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彝剧音乐创作中的专门人才。

其次,提倡科学发声。在保持彝族民间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对原生态演唱方法进行合理改进,有利于促进彝剧唱腔音乐的创作发展。

原生态唱法与民歌是一对孪生姐妹,在漫长的彝族音乐文化历史进程中,两者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和彝族民众的认可。它们最大限度彰显了民间音乐人才的歌唱才能,其演唱方法的合理性是不言而喻的。彝剧是以原生态彝族民歌演唱方法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地方民族剧种,经历了从农民业余演出队到专业剧团的蜕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运用,彝剧唱腔音乐的创作也更加丰富和多样,这也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法和彝剧中越来越丰富的音乐创作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原生态唱法只适合唱结构短小,音域较窄的彝族民歌。大多数原生态唱法的歌手最佳音域只能达到十二度左右(小字一组的C音到小字二组的f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彝剧唱腔音乐经过了创作、改编,其难度已经超过了相对简单的原生态民歌。演员有限的歌唱音域势必限制了彝剧音乐的创作,影响彝剧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从建团伊始,一直提倡要保持彝剧的地方民族风格,无形中也为彝剧的唱法套上了一个框架—必须使用原生态演唱方法。原生态唱法的特点是真声多假声少的嗓音运用方式,气息和声音的配合运用不合理,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从科学发声的原理来看,偏向重机能歌唱,不但演员嗓音消耗大,长期演唱会缩短演员的艺术嗓音使用时间。看过彝剧团很多剧目,由于职业使然,对演员的演唱进行过观察、比较,从中看出第一、二批参加彝剧团、用原生态唱法的老演员都出现了嗓音的过早衰退问题,并且女声情况更为明显,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过度用嗓,一些刚过四十、正是演员的黄金年龄,担任重要角色的女演员却不同程度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困难等情况,有的演员当初进团时靠的是一副金嗓子,如今不但失去了优美的嗓音,而且很难再演唱音域较高、难度较大的唱腔。如何在原生态唱法中合理地融合科学发声的因素,我认为原生态唱法与科学发声并不矛盾,彝剧演员同样需要利用科学发声方法来延续自己的歌唱寿命,加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创作演出的众多彝剧作品中,缺少广泛传唱或作为彝剧唱腔典型代表的作品,主要原因还是受其演员音域较窄、声音缺乏色彩和力度的变化、戏剧性和抒情性都不是很强等原因的限制,演员的唱法没有从原生态的状态中突围出来,如果演员歌唱能在保持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科学发声,不仅能解决制约演唱能力的问题,彝剧唱腔的创作也必将出现新的局面,加上较好的音乐创作,彝剧会涌现出经典的彝剧唱腔,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演员的歌唱嗓音和延长演员的艺术生命。

再次,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音乐创作也应该融入较多现代音乐元素,让彝剧更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彝剧是一个以地方传统民族音乐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多元文化、多媒体艺术的冲击下,观众群体基本是农村中的老年人,年轻观众非常少。一方面,彝剧题材缺少让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彝族音乐创作过于古板,一些反映现代题材的剧目中,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的唱腔音乐还是一扳一拍的旋律和曲调。如果要让彝剧得到广大青年人的广泛接受,彝剧音乐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气息和时尚元素。

总之,彝剧是彝族音乐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得到的艺术瑰宝,是彝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彝剧唱腔音乐应该以丰厚的彝族民间音乐资源为依托,让彝剧音乐创作得到更加合理的创作发展空间,更好地为彝剧的创作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 徐彩玲)

Study on Aria of the Yi Opera of Chuxiong

ZUO Kaiju

(SchoolofArts,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A local opera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Yi folk songs, the Yi Opera has witnessed great development from the earliest play-formAhzuoDividingFamilyin the Ailuo Mountai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through the song-and-dance dramaMidnightBaain the Tanhua Mountain the 1950s to the large contemporary operaFengLiang. In Yi operas, aria mus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rtrayal, expression, presentation of conflicts and development of plot.

Yi opera, aria music, Yi folk song

2015 - 09 - 30

左开菊(1962—),女,彝族,楚雄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

J825.742

A

1671 - 7406(2015)11 - 0095 - 04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原生态唱腔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作文呼唤“原生态”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原生态静宁苹果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