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普通话表达能力口语

金 艳

金艳/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国家大力推行“双证书”的背景下,面对高职院校普通话培训中即将展开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一全新的测试形式,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笔者及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语文课程的实验教学活动。

一、整体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设计普通话培训、测试、培养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避免割裂普通话测试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系。

二、前期调研

通过调研了解当前各个专业学生的汉语表达情况和相关就业岗位的要求,找出高职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研究方法——以普通话测试卷为分析样本

笔者随机查阅了200份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卷,发现第五题的“说话”只有35%的学生在“自然流畅程度”上扣0.5分,其他学生失分都在1分及以上。对200个普通话水平测试录音样本的抽检也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时,做到口齿清楚、语音标准、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的比例不足23%,主要问题有:围绕话题展开内容能力较低,不能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语法失误较多,方言语调明显等等。

以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卷为调查样本,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如扩大调查范围及覆盖面,调查的针对性会更强,更利于把普通话培训、测试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整体的系统研究。

(二)设计“三位一体”的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综合了高职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自我认知情况、汉字书写与应用状况、普通话培训和测评的认知三方面内容,紧扣调查主题,层层展开,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及当前不同专业、岗位对高职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为下一步的课改及实训方案提供了事实依据。问卷各部分既独立成章,又密切关联,相互印证,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材料支撑。

(三)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普通话培训及测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以测试为中心的教学定位忽略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二是课时分配上体现应试的功利性;三是培训教师普遍将测试大纲等同于教学大纲来使用;四是在教学实践环节,基本语言训练仍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朗诵及说话部分未作为训练重点;五是大班上课导致课堂训练的针对性不强,部分语音面貌较差的同学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实施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实验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三、实验教学举措

(一)旨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及成效

1.普通话培训与相关语文课程的交叉设计与教改实践。为有效解决口才课时少、开课范围不广的问题,我们将语言基础培养与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普通话教学与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教学内容交叉安排,在《应用文写作》课中融入口语训练,同时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在班级举办演讲及辩论赛,通过强化书面语的词汇、语法规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思维,实现书面语、口头语的同步训练。强化普通话语音、语调、朗读、说话的相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词汇及语法使用规范程度、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普通话培训的影响力和推广力,远远胜过在少数几个专业、少数学生中开设口才课的单打独斗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明显增多,说话的热情和质量也逐步提升。各实验班在系部及学院组织的口语活动中成绩突出。

2.修订《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方案》。我们从普通话培训、测试、语文教学三方面着手,制定了新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方案。以此为切入点,具体落实课改措施: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开展培训;培训内容以说话为重难点,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训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训练;培训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测要领;培训技巧是利用任务驱动法突破课堂局限。同时在普通话测试管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制度建设、计划制定、组织协调、监督机制、测试总结等五方面统筹安排,以期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测试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旨在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及成效

1.改革教法,采用情景导入、案例驱动、实训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理论讲授先行、学生再“照葫芦画瓢”模仿例文写作的授课方法,首先设定一个虚拟的工作情境及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先明确“写什么”,再主动去学习“怎么写”。用写作任务主导写作理论,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在写作中求知,在求知中写作。整个课程融写作理论与实践、专业能力与写作能力、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为一体,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其写作能力的目的。

2.完善课程的整体设计,加强教学资源的整体开发。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突出实战”的原则,将教学内容与实训任务相结合,增加实训任务的比重。为了拓展实训空间,丰富实训内容并增强其实用性、专业性,要在实训环节突破专业壁垒,实现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建、共享。

3.创新考试方式。重点体现在语言类课程的考核上,密切配合专业课教学,职业化口语训练设计尽量与之同步,做到不超前(学生无专业知识背景)、不滞后(重复性的任务加重学生负担)。如在教学实践中,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利用在口才课中学到的推销语言技巧,成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商品实物推销”作业,也成为基础课、专业联合授课的成功案例。

(三)课程改革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汉语表达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以语文教师为主,将口语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和沟通对象,构建和谐的语言氛围,同时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内容有效整合,在阅读中融入朗诵等语音训练,在写作中融入即兴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训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针对“培养准职业人”的高职教育目标,设计更具实际功能的日常口语交际、多种职业情境下的口语沟通、交际训练环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规范,对其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从基本的语音层面,逐步提高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等逻辑层面及形体表情辅助表达的艺术层面。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智力发展,能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训练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等优秀品格,将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汉语表达能力培养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加强与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合作,拓展实训空间,我们将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培养工作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增强学生集体观念的同时,全面提升其信息整合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四)实践教学与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相结合

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全院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要加大对任课教师语言规范的考核力度,加强对其课堂语言艺术的相关培训。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讲课、说课大赛中的重点技能考核项目,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适当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如通过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更多发言机会,改变以往仍在烦琐分析、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专业教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之长设计职场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与职业性相关的口语实践机会。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宋光辉.加强教学训练提升课堂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3]唐清辉.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07(14).

猜你喜欢

普通话表达能力口语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酒中的口语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口语对对碰
17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