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政治要素探析

2015-03-19邱淅闻綦玉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特色

邱淅闻,綦玉帅

邱淅闻/苏州职业大学思政部讲师,硕士(江苏苏州215104);綦玉帅/苏州职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博士 (江苏苏州 2151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一再昭示我们,明确引领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一、理论指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艰辛探索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一)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首先必须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使民众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之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前进的旗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二)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才能坚持正确的立场

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出发点、立足点及所持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三)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中国国情相契合,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发展、新成果,其自身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需要深入探索、创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才能科学地把握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脉搏,探索更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

二、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创建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基础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这两大基础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才得以奠定。

近代中国,共产党带领民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其指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认为,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照抄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6之后,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便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一方面,毛泽东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有积极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极“左”思潮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3]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邓小平说:“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开创性探索。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探索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是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新世纪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是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和未来长远发展问题而构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范式。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了新表述,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初见轮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新拓展,旨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26对推动和谐世界作了新展望,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36对执政党建设作了新部署,明确了党建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加强执政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发展范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

三、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科学发展观是对“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这一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重大命题做出的创造性应答。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活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指明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径

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人民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扩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指明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战略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基本要求是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重要战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又一代地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方法

党的统筹兼顾思想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面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这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发展观念的丰富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指明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方法。总的来说,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筹兼顾的核心,统筹兼顾的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处于一个良好的关系状态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四、发展目标: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价值追求。这一发展模式跳出了将中国发展模式局限于经济发展或政治发展的单一性思维定式,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从而为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谋得一条科学的路径。

(一)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提出和构建,其目的主要在于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牢牢抓住发展这一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把经济搞上去,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政治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的核心与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均衡,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我国,能够担此大任的唯有中国共产党。

(三)文化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价值混乱”现象以及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文化发展,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5]等一系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战略。通过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引导人民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正确调控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奉行社会道德规范,从而以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四)社会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调处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构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就不会有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却一直在不断扩大,导致社会各种不和谐因素日渐凸显。这些社会不和谐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得以解决,社会动荡不稳,民主法治得不到保障,公平正义不能伸张,社会诚信缺失,缺乏活力,那么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

(五)生态文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空间,也是社会发展、富足安康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自身。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1]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9.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23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0-66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特色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