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流视域下外语教学的定位

2015-03-19李宏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图式外语跨文化

李宏岩

李宏岩/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讲师,博士(辽宁沈阳110036)。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交通与通信手段的突飞猛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外语的学习显现出尤为重要的地位。很多人为了更好地学习一门外语往往选择出国留学深造,系统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面对此种情况,传统的外语学习和教学理念已满足不了现代青年的需要,基于跨文化交流的外语课堂要转变观念、重新做出思考和定位,以便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潜力,提高学习者的交流能力。

一、外语学习的过程是文化学习的过程

语言和文化从来就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即使在外语教学受结构主义等单纯语言理论研究影响,只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形式的时代,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外语教学仍然会有意无意地触碰文化。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无论是语音、句法还是语意都同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语言具有文化的性质,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同时也是人类特有能力的表现。语言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现实,是文化的镜像折射,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

构成语言的语音、句子结构、词汇和语用等都可以体现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语音,它代表了群体语音的特点。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地域和教育背景等社会因素都会对语音产生影响。同样是英语,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等在语音、语调上就有明显的区别,甚至在关键的元音发音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的结构及使用也受制于文化的习惯,英语常常把事实与揣测、祈求、意愿等非事实区别开来,总体来说,英语的句子结构比较完整,主、谓、宾句子成分齐全,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体现了句子的过去、现在、将来时的时态。这和汉语的流块儿结构大不相同,而与西方民族重视形式逻辑、抽象思维,主张独立、表现自我的文化观念不谋而合。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丰富,单词、词组、习语、谚语等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该语言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的语用方面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反映出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一个人的语言使用行为可以说就是其文化的实施行为,在同一语境中,交流的双方有共同的社会化基础,知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共同的行为和信念模式,因此自然而然达成默契。在外语的教学过程中,文化已经悄然伴随着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渗入其中,语言的文化性质体现在知识传授的方方面面,通过语言学习来进行文化学习是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带着这种意识进行教与学就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强化教学的效果。

二、外语学习的过程是寻找文化差异、经历文化碰撞的过程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者的文化体验、学习的环境以及学习的动机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其中的文化差异是外语学习中最无法避免的因素。文化的差异有大有小,差异越大学习就越困难,反之学习起来就轻松。本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和经历使学习者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认知,他们能够对所接触的新的文化产生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在已经掌握的母语系统基础上,形成了固定的语言习惯,并有一套基于自己母语的思维与认知模式,这对于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接收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语言学习中易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不同文化在相遇时因差异过大会对学习者的心理造成冲击,使他们感到外语系统模糊不清。其实文化冲突问题存在于外语学习的任何阶段、任何环境下,只是学习者感受的强烈度和表现出来的特点有所不同而已。除非被外语语言文化完全同化,否则这种文化的疲惫感永远存在,母语系统的干扰因素也不会消失。因为外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图式再创造和再增加的过程,语言的个性和语言之间的差异决定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系统。文化冲突的积极作用是促进学习者将外语语言文化学习到底,文化差异越大,学习的内容就越丰富,越会扩大学习者的视野,拓展思考的维度。在中文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倾向于寻找到自身文化的慰藉,常常选择逃避。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是要竭力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影响,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接受文化冲突,引导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三、外语学习的过程是打破界限、再生产自我意义空间的过程

要把个体理解为生活于文化中的个体,把文化理解为由个体赋予其生命的文化,因为人就是自身文化的造物,文化统摄着个体和群体行为心态,透过文化本质才能深刻洞见群体的内在价值观。经过社会化之后,人们已经具备了一个文化图式,它帮助人们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进行感知、组织和理解,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若是没有这种文化图式起着中介的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说明既定的物质条件与特定的文化形式的充分关系。实践的一般作用服从于文化的特定程式,即服从于因其自身作为象征系统的属性而拥有根本自律性的秩序的特定程式。[1]然而任何先验的文化图式都是开放的,具有被修改的可能性,外国文化的学习对现有的参考框架和认知图式起到增加、修改和调整的作用,其中也有图式的再创造。人类文化有很多共性,这些共性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因此外语学习不需要再创造一个全新的文化参考框架和认知图式,而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新文化的学习,了解文化差异,对比本族文化和异文化的不同,增加、修改和调整自己原有的文化图式。这样外语学习者就打破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定势,了解同一事物可以不同的参考架构来表示,知道不同文化对特定情景不同的处理方式,也会通过学习,深入到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等隐蔽的文化深层结构部分,找到文化的裂缝间隙,从而设计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文化中的核心—语言,更是对人的思维模式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人思维的形式受制于他没有意识到的固定的模式规律。这些模式就是他自己语言的复杂系统,目前尚未被认识,但只要将它与其他语言,做一公正的对比,就会清楚地展示出来。他的思维本身就是用某种语言进行的,而且,所有语言都是一个与其他语言不同的庞大的形式系统,个人不仅用这些形式和范畴进行交流,而且也通过他们分析自然、注意或忽略特定种类的关系和现象、引导推理过程、构筑自己意识的房屋。[2]语言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力量,也许是所有社会化力量中最强大的一种。这不仅是指重要社会交往难以脱离语言这一明显事实,而且是指共同的语言为特定群体的社会团结提供了极有力量的象征。这一心理意义远远超出了某种语言与特定民族、整体或地方群体的联系。[3]外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区别于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实现本族语和外语之间的对话,让学习者反思在说话和思维上哪些方式可以和他人共享,哪些则属于他们自己独有。外语学习者不仅仅学习到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还会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这一空间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又不同于其本族语文化,而是学习者特有的、与两种文化都有联系的文化系统,可以说是中介文化。在这个空间现有的认知图式和参考框架受到冲击,促使学习者冲破本族文化的束缚,提高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

外语的教与学是涉及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各个层面的活动,也是一个重新调试自我文化图式的过程,打破单纯的以提供与外语有关事实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者深刻地理解外语语言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利于学习者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本族语文化。教师应该在课堂的固定结构中发挥能动性,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文化的结晶,不仅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和怎么样。在跨文化交流视域下重新理解外语教学,就能通过文化的碰撞,让学习者思考如何在多种文化中构建自己的文化标识,扩大思考维度,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

[1][美]马歇尔·萨林斯.[M].赵冰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2.

[2][美]本杰明·李·沃尔夫[M].高一虹等译,论语言、思维和现实.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2.

[3][美]爱德华·萨皮尔.萨皮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M].高一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

猜你喜欢

图式外语跨文化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