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学者实效性

王 为

王为/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辽宁铁岭112000)。

为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指南。广大教育和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近期的成果做一简要综述,以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关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

从价值实现视角看,有学者认为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因此,思政课的价值就是思政课属性与大学生需要之间一种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如果思政课在实践中能够满足其中任一主体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就称为个体价值;如果思政课能够满足国家、社会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就称作社会价值。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是思政课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如果思政课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越大,那么其实效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

从价值评价视角看,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言的,是思政课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其本质在于帮助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二是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接受、认可以及情感的认同程度;三是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品德、意志;四是是否外化为日常的行为和实践。[2]有学者则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体有两个—教师和学生,其教学实效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方面,也体现于教师方面。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对于被教育者而言,其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者而言,则表现为教育目的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3]有学者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状况,这仅仅是表象而已,能否达到高等教育教学的目标才是根本。[4]有学者认为,对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我们应从两方面来评价,一是显性效果,从教的方面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上;从学的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入脑入心上;二是隐性效果,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的长远影响,这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主要的体现。[5]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有学者认为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传统精神失落、信仰缺失等,他们对思政课感到乏味,甚至反感;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致使学生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出现,使思政教育面临更大困难。[6]

2.教学主体因素。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趋向于功利性和实用性,因而思政课常常被“边缘化”,学生不重视甚至漠视、抵触,认为是一种“教化”,是一种空洞的说教;[7]二是从教师自身情况看,有学者认为,由于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在职称晋级时没有优势可言,因而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6]有学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么过于注重思政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教学的单调乏味,要么过于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教学充满空洞的说教和结论式的语言,导致思政课变成说教课,引起学生的排斥。[8]

3.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与重复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思政课教学很难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充分地解决众多而又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有时甚至无所适从,理论与现实的重大反差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度降低。[3]

4.教学方法、手段的陈旧。一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学者认为,目前思政课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而且往往是大班型授课,因此师生很难互动,难以因材施教;二是教学中只关注理论,忽视实践,实践教学存在着重形式、走过场现象;[9]三是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僵化。[6]

三、关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模式、考评制度诸环节;二是关注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一)关于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教师在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中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具备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4]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的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相比,可操作性不强,教学效果的实现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10]有学者认为,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教学艺术和水平、师德师风、人格魅力等。[2]

2.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基本要求。从教师素质的构成来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其素质的高低与思政课教学能否收到实效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理论业务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11]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感染学生;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艺术。[12]

3.教师队伍建设。有学者认为,优化师资队伍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主导性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师德修养好、理论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13]有学者认为,高校必须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各项权益,才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为此,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严格教师进入制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增加专任教师配备;关注教师的培训、提高;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收入等。[10]有学者认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深造;二是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三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四是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五是提高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14]

(二)关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学中诸如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即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有学者认为,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进而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5]有学者认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保障。因此,高校应实现教学理念的立体架构。就教师而言,包括教师教的理念和学生学的理念;就课程建设而言,应确立整体与局部相联系的理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理念;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理念。[15]

2.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现教学由“注入式”向“讨论式”、“启发式”转变;二是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应;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四是注重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5]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应实现教学模式的主体架构。第一,采用精讲式、讨论式、辩论式、情景式、案例式、对话式、探讨式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开设专题讲座延伸课堂教学;第三,实施新的教学方法;第四,利用网络拓展教育资源。[15]

3.考评方式。俗话说:“编筐窝篓,关键在收口”,思政课教学成果最终需要通过考评来检验。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向,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有学者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评方式,优化教学考评方式,变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8]有学者指出,优化考评方式,一是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二是通过对平时、期末的全面考查,确定学生的成绩;三是要制定科学的思政课成绩评定标准体系,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应包括平时表现、课程过程的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16]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以及由此构成的课程体系付诸实施的载体。有学者指出,增强教学实效性,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处理好思政课教学内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16]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客体的相融度,相融度越高,实效性越强。因此,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注重与时俱进,把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感受相融合。[13]

5.教学环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有学者认为,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是否和谐,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直接影响,如果二者相一致,效果就好,否则就会降低。为此,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优化育人环境。[13]

[1]陈志华,肖际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查朱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张洪兵,曹延汹.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实现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张永光,李建权.论教师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中的作用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

[5]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1).

[6]林霁月.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7]易晓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聂阳,赵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1(1).

[9]尹立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 , 2012(5).

[10]聂磊,张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

[11]刘爱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 2012(3).

[12]谭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3]叶华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2010(5).

[14]陈绍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3).

[15]冯丰收.立体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8).

[16]陈海.论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理论课学者实效性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学者介绍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