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淮安新农村科技文化体系对策研究
2015-03-19武玲
武 玲
武玲/淮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淮安223300)。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保障,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能否实现,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富裕、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一、研究背景
淮安是苏北的红色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较多,土地较少,青壮劳动力大多到城市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妇幼,虽然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文化投入年年递增,但管理缺位,有的文化设施与文化场所很少开放,即使开放,也没有多少内容和项目是农民感兴趣的。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多,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沦陷。
二、淮安市新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现状
1.基层政府对新农村科技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2012年淮安版《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在356名被访者中,仅有一半左右的村民对当前的农村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不满意的为86人,占24.2%;不了解的为91人,占25.6%。基层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较多,如村村通公路、失地农民经济补偿、最低生活保障、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困难等,而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关注则相对不够。
2.对农村科技文化队伍管理存在误区。乡镇农技部门隶属于乡镇政府,很多专业技术人员被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和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其专业知识白白浪费,很多乡镇甚至没有专业技术人员。[1]由于乡镇工资待遇低,生活状态差,农技人员纷纷转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或是图清闲被安排进来的关系户,一方面因经费不足,缺乏业务培训,不能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文化,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也由于知识老化,对农村科技文化推广热情不高。
3.新农村科技社团经费投入不足,传播缺乏活力。近几年,淮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普及传播科学技术与服务农村科技人才成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新农村科技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之一,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许多实惠。但因淮安农村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有些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对农业技术成果推广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投入经费少,甚至没有。另外,农技推广站的仪器设备简陋,多年没有更新,农技推广手段单一,科技文化传播活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科技推广水平的提高。
4.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低,致使新农村科技文化传播难。据2012年淮安版《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质量调研报告》统计,356名被访者中,共有239人表示有家庭成员在外务工,占67.1%。淮安45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女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幼。即使通过电视或科普宣传活动等知晓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也不愿冒风险去采用。[2]
5.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国家过去对城乡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导致农村交通、电力、水利、住宅、卫生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最关键的是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全国有80%的人口集中于农村,只有 20%的学校设在农村,而 80%的学校,却分布在20%人口居住的城市。[3]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资源分配中所处的次要位置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4]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不能正常开展。
三、构建淮安新农村科技文化体系的对策
1.建立政策支撑体系。首先,政府要联手地方高校创新办学思路,为其提供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学生的招收比例,实行定向培养,学生学成后回农村服务一定的年限。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其次,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政产学研科技合作。政府搭台,科技唱戏,促使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进行科技联姻,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最后,在全省开通网上产学研信息平台,以“淮安科技洽谈会”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为载体,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效将各类科技、人才资源引入淮安。
2.建立经济支撑体系。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必须加大投入。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明确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经费投入的比例,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切实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5]其次,要加大农村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农村科技文化工作网络与科技文化活动新阵地。最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支持,这是解决农村科技普及程度低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大经费投入才能解决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少、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人员外流的问题,使科学技术的普及跟上经济结构的调整。[6]
3.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要拓宽思路,挖掘新农村科技文化建设中的本土特色文化,充实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的新内容。新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新农村的方方面面。淮安是革命老区,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其次,新农村科技文化活动要有的放矢。根据淮安当下农村常住人口现状,多开展适合于农村中老年人参加的、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的科技文化活动。最后,改善农村科技文化培训手段。新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活动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帮助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与解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作为落脚点,让农民想学习、要学习,使他们成为新农村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4.建立人才支撑体系。首先,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农村科技文化站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专业管理人才,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并对其加强教育培训,专岗专职。其次,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将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充实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对农民进行培训;鼓励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优势和管理作用,为农民提供远程、网上科技培训、农业咨询与文化教育服务;发挥村内退休教师、退休返乡老干部余热,鼓励他们参与乡村文化场所与文化设施的管理,确保已建立起来的科技文化站与农家书屋全面开放,合理利用。最后,要积极挖掘乡土人才资源,加强对热衷于新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科技能手、业余文化爱好者的培训,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参与农村科技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与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农业与农村科技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政府要把科技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做好服务与引导的工作,大中专院校、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教单位、专业协会等也要做好技术与人才的支持。总之,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把农村作为最终的着力点。只有经过多方努力,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满足老区人民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需要,才能形成农民富裕、民风淳朴的农村新风貌,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周世明.如何搞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现代农业,2013(7):72.
[2]蒙福贵.加快推进广西农村科技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3,44(2):366-370.
[3]李秀艳.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5-68.
[4]李秀艳.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