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兴盛的原因浅析
2015-03-19汪旭
汪 旭
汪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四川遂宁629000)。
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出现比较早,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吴越春秋》和《搜神记》中的女侠形象。到唐代,我国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开始大量出现。随着贞观之治的衰落,唐代发展起来的女侠形象在宋代开始衰落下去,文学艺术水平也不及唐代。然而,随着清代文言小说的兴起,我国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又重新树立在文人艺术家的纸笔之间,整个清代都掀起了一股改编唐朝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潮流,导致清代武侠小说女侠形象兴盛一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远超之前。那么,造成这种兴盛局面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重点的剖析和解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比较长,是一种旧式的小说体裁。一般都是以一个侠客或义士作为其小说的主人公,主人公身怀绝技,又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武侠小说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武侠小说是叙述那些传统式的武侠浪子等形象,狭义上的涵盖的内涵稍微小一点。
(二)女侠形象
女侠形象主要是指在武侠小说之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她们不仅武功高强,还勇于追求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极力与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世俗观念相对抗。女侠在小说里面可以像男子那样耍剑练武,可以浪荡江湖,参与社会交际等。
二、清代武侠小说女侠形象兴盛的原因分析
(一)女侠形象的兴盛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现象,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一脉相承。清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兴盛离不开清代之前那些朝代的历史文化沉淀,它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化集成。
首先,在清代之前,我国武侠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女侠形象,而且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从最开始的魏晋时期的女侠形象一直沿袭到唐代大放光彩的女侠形象。
其次,清代女侠形象之所以能够兴盛,与宋代的休养生息也有关系。宋代女侠形象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但并不代表它没有发展,只是相对于唐朝而言,发展程度略显逊色了而已。因此,宋代的女侠形象其实给清代武侠小说女侠形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再次,唐代已经兴盛过的女侠形象已经为清代女侠形象的发展奠定好了基础。在影响较大的唐朝,女侠形象基本上都在民间广泛传播,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宋代所编制的文献书籍中,广泛收录了大量唐代的关于女侠的武侠小说,尤其是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中,对武侠小说进行了广泛的集中、归类和传承,为清代女侠形象的描述和凸显起到了较好的文献保存传播之功效。
(二)女侠形象的兴盛受到清代“尚奇”风气的影响
清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兴盛与其风靡一时的“尚奇”思想也密不可分。这种尚奇的思想不仅仅是文人墨士有,连最基层的普通民众也有,说明当时社会的风气对武侠小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古代小说内容,基本上都取自于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和流言蜚语。因此,小说自开始出现就已经具备了奇异、新颖和娱乐等功能。既然小说的目的在于娱乐消遣,那么在对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就难以避免出现“尚奇”之风了。为了满足市民阶级的尚奇心态,创作者也努力往新奇的方向走,内容形式越奇,越能起到供人们娱乐消遣的效果。由此可见,新奇似乎就成为了小说的代名词,尚奇也就成为小说创作者和读者的共鸣点。
据史料表明,清代著名的小说家都有茶余饭后随手记录疑问传奇事件的本能反应,回到家中就把听闻得来的逸闻轶事敷衍撰写成小说。例如,清代小说家曾衍东在其小说《小豆棚》的序言中写道:“我平日里好听人讲些闲话,或于行旅时见山川古迹、人事怪异、忙中记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文言小说都是在尚奇之风气下完成的,这就不难想象女侠形象为什么会在此时兴盛了。在古代,女子地位较为低下,需要遵从三从四德等基本礼仪,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在武侠小说中撰写一些女侠形象能够显著提升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感,顿时满足了人们尚奇的追求。
当然,清代女侠形象的兴盛也受到当时才子佳人小说中关于“显扬女子,颂其异能”思想的影响。在这类小说里面,女子的形象表现为貌美如花,才高八斗,诗词歌赋不亚于男子等。这种思想被当时的武侠小说借鉴,将女侠形象夸张化,以武术高超等形象表现出女子既能文又能武,增强了新奇之感。
(三)女侠形象是文人泄愤情感及理想的寄托
女侠形象往往也是文人墨士情感和理想的一种寄托,他们借助于女侠形象身上的异能来倾注自己的某种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实现的愿景。小说家张潮在《虞初新志总跋》中说道,“夫人以穷愁而著书,则书之所蕴,必多抑郁无聊之意以寓乎其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鬼狐之说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映射。由此可见,文人在创作武侠小说时,都有一种情感的寄托,有抑郁、有愤怒。力图通过自己笔下的女侠形象来倾吐自己的心声,揭露一些在当时无法言语的心情。蒲松龄的《侠女》《商三官》和《庚娘》这些武侠小说,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试图通过女侠快意的复仇来铲除恶人。一方面表露出当时社会人欺人的现状,另一方面又无能反抗压迫,只能够寄托于小说故事情节来进行铲除恶人的美好理想。
侠客一般都以见义勇为著称,在人们心中是一种正义的代表。清代后期,社会黑暗,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广大人民群众痛不欲生。许多文人在这种社会现状下,抑郁不得志,壮志难酬却又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只能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的不平情绪,在小说中寄托自己的各种人生和社会理想。而女侠形象则间接地为他们抒发情感提供了一种寄托,这种特殊的寄托为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兴盛提供了一个机会。
(四)女侠形象的兴盛深受清代武术风气的熏陶
清代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习武练武之人较多,这为武侠小说的取材,女侠形象的描述提供了土壤。清政府本身就是马背上赢得的江山,八旗子弟更是将南北的武术技能相融合,推动我国古代武侠文化的进步。清代,各种反清复明的组织出现,他们都各个身怀绝技,以精湛的武术著称,开武馆,打拳卖艺的人群较多。其中,以开局保镖为谋生职业的人群也广布民间,也出现女子比武招亲的择偶形式。女侠游走四方,打抱不平,惩治淫棍的现象比比皆是,以上这些社会现象对武侠小说女侠形象的描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对精彩纷呈的武功描写具有重大影响。
当然,清代的很多文人墨士本身就有习武练拳的好习惯,例如,清末的黄宗羲、顾炎武等,不仅仅通过习武来保护自己强身健体,还饱读诗书,作词赋诗。在清代作家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提到“杂耍之技,来自四方,集于堤上”,如“竿戏”“饮剑”“壁上取火”“走索”“弄刀”“舞盘”等表演都非常精彩。可见在清代末期,由于社会黑暗,统治腐败,很多底层人士为了反抗压迫,都会自发组织一些民间的反政府组织。另一方面,清政府也需要广泛收纳一部分习武人士来严加统治,这也使武术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由此可见,武术思潮的兴盛对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武侠小说对女侠形象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描述的基础。
综上所述,清代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并不亚于唐代的女侠,不管是在女侠描写的质量上还是在形象数量上,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产物。清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兴盛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的兴盛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导致清代女侠形象再次繁荣兴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由于武侠小说自身的发展与传播,还是历史的一个承前启后继承,都是在清代这一大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女侠形象的出现,既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也是文人墨士对当时腐败的封建统治的无形反抗。文化本身就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脱不了干系,因此在对女侠形象这一武侠文化进行原因追踪时,必定要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来探讨。
[1]罗莹.刍议清代文言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袁军.清代文言武侠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9(5).
[3]罗莹.清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兴盛的原因探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4]林宪亮.唐代小说之女侠形象兴盛原因刍议[J].岱宗学刊,2006(3).
[5]孟赟.清代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演变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罗莹.刀光剑影中的绚丽风景——论清代文言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性别回归[J].语文学刊,2011(6).
[7]刘漪澜.浅析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女侠身份命运的继承与变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