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子》思想研究
2015-03-19郑浩东
郑浩东
郑浩东/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甘肃兰州730000)。
从表面看,《无能子》主要是对圣人进行批判,其实作者的批判重点在于君主。在《无能子》中,作者对圣人和君主的解释都为“繁其智虑者”,可见在作者看来二者的区别不是很大,我们可以认为对圣人的批判就是对君主的批判,这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无能子》对君主的批判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从自然主义的角度
首先,《无能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超自然的能力存在,更不存在像西方一样的上帝创造万物。《无能子》开篇道:“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炁之自然也。”天地二者都是由“炁”构成,“炁”分为轻清之“炁”和重浊之“炁”,此处的“炁”同“气”相同,是构成天地的基本物质。作者又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鸟、兽、鱼、虫的生长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是非神秘力量创造的:“天地既位,阴阳气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焉。”万物都是自然而然产生发展的,都是自然的产物,此处“裸虫”的“裸”同“倮”相同,指凡是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另据《大戴礼记》载“倮虫之精者曰圣人”,可见裸虫包括人和其他动物。《无能子》站在自然的角度认为人也是“裸虫”之一,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产生来源是一致的,因为他们都来自于“阴阳气交”,都是自然的产物。作者还强调了天地都是没有感情的,万物的产生只是自然而然的表现。“裸虫”与“人”虽然来源相同但还有区别,区别在于“智虑”,如,“裸虫中繁其智虑者,其名曰人”。但作者对“智虑”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无能子》开篇就是《圣过》篇,对圣人的过错提出批判,可见作者对圣人的出现也是反对的,因为圣人是人中 “繁其智虑者”。有学者认为《无能子》这种抹杀人与动物之区别的做法是不懂常识甚至是愚昧无知的,甚至是反智的表现。是否反智、倒退暂且不论,但《无能子》批判了人对自我的过度认可和高高在上的一种认识。谁都不能否认人生于自然的事实,包括圣人、君主都是如此,依此类推,万物应该是平等相处的,何必要分高低贵贱呢?正如萧公权先生所言,“《无能子》引申其论,而立万类平等之意,以破传统思想中‘认为万物之灵’之陈说”,万物平等之思想呼之欲出,这也为作者批判君主等级社会和伦理纲常埋下了伏笔。
其次,《无能子》动摇了君权神授的理论根基。中国古代,自秦始皇统一就建立了君主集权制度,君主处于整个社会的最顶层。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被君主用来神化自己的权威,进而宣扬君权神授,欲证明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皇权被神化,君主则变成了上天的代言人成为“天子”。《无能子》则认为君主来源于普通人之中:“繁其智虑者,又於其中择一以统众,名一为君,名众为臣。”君并不是什么天之子,更不是什么上天、天神的代言人,只不过是人中的“繁其智虑”者罢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极大地降低了君主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君主也是人,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其权威只是自己宣扬标榜上去的罢了,都是虚假骗人愚弄大众的,更不是什么上天赋予他权力。作者从另一个侧面对中国古代神化君主的各种异象思想进行了批判,以此推翻了作为上天代言人的君主的合法地位。
二、对“圣过”的批判
作者从自然主义角度对圣人、君主的来源进行批判之后,又对“圣人”的过错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首先,《无能子》倡导自然的生活,向往“无男女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无宫室之制;茹毛饮血,无百谷之食。生自驰,死自仆,无夺害之心,无瘗藏之事,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濛濛淳淳”。是什么使这样的社会消失了?是圣人的过错。刘泽华先生认为《无能子》批判圣人的三个过错:“一是以‘强名’区别万物……二是宣扬纲常名教……三是严酷统治天下。”《无能子》通过对圣人三个过错的批判,把矛头对准了专制君主,认为人与虫本来是没有区别的,而是“吾强名之曰人,人虫乃分”以及“以法限鳞毛羽甲诸虫”是圣人硬给加上去的,以此打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平等。对人类社会圣人又强行确立“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接下来又“繁其智虑者,又於其中择一以统众,名一为君,名众为臣。一可役众,众不得凌一。於是有君臣之分、尊卑之节”。打破了“无尊无卑”的社会,设立了可以以一役众,众不得凌一的君主制度,于是有了“君臣之分,尊卑之节,尊者隆,众者同”。确定了高高在上的君主的权威,使普天之下的人们受制于君主一人。对功名富贵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自古帝王与公侯卿大夫之号,皆圣人强名以等差贵贱,而诱愚人尔……夫强名者众人皆能为之,我苟悦此,当自强名曰公侯卿大夫可矣。何须子之强名哉?子必曰官爵者,以其富贵其身也。官爵实强名也,自我则有富贵之实,不自我则富贵何有哉?”所谓的官爵都是圣人强名所致,揭穿了他们用来愚弄百姓统治天下的手段。
其次,是对圣人宣扬的纲常名教的批判,认为圣人企图借此来愚弄人心,离间世人。《无能子》直接攻击父子兄弟之伦理:“古今之人,谓其所亲者血属,于是情有所专焉。聚则相欢,离则相思,病则相忧,死则相哭。夫天下之人,与我所亲,手足腹背,耳目口鼻,头颈眉发,一也。何分别乎彼我哉?所以彼我者,必名字尔……谁谓所亲耶?谁谓天下之人耶?取于名字强为者也。”亲疏血缘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伦理认识,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这一切的基础伦理认识就是情感。《无能子》对人的情感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制度,进而对孝慈观念展开批判:“夫无所孝慈者,孝慈天下,有所孝慈者,孝慈一家。一家之孝慈未弊,则以情相苦,而孝慈反为累矣。弊则伪,伪则父子兄弟将有嫌怨矣。”圣人强调血亲关系和父慈子孝,有非常具体的针对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人有了亲疏之别,不能平等对待,同时,孝慈观念还会使人受累,人心变得虚伪,如汉代的秀才不知书,孝廉之人父别居的情况出现,不但没有很好地引导人,反而造就了很多伪君子。所以《无能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做到情有所专的。父子关系是家庭伦理问题,将其放大就是君臣关系,《无能子》借此来批判君臣之分其用意自然明了。如萧公权先生所论:“父子兄弟之关系以自然之情感为根据,《无能子》竟欲一举而摧毁之,则君臣之关系既未必有情感之基础,更不能免其袭击。盖《无能子》不直接否认君臣之伦理,而对君主本身加以轻蔑侮辱,使君主之尊严受重大之伤害。”
再次,是对圣人严酷统治的批判。社会有了等级分化,人有了高低贵贱之区别,继而出现“贱慕贵,贫慕富,而人之争心生焉……争则夺,夺则乱”。人们追逐名利财富,社会才会出现动乱和不安,圣人立忠信仁义之教来拘束人们,这些又使得人们产生了荣辱是非之心,进而“人情繁而怠,怠而诈,诈则益乱”。在道德说教失效的情况下,圣人则“不得已乃设刑法与兵乃制之,小则刑之,大则兵之”。犯了小错则受刑罚处分,大错则动用武力镇压。这样就导致了 “缧绁桎梏鞭笞流窜之罪充於国,戈铤弓矢之伐充於天下,覆家亡国之祸绵绵不绝,生民困贫夭折之苦漫漫不止”。这些都是圣人的过错,致使国家毁灭,百姓生灵涂炭,“强为仁义礼乐以倾其真,强行刑法征伐以残其生,俾逐期末而忘其本,纷其情而伐其命,迷迷相死,古今不复”。圣人所创立的这些制度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使人类离作者理想中的那种万物平等顺应自然的生活越来越远。
总之,《无能子》通过以上两个方面来批判圣人,进而批判君主,认为君主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其权威的来源是不合理的,同时,对他们愚弄百姓的手段一一给予揭露,指出君主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其建立的法度、倡导的伦理,从短期看可能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效果,然而从长远看,却给人们带来了伤害和灾难。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新星出版社,2005.
[2]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明.《无能子》校注[M].中华书局,1981:2.
[4]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