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探析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曹 越

曹越/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政工师(广东广州51043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列宁曾经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性

1.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后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在不断发展,内容在不断丰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但需要专家学者,也需要广大青年学生的加入。马克思主义要想保持活力,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对其做出独到的解释和赋予其时代意义。

2.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但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但能引导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1.多元思想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结构也变得日趋复杂,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外的资本、技术、人才、思想、文化纷纷涌入,难免有人会受到资本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目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处在形成的过程中,面对多元化的世界,在精神上会感到迷茫,出现空虚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因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立场不够坚定。因此,如果不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引导,他们的精神空间就会被另外的思想侵占。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有必要向大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他们树立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困难重重。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虽然经过长期探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不少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很理想。

首先,教材的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高校思政课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虽然每年都会进行修改,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语言生硬、抽象、概念化等。而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还处在形成过程中,对于那些纯理论的、过于抽象、生硬的理论表述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一时难以消化。他们觉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丧失了学习兴趣,使思政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模式需要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非专业教师也上思政课,有些专业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许多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简单的政治口号和教条,生搬硬套。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有的教师仅仅从理论认知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大学生思想的改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而不是在现实中寻找答案,正因为如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从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教条,脱离了现实社会。另一方面,那些不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认识误区,这也影响着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思想政治课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是唯一的平台,需创新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但目前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力上看,教师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力,但其他人员没有发动起来,学校的其他部门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从物力财力上看,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不足,专门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算有限,资金少之又少。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主要采用张贴报刊的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其他载体,如广播和电视等,许多设施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道路的探索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全面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在多元思想中起主导作用。首先,各种思想应该相互包容。不同思想通过相互交流、碰撞、争论,真理才能被社会认可,错误的思想才会逐渐被消解,从而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力。从根本上说,需要理论上的革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要求,要找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答案,实现理论话语权的重大突破。理论的创新,不但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实现了共同理想整合力有效的提升。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渠道,大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不浓、厌学、缺乏活力等不良现象。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活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材要尽量避免生硬的教条式语言,要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应有的严肃性前提下,用一些大学生熟知的、通俗易懂的词语,如热点流行语、网络热词,采用大学生能接受的语言风格。教材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增减,显示时代的特点。

第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丰富专业知识,改革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专业修养、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及综合素质,对其加强教育和培训,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新多媒体教学,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接受,教育内容由简单、直接变为全面、丰富,课件的制作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不能过分强调形式。要针对当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科学分析,为大学生走出思想困境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难题,为其指明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他们的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稳定,才能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途径。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形成体系,多点多线多方位全面覆盖,有效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体说,就是要实现课堂教育、学校宣传部门以及相关社团、校园媒体等多方面的有效结合。

学校的宣传部门可以设置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小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宣传小组要定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常态化,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此外,可采用布置宣传展板、挂横幅等多种方式,图文并茂,吸引大学生。

而社团作为重要的学生组织,其地位和作用不应忽视,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中介。在社团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出和课堂完全不一样的氛围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样的宣传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总之,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建设者和储备力量,他们的信仰直接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因此,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效性。

[1]列宁全集(第 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