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研究

2015-03-19曾德雄陈文洁梁礼宏

城市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广州

◎ 曾德雄 李 燕 陈文洁 梁礼宏

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研究

◎曾德雄李燕陈文洁梁礼宏

摘 要: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实质是构建一个以实现“普遍均等服务”为目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目前广州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要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经费投入不够、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特别是区、街道以及社区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严重不足。为尽快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广州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快图书馆立法、创新总分馆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移动数字图书馆”、开掘图书馆的多种服务功能,以及鼓励社会参与、加快人才建设等。

关键词:图书馆之城 广州 普遍均等

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城市社会学角度看,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关怀情结;从公共文化行政的角度看,它彰显了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政府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

一、“图书馆之城”的含义及国内外经验

(一)“图书馆之城”的含义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和全覆盖,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公平享受社会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全国许多地区如深圳、苏州、上海、嘉兴、北京、杭州、厦门、东莞等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旨在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广州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思路,其意义亦在于构建一个以实现“普遍均等服务”为目标,“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以“普遍均等”和“全覆盖”为关键词,应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精神:平等、免费、无差别,也就是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所指出的,“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

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Equality of access for all)”。

(二)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图书馆独立或通过合作方式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总和。从基础设施架构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流动图书馆以及它们建立的馆外服务点、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系统、区域性服务网络等服务平台。[1]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过程中,总分馆体系被认为是既可以满足成本最小化又可以实现覆盖全社会,从而保障“使民众普遍均等地就近获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佳模式。世界上拥有发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北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在相对完备的立法保障下,普遍选用总分馆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

在总分馆体系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若干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总馆与分馆共享同一个建设主体并隶属于同一个管理单元。英美日等各国法律都规定了地方政府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设主体,负责保障图书馆建设所需的经费。在管理体制上,地方政府指定图书馆委员会或图书馆管理局负责整个辖区内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宏观管理和规划;在运作机制上,总馆被赋予对分馆的财产管理权及行政管理权,总分馆之间统一规划业务活动,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开展图书馆评估,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和读者证,实施通借通还(覆盖全社会)。[2]因此,国外的总分馆体系是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整体。

在我国,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也是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苏州模式、嘉兴模式、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杭州的一证通模式、佛山禅城的联合图书馆模式、深圳的图书馆之城模式以及东莞的集群式图书馆管理模式等,但在我国现行的“一级政府负责一个图书馆”的体制框架下,很难产生国外那种真正的以建设部门与主管部门同一性为基础的总分馆体系。2008 年5月,“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高层论坛”所形成的“嘉兴共识”有如下表述:“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具体说,是总分馆制内在规律要求的人、财、物相对统一与现行行政‘分级管理’、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矛盾。总分馆制需要解决‘合适的区域单元’和‘合适的管理层级’的问题。各级政府在构建总分馆形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时,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科学的决策、恰当的解决办法。”[3]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围绕着总分馆体系所进行的各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改良或创新,在本质上大多是“业务上联系相对紧密的准总分馆体系”或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的建设。[4]可以说,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质就是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寻求一种使图书馆共同体成为可能的途径或模式。

(三)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特色

1.就近服务

按合理的“就近服务标准”普及基层图书馆,是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实现普遍均等服务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在图书馆网点选取时,不能唯行政体制、分级财政等因素而定。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的人口与构成、面积、地形、公共交通等因素,以真正方便读者使用为第一准则。如英国90%以上的家庭距离最近的图书馆都不超过1英里。伦敦、纽约以及东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均结合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科学布局,在选址上呈现出相对均匀的分布态势,以确保民众都能就近使用图书馆。

2.多样化服务

国外比较发达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除了提供普遍的借阅服务外,还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服务。如伦敦公共图书馆的定位兼具了教育、娱乐、网络、资讯、社区服务等各种功能;香港中央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包括了资讯中心、自学及继续教育的媒介、推广香港文学及研究中心、休闲场所、文化中心等。美国大多数基层社区图书馆都能够根据居民的需要,提供包括时事政策、健身保健、金融援助、住房供给、娱乐休闲等信息服务。

3.平等无差别服务

美国公共图书馆在平等服务原则的基础上, 注重为弱势人群的服务和为儿童服务。在图书馆内通常都有无障碍通道和为残疾人专门设立的阅览室和专用设施, 并且开展上门服务, 将书刊资料送到弱势人群手中。美国公共图书馆也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服务,如在暑假期间, 公共图书馆经常举办一些诸如美术展览、木偶表演、杂技表演、音乐会、故事会、手工制作课等活动,极受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美国的波士顿图书馆各个分馆面向不同类型的读者群体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譬如海德公园分馆收藏的儿童绘本图书服务于儿童;马帕恩分馆面向青少年提供动漫读物和小说;康诺利分馆为残疾成人和儿童提供馆藏服务;北恩德分馆为老年人提供大字号小说;杜德利扫盲中心为文盲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阿珀姆斯角分馆、法纳尔分馆为英语为非第一母语的读者提供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等多语种文献服务等。

4.社会参与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稳健发展,既得益于政府的主导,也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分不开。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图书馆,例如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向图书馆捐赠,捐赠的数额可以抵消同年同等数额的税款;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也以本地区为依托,主动寻求各界支援,如各种形形色色的图书馆基金会和图书馆之友的支持。譬如从1886-1919 年,卡耐基基金会就在全美1400个社区建立了2000座图书馆,其中绝大多数是公共图书馆。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日常运行中,理事会的信托基金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个人、机构或基金会组织等每年数百项信托基金的捐助均有其具体目标,如旨在购买艺术表演类资料的艾伦基金、为使学者和科研人员受益的爱丁堡图书馆基金、专门捐助善本书部门的古文物书商基金等,这些资金的投入并非一蹴而就,都具有较长的持续性,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和保证。

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经费不足,往往存在工作人员缺乏或流失严重的情况。美国社区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借助了部分社会力量来有效地开展工作,是一种

值得借鉴的模式。一般来说,美国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图书馆员和小时工、志愿者等。其中,图书馆员人数不多,主要承担书刊采购、参考咨询、组织读者活动等核心业务;小时工、志愿者则拿很少的薪水或没有薪水,主要从事图书借还、上架、书架整理、卫生清洁等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尽管报酬低,但由于受图书馆的性质、氛围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吸引,还是有很多人申请到图书馆来打工或做志愿者,从而弥补了图书馆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广州图书馆的现状

(一)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现状

截至2012年7月31日,广州市地域范围内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下简称省图)1间省级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下简称市图)、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下简称少图)2间副省级(地市级)图书馆和越秀区等12间区(县)级图书馆,均通过200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以上各公共图书馆共设有馆外分馆261个,汽车图书馆5辆,汽车图书馆服务点59个。

1.场地设施

据调查,广州市内各省、市、区(县)级图书馆已有馆舍面积合计约21万平方米,服务面积约11.9万平方米,阅览座席15746个。近五年有新馆建设落成(含广图新馆)的有4间,预计新增馆舍面积为15.7万平方米。

全市区县级以上图书馆共拥有网络服务器180台、电子计算机2205台、交换机180台、OPAC专用计算机117台、计算机信息节点4306个。省图、越秀馆、南沙馆、花都馆、增城馆等5间图书馆开展了移动信息服务(手机图书馆或移动图书馆)。

广州地域内各省、市、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电子计算机数量、读者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数量和OPAC查询机的数量均能达到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28200-2011)(简称《规范》)的要求,但各馆信息节点建设的现状则不容乐观,很多都达不到《规范》中信息节点设置不少于阅览座位30%的要求,亟须加强信息节点的建设。

按广州常住人口1270万计,每千人享有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面积约9.36平方米;阅览座位约1.24个,低于加拿大安大略公共图书馆指南5座/千人的指导标准,但处于文化部、建设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的0.3~2.0 座/千人的区间内;读者专用电子计算机约1.047台/千人,略高于英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2001年)0.6~0.7台/千人。

2.经费投入

在经费投入方面,2007-2009年期间,广州地区省、市、区(县)级图书馆总经费预算每年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从总文献购置费看,2008年和2009年较上一年增长幅度较小,约5%;2010年出现文献购置费负增长;2011年由于广州市图书馆新馆的筹建,总文献购置费有较大的增长。按广州常住人口1270万计,2007-2011年间,广州地区人均享有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平均约为5.13元/人/年(2008年,深圳市人均购书经费已达7.44元/人/年),达到《文化

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定的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费1.0元的要求。

省、市、区(县)级的文献购置经费既有层次,也有相对集中的现象。从行政级别的角度统计,省级公共图书馆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每年文献购置经费保持在4000万元左右,两间副省级(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即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年购书经费在1330万元以上。2011年因广州市图书馆新馆的筹建,年度总文献购置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不足,年度文献购置经费合计均未达到1000万,即使在年度总购书经费最高的2010年,12间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平均文献购置经费也不到76万/间,区县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不足,将严重制约广州图书馆之城的建设。

3.文献资源

据统计,广州地区文献总藏量约1717.5万册,其中包括馆藏图书1542.2万册,期刊合订本105.45万册,报纸合订本1.1万册。按广州常住人口1270万计,在包含省馆的统计口径下,人均拥有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1.3524册/件,人均藏书量约1.24143(2008年,深圳人均藏书量1.533册/件),超过《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人均0.6册的标准,但未达到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标准》人均2册的要求。

从行政级别的角度统计,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量为600万册;两间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量为679.6万册,平均339.8万册/间;12间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量约437.9万册,约36.5万册/间。与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相对应,广州地区的文献收藏主要集中于省、市两级,区县级的文献资源相对缺乏。

2007-2011年间,广州地区年均新增藏书约42万种、125.3万册,按广州常住人口1270万计,千人年均新增藏书量约98.661册/年,即使是年新增图书册数最多的2011年,千人年均新增藏书量也仅有127.23册,远达不到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标准》千人年均新增藏书250册的要求。

4.人员现状

截至2012年8月15日,广州市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共计958名,其中,正式职工798名、临时员工160名。按文化部《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建设标准,广州市地域内15家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中,忽略藏书量未达50万、工作人员未到70名的10家区(县)级图书馆不计,仅5家藏书量超过50万的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就需增加工作人员396~631名。

(二)街镇、社区图书馆(图书室)现状

自2009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来,全市1500个社区和1142个行政村的文化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室藏书共380多万册。“社区(农家)书屋”基本全部覆盖,面积达到200平方米的文化室有800多个,同时,配套建设“绿色网园”759家,“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已经初步形成。

根据调研,大部分街镇、社区图书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竭力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得到群众的支持。但调查同时发现,街(镇)、社区图书馆在场地设

施、文献资源经费投入、人员现状、服务效益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设施

街镇图书馆一般设在文化站里面,多无独立运营的公共图书馆,与文化站老年之家、少儿活动室甚至麻将室等其他功能安排在一起,阅览面积较少,特别是在老城区如越秀、海珠、天河区等更是如此。由于功能的混杂、场地条件有限、服务面积不足等容易对阅读环境造成影响。

2.文献经费投入

街镇文化站活动经费相对较有保障,但多数文化站文献购置经费不足,且没有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多数街镇文化站行政经费仅满足保障图书室水电和人员工资等费用,无力保障图书采购经费。目前图书主要来自市、区图书馆的支持以及各部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提供的支持。已纳入通借通还的街镇分馆图书更新较有保障,没有纳入通借通还系统的图书室文献资料更新不足、老化严重,对读者吸引力不足,造成图书室使用率下降。

3.人员现状

目前文化站一般要求配置1~3名工作人员,基本上有1人确保图书馆的正常开放。2011年起,每年由市委宣传部和各区按比例共同出资10000元,解决社区文化室管理人员的工资问题。但由于基层工作的多样性,此工作人员往往也要承担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化室的正常开放。

此外,街镇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管理人员普遍为非专业人员,虽然市、区都举办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离群众需求仍然有一定差距。

(三)资源分布情况

根据席涛(2012)的数据统计,广州图书馆资源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市图书馆在文献购置费、图书藏量、人员配置等方面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比如文献购置费用为1100万元,而区县图书馆中最多的番禺区也仅为105万元;二是区县图书馆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文献购置费用番区是105万元,而增城仅为12万元;三是区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偏少,除南沙情况特殊外,11个区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平均为每间27人。[5]

(四)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图书馆的广度和深度,不但需要有大量的经费保障,同时需要有专业的从业人员。综合以上的材料分析,广州图书馆建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尚未健全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文化事业经费”包含哪些内容不明确,造成文化投入容易走样。在调查中发现一些街镇甚至把建公园、装路灯,搞绿化也算成文化建设。虽然要求“各级文化事业经费高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但这个要求约束力不强。整个文化事业都没有健全的投入保障机制,图书馆建设更是难上加难。因资金短缺,市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包括送书下乡、普及宣传知识等活动,开展比较困难。尤其增城、从化等地乡镇、村财力有限,对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普遍存在读书难、用网难等问题。

经费问题在基层比较明显。以“农家书屋”工程为例,从2008年到2010年,广州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农家书屋”经费

5783.53万元,历时三年全部建好,但从第四年开始,财政不再投入,图书经费无着落,使每年5%~10%的图书更新无法保证。目前广州社区(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室,达到全覆盖,但是运行经费不足,仅就购置图书一项而言,就有很大的经费缺口。

2.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广州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在街镇一级,图书室或者图书馆属于文化站的一部分,最乐观的情况也只能专职1人。在基层,编制挪用也比较常见,在番禺调研中发现,有位文化站工作人员被街道办借调达10年之久,榄核镇的文化站站长当了几十年站长居然还是临时工,可见基层对文化建设的轻视程度。市馆、区县馆覆盖面小,图书馆之城的成败取决于街镇图书馆或者图书室的规模和质量,基础的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市的发展。

三、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行动方案

(一)加快图书馆立法,为广州市“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英国公共图书馆的开拓者爱德华兹曾说:“公共图书馆要成为一个永久的机构,立法是不可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为了提供永久性和不断发展的国家图书馆事业,全面管理和协调只有靠立法才能获得。”广州要建设“图书馆之城”,制定并通过《广州市图书馆条例》(下称《条例》),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治馆,已是必然之举。

首先,应明确图书馆立法的目的。其次,《条例》应反映“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理念。第三,在立法过程中,应参考国际上与图书馆相关的国际条约或协定,与之保持协调一致。第四,在立法内容方面,《条例》应将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内容都纳入法制轨道,统一规划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标准。最后,《条例》应定期或不定期依据现状作相应的调整。如美国州图书馆法基本上每两年修订一次,以保障各州公共图书馆的健全发展,确保读者的使用权利,值得借鉴。

(二)创新体制,走总/分馆制建设的道路,试行集中采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首先,可由广州市图书馆担当总馆的职责,也可考虑在市文化局设立广州市图书馆管理处,负责“图书馆之城”的整体规划和各馆之间的协调工作,建设广州“图书馆之城”网站并策划其他有关“图书馆之城”的宣传推广活动,提出《广州市图书馆条例》的修订建议,统一全市的图书馆管理工作。

其次,在经费和人员管理方面,可以按区(县)进行。即以区财政投入为主,由区(县)图书馆在有需要的地方设立街道、社区一级分馆,并统一配备、使用及管理建设经费,除少数人员由各分馆自主管理外,业务骨干全部由区馆聘用派出,工资福利由区馆负责,并在各分馆间定期轮岗。

此外,为了形成并突出各馆的馆藏特色,避免文献资源(尤其是贵重的文献资源)的重复采购,可以考虑成立广州市

图书馆文献资源政府集团采购中心,由各图书馆自愿组成,统一确定需采购的文献资源。采购中心应由总馆(或图书馆管理处)推动组成并在其指导下展开工作。

(三)加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覆盖全城、没有边界的“图书馆之城”

广州发展移动数字图书馆已超过两年,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读者的使用率不高。几乎所有的用户都表示电子阅读器预装的电子资源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阅读需求,不少读者还反映电子阅读器死机、下载很慢、频繁翻页等问题降低了阅读的质量和感受。其次是借阅的押金太高、无线网在馆外无法使用、开机和响应时间过长、不能做笔记、无光照情况下无法使用、注解和排版不好、支持格式太少、看PDF文件时屏幕太小等问题影响了读者使用电子阅读器的热情。再次是电子阅读器可阅读的数字化资源有待丰富。由于技术和版权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主要以网络文学、古典文学等内容为主,而严肃的学术性资源数量较少。

另一方面,科技运用、数字阅读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总趋势。从读者方面看,越来越多人喜欢采用移动阅读的方式看书读报,根据《青年记者》杂志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经常进行移动阅读。这说明移动数字图书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针对广州移动数字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加快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完善图书馆的移动数字阅读服务。首先,图书馆应从数字阅读的内容入手,购买有版权的电子图书,用内容吸引读者。其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考虑让用户参与购买资源,实现资源的定期更新。第三,主动向读者介绍电子阅读器并引导其体验移动数字阅读的方式。第四,供外借的电子阅读器类型应多样化。最后,保持移动阅读的多渠道,如发展手机图书馆。据调查,通过手机进行移动阅读的人占63.64%,远远地超过了电子阅读器。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应组织科技力量发展手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自有版权的特色资源。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之城”建设,支持私人图书馆发展

“图书馆之城”既然是一个服务于全广州市民的公益性事业,就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鼓励个人、企业或其他民间机构加入广州“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不仅可以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还可以了解和吸纳多方意见,使“图书馆之城”更好地为广州市民服务。

首先,考虑设立一个广州图书馆事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这个基金原则上由广州市图书馆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应定期公布基金的吸纳及支出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征询基金的使用方案,切实体现图书馆事业发展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设立原则。

其次,鼓励并支持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发展。私人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缺乏和图书资源不足。广州也不例外。一方面,可考虑在广州图书馆事业发展基金中划出特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私人图书馆的发展,也可专门成立一个民间图书馆捐助基金会,应重点扶持那些初具影响或有发展潜力的私人图书馆。另一方面,可借鉴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团体借阅方式”和“便利图书站——社区图书馆伙伴计划”,由广州市、区馆藏资源较为丰富

的公共图书馆向私人图书馆提供“团体借阅”的服务,使私人图书馆能够在文献资源方面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支持。

(五)发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增强公共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目前,广州市图书馆一般每天接待读者7000至8000人次,高峰日可超过11000 至12000人次,而其他小馆则门可罗雀,这与广州的常住人口超过1200万的人口规模很不相称,整体来看,图书馆面临“读者荒”,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增强其自我推广力度及对公众的吸引力,是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开展图书馆的自我宣传和自我推广。在总馆(或图书馆管理处)设专职部门负责策划、组织“图书馆之城”的宣传、推广工作。如香港公共图书馆就非常强调推广活动,不仅设置专门的推广活动部,还建立了一套完整高效的推广活动工作机制;香港中央图书馆有四名总馆长,其中就有一名专门负责推广活动。香港公共图书馆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和很好的社会效益,与其重视推广活动是分不开的。

其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众的“第二起居室”或“第三空间”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公众提供资讯、金融、娱乐、文化等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还可以考虑为公众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譬如目前在国外兴起的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就值得借鉴。

第三,图书馆还应以人性化的制度和服务吸引读者,如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制度、营造内部宜人的人性化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内设置专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设施和服务、积极引进自助服务方式(如自助借还书,馆内提供自助复印机、打印机和扫描仪)以及流动服务图书服务等等。

(六)试行学科馆员制度,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达纳曾说:“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即使质量再好,贮存再佳,排列再优,如果没有好的馆员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好的馆员是好的图书馆的一半”。广州建设“图书馆之城”,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目前,广州的公共图书馆在人才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编制比较紧。解决这个问题,除通过立法对图书馆的人员配备作相应规定之外,还可借鉴国外经验,在专业人员之外,聘请一些志愿者或临时员工,负责清洁卫生、图书上架等工作,既可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又不承担工资压力。

图书馆人才建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这个方面,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建立系统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完善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都是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与国际接轨,在有条件的图书馆试行学科馆员制度,也应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3.

[2]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8.

[3]嘉兴共识.中国文化报,2008-05-10(3).

[4]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5]席涛,付跃安,李阳.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

(责任编辑:卢小文)

Study on Guangzhou’s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of Library

Ceng Dexiong, Li Yan, Chen Wenjie, Liang Lihong

Abstract:The essence of Guangzhou’s plan of building the city of library i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for covering the entire society with equalization as the goal.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y has problems of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nadequate funding, staffing constraints, especially the insufficient service standard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of districts, streets or communities.Therefore,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accelerate the legislation of public library, improve a main-branch library system suitable to China’s conditions, vigorously develop mobile digital libraries, provide a variety of services,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and intensify talents construction for the sake of achieving equaliz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Guangzhou.

Keywords:The city of library; Guangzhou; Equalization

作者简介:曾德雄,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李燕、陈文洁,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梁礼宏,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258.6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5.06.016

猜你喜欢

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An Illustrated Timeline of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in the 1880s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刚需看过来!首期14万起!广州这个上车盘,你怎么看?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广州路壹号院
广州之路
我与广州这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