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之综述
2015-03-19刘艳娜
刘艳娜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1 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的缘起
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就与广大中国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佛教历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发展,佛教中出现了庞大的女性阵容。佛经中有大量关于女性修行成正果的故事。而在士大夫强烈推崇“三从四德”和贞节烈妇的明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积极倡导“程朱理学”,对广大女性进行身体和思想上的束缚。明代的女性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为了减轻或摆脱这种压力,很多女性投身于佛教以找精神的寄托。虽然明代政府明令规定,禁止女性与佛教的直接接触,但明代广大女性仍然在这种社会禁制中热衷于佛教活动。明代这种奇特的社会现象,随着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发展及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出现,对于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的研究逐渐被引起注意并不断发展。这也有利于指导当代社会如何正确处理女性与佛教的关系,使佛教更好地服务于女性和社会。
2 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研究现状
对于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日本和台湾,对于明代女性和佛教关系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大陆虽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出现,但尚未成为一项专门研究。
在日本,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研究明代的佛教女性。日本著名的明代社会经济史博士清水泰次写的《明代における佛道の取缔》从宏观上描述明代统治者为了保护妇女安全而设立法律条文,目的是禁止妇女因奉佛与僧尼直接往来并进而对佛教采取取缔的政策。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团史研究》详细地根据教义不同将佛教分门别类,并描绘了广大专门应付经忏为生的僧尼的宗教活动。泽田瑞穗《宋明清小说丛考》则强调公案小说中妇女与佛教僧尼之间种种纠葛关系,从侧面展现了明代社会女性与佛教关系之紧密。此外还有岸本美绪、森正夫等一批学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从宏观上把握政府对于佛教与女性关系发展的控制,在从女性自身需求来剖析佛教对于女性深层次的影响这个层面却鲜有涉及。在台湾,陈玉女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其《明代的佛教与社会》[1]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描绘了明代各种社会现象与佛教相互交织的盛况。此外,衣若兰、简瑞瑶等一批台湾学者在该领域也有显著的成就。在大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要数赵世瑜先生,其《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2]《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以社会史、区域史的角度深刻而全面的描述了明清时期广大妇女自主空间扩大,积极参与宗教活动,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此外,喻松青、洪美华、陈宝良等学者也都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
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学界对于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能够在明代社会大背景下深刻剖析女性与佛教的复杂关系,准确把握女性参加佛教活动的心理以及佛教对女性生活的影响。但是对于以女性与佛教关系的个案为切入点的研究尚有欠缺。在题材广泛性、多元化的角度上相对薄弱。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明代的佛教政策及佛、儒、道三种思想的融合,使得佛教发展世俗化倾向更加明显。社会上产生大量专供妇女研习的经卷 《占察善恶业报经》、《善女人经》、《嫉妒新妇经》等。这些关于“三从四德”、业报轮回、坚守贞洁操守的宣传使佛教理论世俗化,极大地淡化了女性佛教信仰必须削发出家修行的意义。另外,据《明史·职官志三》记载,明太祖为严厉整顿僧尼队伍明文规定,对佛门僧尼每三年发给度牒一次,并要求其参加考试,不通经典者淘汰;规定男子年达四十岁以上,女子年达五十岁以上方准予出家。这在客观上对于女子出家为尼做了极大的政策性限制和压力。所以明代女子信佛,更多市民气息、俗化味道,真正削发出家的女性人数相对较少。鉴于此,学界对明代女子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对象也大体上分为两类女性,第一类即为出家为尼的女性;第二类即为崇佛、信佛、参加佛教活动的居家女性。
3.1 有关女性的佛教观的研究
明代女性由于社会等级地位的不同以及知识文化程度的差异,对于佛教的认识与接纳表现出不同的途径、水平和层次。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
3.1.1 自上而下被动的佛教观 亦即普通女性对于佛教的认同与归属的程度是深受上层统治者的指引与影响。就其自身而言,对于佛教的教义、组织并没有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多因盲从附和而好鬼神、好佛道。陈玉女教授的《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崇佛—兼论佛、道两势力的对峙》[3]认为万历时期宫廷和京师地区佛教的快速复兴,慈圣皇太后的奉佛极具关键性。由于其对佛教的狂热在各地兴建佛寺,上行下效地民间女子也广泛信佛崇佛。褚若千《析明孝定皇太后对神宗的影响》[4]同样写了嗜佛的李皇太后对于神宗皇帝佛道思想的影响,进行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掀起女性佛教热。丘仲麟《论明世宗禁尼寺—社会史角度的观察》[5]中论及明代政府透过法条以及禁令等试图禁止妇女入寺,一则欲行男女大防之礼教政策,另则乃与当时色情之风有关。以上文章皆从明代复杂的背景和人事关系进行剖析,佛教史中融入政治史。此类研究是从明代统治者出发,政府倡导民间女性崇佛风气就盛;政府压制,民间崇佛之风就弱。这种情形下,女性对于佛教的认识与认同退居次要地位,其对于佛教精神层面上的接触也显得无足轻重。其出发点倒成了相应政府的号召与需要。
3.1.2 自发形成的佛教观 佛教宣扬大路朝天,无量众生皆可菩提涅槃,皆可成佛。佛经中存在正确的女性观念,佛经中重视女性公开宣称男女平等。佛教教人脱离苦难普度众生的意旨与明代在“三从四德”贞洁操守严格要求下的妇女们在精神上相契合。明代女性大多由于婚姻情感问题、生育问题、赎罪祈福问题、避病消灾问题、守节报恩等问题而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境遇压迫和精神心理的压力。而佛教的教义、组织为她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因此大量女性主动了解佛教教义组织,听僧尼讲经诵筵,参与佛教活动,在内心自发形成一种佛教观。杨孝容的博士论文《佛教女性观源流辨析》[6]指出宋元明清时期禅净风行,尼众僧团衰微且平民化,女性的世俗角色使她们自然而然的从思想到实践与佛教一贯阐扬的弃恶修善保持一致。佛教给予女性现实关怀引领她们走出由性别差异造成的悲剧的绝望。女性在佛教的指引下改善心性和精神气质上的缺点。陈玉女教授的《明代妇女信佛的社会禁制与自主空间》[7]和简瑞瑶的《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8]探讨了政府有关妇女奉佛及僧俗混杂之相关禁令,但依然难以禁锢渐趋开放的妇女信佛需求,特别是明中叶以后传统价值不足以维系转变中的伦常秩序之际,广大女性朝山入寺礼佛,有着强烈的佛教价值观。妇女学佛的自我实践与佛学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明代女性在传统道德教化、社会规范和崇佛信佛的矛盾与冲突中勇于冲破束缚归心于佛教。张丽在《明清妇女生活与佛教信仰》[9]中也指出明清妇女俗尚佛事,这些佛事与妇女的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成为她们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也使得她们得到了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可能。社会的崇佛风气、佛教自身的吸引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这时期妇女信佛的重要影响因素。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型期,尤其是在江南较开化的地区,女性的贞洁观不再像明初那样强烈根植于女性的意识之中。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女性的思维不断跳出传统伦理观念束缚走向佛教。滕新才的《明朝中后期妇女问题新识》[10],高海燕的《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间妇女新探》[11]以及刘长江的《明清贞洁观嬗变述论》[12]都探讨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在江南地区,女性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的贞洁观不再那么保守,出于生活和娱乐需求女性大多走出闺房,朝山进香,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寄托于佛教。她们或醉心于佛教普度众生教人脱离苦难的意旨而祈求婚姻和生育,赎罪和祈福。佛教俨然已深深融入她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陈宝良的《好鬼崇佛:明代妇女的佛道信仰及其仪式》[13]、喻松青的《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教派中的女性》[14]以及洪美华的《民间秘密宗教宝卷中的女人崇拜》[15]都描述了明代女子在参佛悟佛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思想里自发形成根深蒂固的佛教意识,培养了坚定的佛教信仰,进而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民间宗教教派。在各种宗教仪式中表达自己对于佛教虔诚的归属意识和佛教徒这一身份认同。
3.2 有关佛教中女性主体地位的研究
佛教中女性的主体地位体现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女性在佛教及其组织中的地位和活动;第二,佛教对女性生活的影响;以下分别探讨:
3.2.1 女性在佛教及其组织中的地位和社会活动明代无论是出家女性还是居家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都很高。许多出家女性出入于宫廷后帏王宫府院参与朝廷事务,尤其是精于佛学才情卓尔的女尼将赢得人们加倍的尊敬和肃慕。佛教中的重大的赶经忏唱诵等法事由德高望重的女尼主持。在家奉佛的妇女也在佛教组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佛教教派中的教职也由女性担任,以召集广泛的女性组织佛教法事。在吃斋拜佛、念佛结社、入寺烧香、赶庙会、作佛事、布施救济等一系列奉佛之行中女性往往乐于奔疲,也娴于从事。衣若兰的《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16]以及于黄惠瑞的《明代江南比丘尼之社会经济活动》[17]指出了明代出家女性即比丘尼(尼姑)在社会上的活动。衣若兰视“三姑六婆”的生计为“女性职业”,女姑属于宗教类型的职业妇女,但每一位姑婆往往身兼数职。女尼们奔走于豪门富贵之家巧为辞说宣佛讲经。另一方面比丘尼在寺院经济劳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她们学经忏唱诵的风气及赶经忏的收入对于维持寺院的正常运转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明代的佛教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常建华的《明代方志所见岁时节日的女性活动》[18]、李媛的《16至18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探析》[19]以及张志娟的《明清北京妇女的朝山进香》[20]分析了明代下层女性在社会风气开化的背景下积极投身于佛教活动,或朝山进香或赶庙会作法事或念佛结社,以此来表达女性的宗教信仰以及满足女性娱乐休闲的需求。通过对明代女性参与佛教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描述深刻剖析了这些宗教活动的实用取向与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3.2.2 佛教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明代女性随着与佛教的深入接触,生活当中已广泛而深刻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明代女性的婚姻感情生活、生育问题、赎罪祈福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她们幻想佛教能以一种超自然的能力挽救进而改善她们在现实中的生活。在这一领域学者一般多从社会史的角度或者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佛教女信徒进行研究。陈玉女教授的《明代妇女的疾病与佛教依赖》[21]阐述了明代女性与佛门医学的关系。明代女性有着一种因果报应的另类疾病观,因此信佛女徒们对于疾病的治疗不是寻向明代女医而是向佛门就医。其在另一篇文章 《明代堕胎、产亡、溺婴的社会因应—从四幅佛教堕胎产亡水陆画谈起》[22]中以佛教的视角探讨了明代堕胎、产亡、溺婴问题。水陆画的宗教画像可以为受害者和加害者提供一条得以疗伤和慰藉之路。明代妇女对于堕胎、溺婴、不举等事后试图弥补的心态恰恰契合了佛教教人赎罪超脱苦难、慈悲喜舍得道义。虽然明代女性将各种祸福的救赎与祈祷依托于佛教显得虚妄与迷信,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佛教在明代女性生活中的影响之深刻。蔡鸿生在《清初岭南佛门事略》[23]中指出明清之际的岭南尼庵的女性遗民,是不能与一般遁世者等量齐观的,在她们身上体现着家国之痛和兴亡之感。明代灭亡后女性遗民怀着深深的丧国之痛皈依佛门则是佛教对女性生活的影响另一种形式的表现。
3.3 对于文学作品中女尼形象的研究
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的研究还有一种是对文学作品中的女尼形象进行研究。姜良存《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24]、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现象研究》[25]、陈学勤《论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僧尼形象》[26]、吴淑钿《明代传奇的‘投庵’情节》[27]等都属于此类研究。三言二拍和许多明代小说、笔记中多涉及佛教女尼,众多女尼形象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的普遍性。对这些人物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全面的理解明代女性与佛教的关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者从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性别研究等多角度跨学科对明代女性与佛教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当代中国学者普遍对该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不断为该领域的研究增加新的内容。然而,总体而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历史视野下的研究,以佛教女性为个案切入点的研究尚薄弱,这就为以后的研究拓展了空间。明代女性与佛教的融合是个复杂的问题,在现有涉及领域的基础上理应加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女性心理史学、医学史、古代女性文学史等方面这些都是应该用来加以辅助研究的工具。毕竟在历史书写者由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明代,女性的世界很少被真实而全面的展现。所以研究者应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她们对于佛教的心理需求以及身体需求,而这种需求绝不会在正史中被提及。只有在女性自己撰写的诗词中透露自己的佛教心路历程。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向多元化、多学科的方向发展,进而产生更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研究成果。
[1]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15-37.
[3]陈玉女.明万历时期慈圣皇太后的崇佛[M]//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6-146.
[4]褚若千.析明孝定皇太后对神宗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5]丘仲麟.论明世宗禁尼寺—社会史角度的观察[C]//中国政治、宗教与文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林云山出版社,1994.
[6]杨孝容.佛教女性观源流辨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4.
[7]陈玉女:明代妇女信佛的社会禁制与自主空间[M]//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2-380.
[8]简瑞瑶.明代妇女佛教信仰与社会规范[D].台南:台南成功大学,2004.
[9]张丽.明清妇女生活与佛教信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3):47-51.
[10]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妇女问题新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7-121.
[11]高海燕.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间妇女新探[D].兰州:西北大学,2011.
[12]刘长江.明清贞洁观嬗变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214-217.
[13]陈宝良.好鬼崇佛:明代妇女的佛道信仰及其仪式[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18-123.
[14]喻松青.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教派中的女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29-34.
[15]洪美华.民间秘密宗教宝卷中的女人崇拜[J].历史月刊,1995(3).
[16]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M].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
[17]于黄惠瑞.明代江南比丘尼之社会经济活动[D].台南:台南成功大学,2005.
[18]常建华.明代方志所见岁时节日的女性活动[M]//中国史研究:第20辑,韩国中国史学会,2002.
[19]李媛.16至18世纪中国社会下层女性宗教活动探析[J].求是学刊,2006(2):711-718.
[20]张志娟.明清北京妇女的朝山进香[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1]陈玉女.明代妇女的疾病与佛教依赖[M]//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13-434.
[22]陈玉女.明代堕胎、产亡、溺婴的社会因应—从四幅佛教堕胎产亡水陆画谈起[M]//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3-321.
[23]蔡鸿生.清初岭南佛门事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54.
[24]姜良存.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25]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说中僧尼现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6]陈玉勤.论晚明通俗小说中的僧尼形象[D].南昌:南昌大学,2005.
[27]吴淑钿.明代传奇的‘投庵’情节[J].文化遗产,2009(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