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巴渝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2015-03-19张万仪
张万仪,张 煜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依托巴渝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张万仪,张煜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 400052)
摘要:巴渝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地处巴渝地区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依托巴渝文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扩充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文化资源;巴渝文化
文化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成熟的地域文化,必定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1]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大学人文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素材,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巴渝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地处巴渝地区的高校如何利用地缘优势,依托巴渝文化资源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巴渝文化对大学生爱国情操的陶冶
巴渝地区就是现今的重庆地区。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内劳动、生息和繁衍;几千年前,嘉陵江、乌江及长江三峡一带的巴渝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巴国文明;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抗战时期,巴渝文化又被注入新质,重庆的地位得以大幅度提升。世纪之交,重庆直辖,新时代之巴渝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巴渝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重庆弥足珍贵的“软实力”资源。
巴渝历史上孕育出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主主义的时代精神,无数俊才英烈、仁人志士谱写了一系列光辉篇章。战国时期巴国将军蔓子许诺以三城酬谢楚国为条件,借楚之力平息内乱,最终将自己之头给予楚国而保全了巴国三城。巴蔓子大义凛然的忠烈行为蕴含的爱国精神,千百年来深受人们敬仰。在国势衰弱的南宋末期,横行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铁骑在重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合川钓鱼城军民经历大小战斗200多次,坚守钓鱼城36年,击毙蒙哥大汗及其总帅汪德臣,创造了以弱胜强这一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奇迹,以“蒙哥大汗战死钓鱼城下,蒙古不得不从欧亚战场撤军”的史实而闻名世界,并由此改写了中国及世界历史。1891年3月,重庆开埠,成为西方列强通向四川乃至西南的“门户”,也成为“点燃辛亥革命之火”的四川保路运动的重镇。1911年11月23日,重庆宣告独立,脱离清朝,成立“蜀军政府”。近代重庆孕育了众多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邹容、杨沧白、夏之时(重庆蜀军政府领导人)、刘伯承、聂荣臻、邓小平、赵世炎、杨闇公等。抗战时期,随着国家机关、工矿企业、文化机构、金融机构的纷纷内迁,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重庆与民族盛衰相依,与天下兴亡相系,上演了一部旷日持久、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在为期五年半的“重庆大轰炸”中,重庆以其铮铮铁骨,历经轰炸而固若金汤、巍然耸峙。与此同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并实践了红岩精神。红岩精神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重庆历史文化中所包孕的爱国传统、民族精神和英雄本色,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其深深地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
二、巴渝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杨叔子教授指出:“教育的根本是‘育人’。首先要教会做人,立德树人,并使人全面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教育人,即以文化开发出与发展好那天赋的人性与灵性,教会受教育者既会做人、有德,又会做事、有才。”[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含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内容。讲气节、重人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塑造完善的人格一直是古代先哲和现代教育所致力的重要目标。巴渝文化中同样蕴藏着许多如何做人的教育资源。
险恶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大山大江的磅礴气势孕育了巴渝人刚勇坚毅、不屈不挠的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频繁的征战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中得到发展。商朝末年,巴人参加武王伐纣的正义之师,是役“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在重庆历史上,视死如归的勇士不乏其人:除前面提及的巴蔓子外,还有三国时的巴郡守将严颜,南宋钓鱼城名将王坚之子王安节,钓鱼城守将、后来守卫重庆被俘后不屈自尽的张珏,两宋之际爱国状元冯时行,以及杨闇公、邱少云等。这些人除了有敢于献身的“大勇”之外,还有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勇于牺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巴渝文化中传承至今的刚勇坚毅、不屈不挠的品格。
巴渝人热情豪爽,重义守信。据古史记载,重庆府“民勤而力穑”,“地广民淳,俗尚俭朴,务农桑,重节义”,“其俗尚鬼信巫,锐气善舞”,“其人豪,其俗信鬼,其税易征,其民不偷,多劲勇,少文学,女不织,民淳,讼稀”,“州人淳实土风拙朴”。巴渝传统中深明大义的传说有“大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至江州(今重庆市),遇涂山氏女娇,结为夫妻,当所生子启还“呱呱而泣”时,禹以天下为重,毅然离家治水,且“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公而忘私,敢当天下大任,为天下苍生百折不挠的品格,为巴渝人的性格形成抹上了厚重的底色。秦代寡妇巴清,为了国家安危,将积蓄的几万两白银捐给朝廷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明末战功卓著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戎马一生,率领所部白杆兵平定叛乱,安抚地方,远征冀辽,保卫京城,征程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州郡。满洲军入侵,秦良玉数度举兵北上抗击,在明王朝大势已去后,她仍退守老家石柱,以70岁高龄而坚持囤粮练兵,在一系列征战中,她虽失去了丈夫和兄长,却义无反顾,无悔无畏,彰显出巴渝人的豪迈性格。重庆人十分重“义”。近代民主革命者邹容与章炳麟结为忘年交,互以革命相激励,后章炳麟因《苏报》刊载邹容的《革命军》被捕入狱,邹容得知,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西迁,成千上万的难民涌进重庆,使重庆人口由20万猛增到100万,重庆经受了空前的历史考验。这座城市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悲壮,将各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士团结在一致抗日的旗帜下,彰显了“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
深入挖掘巴渝文化资源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刚勇坚毅、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热情豪爽、重义守信、团结协作的品格,有利于大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从而塑造崇高的道德品格。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乡土文化资源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具有相关性,学生熟悉的乡土知识在其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人格发展来看,作为人格核心的自我概念的发展,不仅包含着他对个体的认同,而且包含着他对自己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一个人出生在某地区,属于某宗教或社会习俗的群体,群体的特征是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认同不仅确立自我同一性,同时也确立自己归属的群体。由于确认自己与一群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会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3]因此,应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发掘其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重庆高校而言,就是坚持不懈地培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并加以弘扬。
三、巴渝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易·贲·彖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气、节候的变化;依托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环境,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战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人文”从一种“化成天下”的礼教文化逐渐演变成人类创造一切文化的总和,是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包括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每一种典型地域文化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一个地区文化积淀的总和,涉及自然、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思想、艺术、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依托地域文化发展博雅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更新博雅教育的内容,开创新的博雅教育方式。
首先,巴渝文化内涵丰富,是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进行博雅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重庆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有着光荣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传统,是一座在历史上承担过重要使命的城市。204万年前,这里的巫山人是亚洲人类的老祖母。唐宋时代,这里的文化艺术氛围成就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创新,其中的大足石刻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标志。到宋元易代之际,重庆人的品格和意志的力量在钓鱼城保卫战中谱写了辉煌。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指挥中心,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交汇点,为二战的胜利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历史性贡献。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让大学生认识重庆过去的历史。大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漫游中,将会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巴渝文化不仅能激起大学生强烈的自豪感,而且会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促使他们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社会理想。
其次,丰富多彩的巴渝文化拓宽了博雅教育的范围。巴渝文化涵盖广泛,包括巴渝的历史进程、自然山水、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民情风俗、名胜古迹、仁人英杰、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建筑、交通、教育、传播等等,大学生在接受巴渝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和完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广泛涉猎人类文化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建筑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科知识,从而融会贯通各类知识与技能,达到文理兼修的效果,实现博雅精神中所倡导的道技并进的目标。
再次,地域文化还为博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地缘优势。博雅教育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环境,实践性和操作性强。面对既熟悉而又从未深究的地方文化,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体验、访问,操作起来既经济又简便易行。比如,大学生可以行走巴山渝水之间,欣赏杨炯、沈佺期、陈子昂、孟浩然、张九龄、岑参、高适、王昌龄、王维、张说、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司马光、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十朋、范成大、陆游、杨慎、王士祯、张问陶等众多文化名人留下的数量众多的三峡诗篇。通过吟诵李白的三峡诗、杜甫的夔州诗、白居易的忠州诗、刘禹锡的竹枝词等,大学生们可以体验诗人们怎样将自己的理想以及怀古、忧时的情怀寄托于三峡的山川景物中,品味诗歌的博雅内容,陶冶自己的情怀,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重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如参观考察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不仅能让大学生在石窟艺术群雕前受到艺术陶冶,还能在了解这一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过程中,认识大足石刻表现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现象,以及宗教与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创造。重庆吊脚楼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屋宇重叠、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具有山地建筑特有的空间层次感。大学生身临这些建筑,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建筑具有的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与传递。另外,巴渝文化中的民间歌舞、民俗活动及传统手工艺等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以培养他们优雅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气质。
博雅教育与当代大学提倡的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博雅教育符合大学教授高深学问、追求新鲜知识的教育任务,[5]贴近大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具有高远人生理想、博大人生胸怀、坚定人生信念、勇敢人生实践的人的教育标准。[6]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育。共性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以及国外优秀的文化和人文精神、科学方法;个性则指中国的区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唯有融合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才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充满生机和活力。[7]10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开发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国外优秀的文化资源,也应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说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而对
人类自身所创造的文化资源的认识与利用,要后发和肤浅得多。因此,对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理论的开发和实践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7]31。
综上所述,地域文化是一种凝聚力,它能够形成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塑造一个地区的人的精神素质。巴渝文化内涵丰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价值。依托巴渝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勤建.20世纪中日民俗学学术倾向及前瞻[J].民俗研究,2001(1).
[2]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53.
[3]罗薇.乡土文化与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刍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10).
[4]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1991:81.
[5]陈界.中世纪博雅教育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2(10):42-45.
[6]沈明明.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初探[J].九江学院学报,2006(4).
[7][8]何向东.中国西部人文:文化资源与素质教育——点燃西部的阳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文川]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by NIU Yun-xia, HUANG Qing, ZHENG Chang, ZHAO De-su p.111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us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o investigate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ior one and two) from Guiyang city’s 5 general high schools, and conducted the t test and dummy variable regression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gender, subjects, ethnic and other factor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related to family may affect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father also have influence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t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ed to father’s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emographic variabl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fluence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SCWYGJ14-12)
收稿日期:2014-10-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1-0105-03
作者简介:张万仪(1950-),女,重庆市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巴渝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张煜(1986-),男,重庆市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