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2015-03-19陈高雅
□ 陈高雅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成了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取得了迅猛进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设计与审美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但市场的急剧发展导致人才的供不应求,当前设计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十分紧张,例如,商品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为满足市场需求,诸多高校大量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其中不乏盲目跟风或者缺乏详细规划的现象,因此,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的持续推进,市场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其中包括艺术设计人才。而艺术设计的教育方向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单一教育理念转化成了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方式,从以设计美感为核心的传统设计思想演变成了集设计规划、管理与创新等为一体的新思想。[1]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所进行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教育改革的需要。自我国教育改革实施以来,针对人才教育与培养的计划层出不穷,艺术设计教育当然也不例外,根据当前高校艺术设计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与不足,探究更为科学、合理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的新模式,是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并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实际。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安排过于分散与孤立,每一课程与每一环节都缺乏紧密的联系。同时,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更是以设计成效为根本,对设计的整体流程过于轻视。这种现象造成一些高校对学生的特定专业素养教育比较注重,而对整体的综合性素养教育力度不够,换而言之,就是急功近利的心态较重,对于最具直接效应的课程内容十分关注,而那些教育效果比较缓慢的课程则备受冷落,导致学生缺乏宏观的设计理念与整体性的知识架构,只具备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相对缺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所需的创新性强、视野开阔、复合型、跨学科等的人才类型。[2]
(二)人才培养不科学。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落后,无法适应新时代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并未将艺术设计专业外的相关学科纳入到创意文化之中,例如,建筑、机械、航空等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严重缺乏创新性的设计思维。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高校对基本的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融人文精神与艺术创意于一体的学习环境。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三)教育模式不先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教育模式并未改革与创新,根本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3]其中比较突出地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不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只懂艺术,而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却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这对拓展大学生的思维,丰富其想象力是极其不利的;另一方面则是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运用不够充分,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落后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限制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长期下去对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影响极为不利。
三、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模式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型思维。与普通学科相比,艺术设计的自主性更强,没有过多的定理、规矩等需要遵守,其形式丰富多彩且不具重复性,而且创新能力越强,设计出的作品就越具艺术性、欣赏性与价值性。从一定程度去讲,想象力或者创新就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只有具备无限的想象力与创新力,才会使得艺术设计的创作动力更强烈。[4]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力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天赋,但更多的是依靠后天的培养与锻炼,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与培养,通过制定多种多样的设计任务激发广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依然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即纯艺术型的艺术设计教育,造成了重艺术轻技能的状况,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在实际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感性和理性的融合。[5]努力营造开放式、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将教育、学习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比如,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实体企业与大型的设计平台为依托,搭建稳定、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基地,把教学内容、实践课题以及毕业实习等与实践基地有机联系,并将其纳入到教育范畴之中;创建研发机构,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开发与制作艺术设计项目,把课题的相关设计、开发与实践等一系列过程纳入到课堂的教学中,通过信息搜集、市场调查、数据整理、设计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融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能力,丰富其设计经历与经验,促使艺术设计教学和企业开发项目之间的紧密结合,推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社会培养实用性强的艺术设计人才。[6]
(三)继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根据艺术设计实践得出,只有蕴藏本民族文化的艺术设计作品才更具价值与魅力,也才能在国际艺术设计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国际化的艺术设计人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充分意识到并强化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熏陶,特别是强化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鼓励学生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自身的设计风格相融合,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中挖掘精神意蕴,凭借本民族文化传达作品内涵与意境。同时,指引学生从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把传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用现代化的设计形式与内容进行全新的演绎。通过民族文化的融入,将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展示给全世界,设计出具有真正民族文化底蕴与特色的现代化艺术设计作品。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构建现代化、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尤其是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应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进行审视,加大思想开放力度,积极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艺术设计教育经验,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实际教育模式,通过更加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能力、创新性以及高素养的现代化艺术设计人才,这应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索的宏伟目标。
[1]俞鹰.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凡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1
[3]尹名军,郭明生,曾晓云.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研究与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7
[4]秦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8
[5]白天佑.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问题刍议[J].美术大观,2009,11
[6]高亚男.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和生命[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