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内核探析

2015-03-19乐,乔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博物馆大学文化

何 乐,乔 熙

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内核探析

何乐,乔熙

何乐/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教,硕士(江苏常州213022);乔熙/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江苏常州213022)。

高校博物馆除了担负一般博物馆的职能,如收藏展品,举办展览,还兼有大学教育的文化和精神,通过互动活动和教育计划传承,丰富大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教育内涵。然而,中国高校博物馆却只有“物”,没有“魂”。本文从高校博物馆自身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入手,试图归纳和总结中国高校博物馆的文化内核及其职能。

高校博物馆;文化内核;人文精神;校园文化

一、我国高校博物馆现状

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同步,不乏逾百年馆龄的高校博物馆,如山东大学博物馆(前身济南广智院)、四川大学博物馆(原名华西大学博物馆)等。据记载,济南广智院1912年观众达23万人次,到1930年更高达40万人次。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坚守开启民智、传播知识的灯塔,在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百年至今,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依旧严重落后于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无法满足当下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全面培养的要求。美国高校设有博物馆率约为27.5%[1],其中多所博物馆成为相关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或是反映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先锋;英国高校博物馆仅占全国总量的2%,但馆藏极其丰富,约占全国30%的收藏”[2]。与之相比,截止到2014年7月,我国“高校2246所,建有博物馆200余所,不到总量的9%,其中经国家相关部门许可、登记造册的只有76所”,其中一级1所,二级2所,三级1所。

21世纪以来,国内开始广建高校博物馆,在建馆热的背后,却难掩现存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的现状。媒体纷纷用“围墙”“大学的辉煌还是鸡肋”“象牙塔里的象牙”等字眼形容高校博物馆,仅有数家能坚持做到长年开放,多数长时间深藏“闺阁”,甚至难被校园中人所识。2012年,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二次大会上,首次有学者明确提出“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文化育人是其基本职能之一”这一结论。可见,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战略应全面体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馆方和社会各界都应视其为“一种精神、物质及文化的财富的代表”。

二、文化与高校博物馆的二者关系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机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被给予更多的职能,如科研、社会教育等职能。但文化职能应是博物馆最根本的职能,博物馆本身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性。

1.高校博物馆——文化力量的再现舞台。博物馆是贮藏、展出、记录世界变化的最佳场所。贮藏及保存文化遗产并彰显文化复杂性的博物馆,帮助受众从各角度去了解该社会文化的历史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展现文化遗存,揭示其形成、发展与进步的历程,能把人类文化的高度结晶和外在标示以及民族精神的物质凝聚、展现在受众面前,体现博物馆巨大的文化感染力量。

2.高校博物馆——文化继承与时代探索。西方学者认为,博物馆通过让人们来参观、体验,让受众更具人性化,并发现其自身背负的道德力量,激发其与生俱来的移情、共鸣体验、知识成长的本能,唤起人们内在的人性。即使是物质遗迹,如古城遗迹、精巧物件,都能让观众欣赏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超高水平。因此,可以说,博物馆肩负着文化及道德的传承的职能。

博物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具有未来导向的功能。这种导向不是简单预测,而是鼓励人们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上,为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况未雨绸缪,面对“多重选择的未来”,做出当下的抉择。如科技类博物馆有义务向社会大众说明“研究发展及技术发明的情况、科学技术的新方向,并提醒人们注意因此而衍生的道德问题”。人文类博物馆则致力于保存易受到当前全球性变化影响,代表人类创作及存在的物质证据”。

3.高校博物馆——民族精神的记载与传承。博物馆除了给予观众及其群体直接的影响外,还传递价值观念,如开展有历史意义的宣传活动,增进历史传承者的自豪感。同时,博物馆借此还揭示许多真实的,过去、现在存在的及可能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传递某种价值观念和倾向,并借以熏陶观众。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博物馆。各国的古代遗存,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都是各民族“情理结构的一种凝聚态”,能与今天该文明的传承者的“心理结构有着互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博物馆将这些凝结着民族智慧与风貌的藏品贮存并展出,对国人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它累积与展现的价值使其成为国家性资源。学者称博物馆是国家财富的代表,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物质与丰富文化的凝结。

三、高校博物馆的文化性职能解析

中国学者宋向光曾论述到:“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大学文化特性的集中表现,是大学文化系统的实物表征,受到该文化系统规则的制约。”但当今高校博物馆,过于强调将“科学”作为核心价值,忽视人的情感需求。这将使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局限于知识的累加,不仅忽视人的因素,更弱化了博物馆与观众二者关系中观众的角色,无助观众全面成长。在高深空洞的史料或干涩无生命的科技成品面前,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

当今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是建立与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时代文化相适应的博物馆自身文化。当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社会文化也同样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导向,而互联网时代下,开放与创新更是前所未有地成为时代主题,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其密切相关。高校博物馆在重视科教研的功能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人全面发展中知识结构的文化要求。

1.人文化的精神提炼。高校博物馆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注意对本馆自身文化特性的定位和培育。作为“城市博物馆文化的‘新生力量’”,高校博物馆不仅可以借助自身历史底蕴、学术形态、学校品牌等打造特色化文化价值。更可以通过深挖藏品内在的人文价值,与学校、院系、学科发展历程相联系,孕育人文底蕴,提炼人文精神。即使是像科技类博物馆中专业性强的藏品,如飞机、航船、大型加工机械等,也不能简单地陈列和讲解,而应进一步深挖其背后的人文底蕴,如是否能反映出国内相关行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和重大里程碑事件,通过人文解读,展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进程,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国家民族自豪感。

2.民族性的时代引导。自第一家博物馆诞生以来,博物馆就秉承“为未来而收藏”的宗旨,在瞬息万变的人类社会中,为人类保存了大量自然、社会文化的遗存。在这方面,高校博物馆优势明显:可以依托优势专业,利用丰富的科研成果,完备的学术体系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来记述、收藏重大影响事件及成果。

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百年发展正处于中国追求独立、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高校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不仅有极大的发言权,还保有丰富的史料,蕴含中国特色发展轨迹,是最好的记录员。这与欧洲大学博物馆因需要将资本主义扩张期间掠夺的藏品展出、储放而设立的目的相区别,中国高校博物馆是经过妥善规划后的理想产物。

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中国高校博物馆的从零发展的历程,本身就凝结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因此,在立馆创设初始,我们就应将历史责任与民族因子等融入立馆的宗旨。

3.校园文化的思想高地。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二次大会,山东大学博物馆总结自身经验时提出:高校博物馆的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精准定位,而定位的关键在于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和博物馆文化。众所周知,加强公众关系是博物馆的核心议题,而高校博物馆的首要受众是大学生,因此其不仅要成为学术上成就的象征,更需为学生、各社团组织获取学习和文化经验提供平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第一,确保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观与所在大学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如人文社科高校倾向“思想批判”;工科高校注重“创新”;理科高校强调“探索”;不同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观都应找到相应的特性取向。这是作为校园重要文化机构和文化表征的高校博物馆的应有之义。

第二,将高校博物馆视为大学文化的精神高地。不少国内学者谈及高校博物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时,都普遍认为二者是相互协调的。博物馆作为“窗口和桥梁”,可以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志愿者活动的阵地。高校博物馆应掌握大学校园文化方面的话语权,成为该文化的指向“灯塔”。在顺应当下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的同时,坚守住大学精神,助力高校内涵建设,成为大学文化的精神高地。

[1]计琳.上海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N].中国教育报,2007-03-09(3).

[2]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J].文化学刊,2007(3).

责任编辑:郭一鹤

G250.1

A

1671-6531(2015)17-0058-02

猜你喜欢

博物馆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博物馆
谁远谁近?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