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主要困境及路径探析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马 越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主要困境及路径探析

马越

马越/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宁夏银川750021)。

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多元价值观与培育价值共识并存;社会道德秩序失范与秩序重构并存;理论长远性与现实有用性的冲突。为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与路径

一、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多元价值观与培育价值共识并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诉求变得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观念在人们头脑中交融撞击,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本土价值观、外来价值观共同在社会中激荡,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必然。价值观多元化的背后也带来了价值错乱、价值扭曲、价值真空等危机,与此相应,建立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包容、更具统摄性的价值观,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价值共识对于重塑社会价值、统领多元价值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文化系统,这里信息最为密集,思想最为活跃。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交锋,主流与非主流、先进与落后、健康与糟粕、正确与错误等,它们之间相互激荡、相互渗透。这些因素给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另一方面,高校的主体是思想最为活跃的青年人。他们渴望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但思想观念不稳定,对文化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包括大量的消极文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致使他们思想困惑、价值迷失。同时,日益发达的网络文化也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网络文化往往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积极的网络文化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但消极的、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却容易引起学生价值观的混乱,混淆他们对事物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

总体而言,高校处于一个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变革时代,这样一个时代,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价值可以多元化,但价值导向必须是一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人们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发展就难以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在承担育人的过程中,探索高校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地整合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社会道德秩序失范与秩序重构并存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在这种复杂形势下,社会既有的价值准则、行为模式被怀疑、否定,甚至被打破,逐渐失去对在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而新的价值准则、行为模式尚未在全社会建立,对社会成员未形成普遍约束力,社会道德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紊乱与无序现象。在市场领域中,经济主体往往更多地从个人利益出发从事经济活动,忽视和抛弃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破坏了市场价值规律和基本道德原则。市场的失序带来社会秩序的失范,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社会信用体系面临危机。信任危机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理中。社会人际、群体、党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都面临着考验。在政治生活领域,少部分公共权力行使者由于滥用公共权力,造成腐败发生,引起公众对政府公共性和权威性的质疑,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社会道德领域中,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淡漠现象普遍存在。在种种无序的现实中,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一个缺乏秩序和规则的社会是不可能形成和谐稳定局面的。道德是社会的内凝剂,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内在力量。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基础。

高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受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失范乃至教师道德失范的问题时有发生。当前大学生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上的偏差,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缺乏道德情感,存在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社会责任感淡漠;道德思想上奉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倾向,在学习上,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成果剽窃现象存在,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存在。基于以上种种问题,亟待重建社会道德秩序。一个过度物欲化的社会,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而良好的道德秩序是全社会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的价值共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来维系。如果仅有价值多元而没有价值共识,就会导致价值混乱,社会失范。

(三)理论长远性与现实有用性的冲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24个字,但它却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国家、社会、公民为之努力的方向;它既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也是我们长期要践行的基本价值观,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长远性。理论往往具有超前性,它包含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在里面。理想是无用之大用。理想看不见、摸不着,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不能当饭吃,不能做衣穿,最多只不过是“画饼充饥”,这就是理想的无用性。但理想相对于现实而言,正是理想的激励和引导,现实才逐渐向理想靠近,趋于完美。

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衡量事物的标准是“是否有用”,在高校,有一部分大学生也持这种标准对人对事,有用性决定了取舍的态度。改革开放前,我们秉承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强调主体利益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义利关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义利不再是对立关系,社会中明确承认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正当性,对“利”的追求已成为合理合法之事。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劳动创造积极性,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一部分人也抛弃了义利的统一性,更加注重对利的追逐,导致他们价值观的扭曲,即一切“是否有利”“是否有用”为标准衡量事物。这就造成了理论的长远性与现实的实用性之间的冲突。消除这种冲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使社会成员在实际行动中把义与利、理想与现实有机统一起来,把精神动力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品德形成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从社会外在要求向个体内在价值转化的过程。具体来说,主要经历三个形成阶段。一是模仿或服从阶段;二是认同阶段,即主体努力使自己的认知、情感与榜样人物或外部要求一致;三是内化阶段,即个人对态度的对象自觉形成特定的信念,并以这种信念指导行动。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要经历相应的阶段,大学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其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于平时的课堂中。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共有5门,每门课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任务。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哲学内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倡导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软实力在当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程,帮助学生识别并批驳当前社会中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等错误思潮;形势与政策主要针对大学生们关注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进行教学,其现实针对性更强。

以笔者为例,本学期主要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开学之初,就给学生们布置一项任务,让每一位同学至少读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者传记的书,如《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等等,读书的同时每个人要准备一个关于这些伟人学习、生活等方面值得大家学习的小故事,然后在每次上课时,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找一两个同学把他们准备的故事给大家做一个小演讲。大学生们的演讲丰富多彩,知识面广,从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圆形穹顶图书室留下的足印,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坦诚相待、无私互助的革命友谊;从少年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宏图远志,到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一心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个活动一直持续了一学期,学生们受益匪浅,一方面他们从看书和演讲中学到了革命伟人的伟大思想和精神,促使大学生的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在大庭广众前的演讲能力,把高尚、健康的人文精神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此外,教师应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讨论中,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特殊性,即校园生活的主体是青春勃发的莘莘学子,他们既渴望迅速成才,身心又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加以引导帮助。校园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精神心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决定了将来为国家社会输送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上,高校应注重将其融入到校园生活当中,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以潜在的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制作文化展板,做好宣传工作。文化展板的制作可以以每个学院为单位,根据学院特色确定展板的内容,展板主要展示每个学院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科研教学成果、优秀师生等内容。每个学院都辟出了专门的区域来展示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学生或老师,在走入自己所属的学院,浏览了展板的内容后,无不在心中升起了自豪感,增加了工作和学习的自信心。漫步在校园中,感到阵阵浓郁的学风扑面而来,真正体现了“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大也,乃谓有大师之大也”。

2.经常举办论坛活动,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论坛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或知名校友与大学生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大学生们就自己所关心的话题与自己的前辈面对面,交流畅想,分享五彩大学生活,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探索自己的未来。这样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营造了良好育人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

3.举办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弘扬主旋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积极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等,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磨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康情趣,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良好的校园生活是保证大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在校园生活建设中,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塑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仅包括事实性检验,也包含价值性检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到内化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现实,使他们清楚地了解和认识国情,亲身感受时代脉搏,真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还能够向社会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社会实践,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于培育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不同的作用。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能力,专题调研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式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在节假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学生深入周围的社会环境,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寒暑假,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展开社会调研,如“三农”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等,深入到社区、农村、企业等,了解基层民众的新期待。

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通过各项实践,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认识与体验,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了时代发展要求,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成长。

总之,在高校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播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和建设者。

项目名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研究”(14BKS087)

[1]陈于仲等.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改革,2007(6).

[2]李有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0).

[3]王燕文.现代文明、中国境遇与当代公民道德发展[J].江海学刊,2013(6).

[4]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5]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责任编辑:姚旺

G641

A

1671-6531(2015)17-0051-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