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5-03-19史月娟
史月娟
浅谈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史月娟
史月娟/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在读教育硕士(宁夏固原756000)。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即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本文从分析文化误读的两个案例入手,阐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实施方案。
跨文化意识;文化误读;跨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得体有效地进行交际是成功的要素之一。跨文化语境中,交际的成功带来和平、财富和发展机会;交际的失败则招致偏见、冲突、敌对局面。跨文化意识是进行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因此,培养跨文化意识至关重要。
跨文化意识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目标语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反之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去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同一文化群体的文化误读现象
文化误读现象不仅发生在不同文化群体中,而且也发生在同一文化群体中。研究生开学阶段,老师们经常会问“在这儿能适应吗?”家长们经常会问“在那儿能适应吗?”其实,这里说的“能不能适应”就是“有没有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不能进行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河南省新乡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但如果没有接受“固原文化”的意识,在与当地人的交往过程中,也不能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比如在餐厅买饭时,如果执意于“新乡文化”中的“西葫芦”,不顾“固原文化”中的“?hū子”,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行为。
(二)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误读现象
当然,文化误读现象更多的还是发生在不同文化群体中。以下面两个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案例一:2014年5月1日晚,我所在的美格斯外语培训学校在郑州市某西餐厅举办了“美格斯外语系列活动之西餐小达人”。活动结束后,校长夫妇邀请参与活动的中外教师一起吃饭以示感谢。校长的丈夫不太会说英语,但是他很努力地找机会说“Thank you”“Bye-bye”这些简单的英语。于是,只要他一开口说英语,我们就会说“Good”“Well done”之类的词来鼓励他。后来,外教Franklin很生气地问我:“他说英语的时候,你们为什么要表现得那么兴奋?他会说英语,只是不熟练,你们这样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智商的不尊重。”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也是第一次被这么直接地问“WHY”。我们学外语,难的不是发音、词汇、句子或语法,而是语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脱离了文化来学语言,那就丧失了学语言的意义及乐趣。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先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再有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最后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案例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专四”“专八”“雅思”“托福”考试的高分,并不意味着同时也获得了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一个再简单不过的“Hello”,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发文化误读,造成负面影响。几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纽约市游玩一整天后,错过了回学校的末班车,于是就站在路边,看见有车辆经过就大声喊“Hello”,以期能遇到好心人让她们搭顺风车回学校。结果却遭人白眼,无人搭理。显而易见,这些女生的错误在于——不是语言错误,而是语用错误。英美文化中,在公共场所,想引起他人注意、寻求帮助之时,一般用“Excuse me”,而不能用“Hello”。由于缺乏这种文化差异性的理解,这些中国女留学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使用了不恰当的话语,因而被认作是街头女郎,遭遇误解。该事例说明,一种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面对这种困惑,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必要遵循一条社会语言学的定律,即弄清楚“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什么”的问题。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持包容的态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应对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张红玲,2012)
三、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方法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其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马生仓,2012)
课堂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外语学习的直接资源,教师对一种文化的熟悉度和认同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前提。所以说,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我们来探究如何在外语课堂中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为之后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做充分的准备。
关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方法,广大教师和学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理论,做了归纳和总结。结合各家的教学方法,我们建议采用以下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文化旁白。即在课上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讨论及活动。如碰到西方重大的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或复活节,可以先就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和习俗进行介绍,到节日真正来临之时,可以在班级范围内举办相应的小型活动。
2.文学作品分析。文学作品涉及很多文化知识,如词汇的文化内涵、风俗习惯、非语言交际手段、人际关系、价值观等。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把一切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给学生正确推断的方法,从而可以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如罗伯特·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约翰·济慈的《当你老了》等优秀文学作品,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都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3.文化对比。即就目标文化和本族文化的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再就因该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语言交际的问题进行讨论。如课上对中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问候的差异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直观且基本的认识,还能刺激学生课下主动与外教交流的需求,更能激发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4.文化岛。即在教室中,以贴画、图片、板报等形式来介绍目标文化。如,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中有一名教师,以龙的形象装饰教室墙,并要求学生用自己写的汉字把龙的躯干补充完整。此创意不仅引起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热情,也无意间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真正做到学语言于文化之中。
5.案例分析。现代社会中,跨文化语境中交际活动与日俱增,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交际活动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直观清晰,效果明显。但案例的选择要适当,要有针对性。既要注意案例内容与课文主题的关联性,又要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
6.除了以上谈到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配音大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晚会、英语角等使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总结。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总之,在全球化思潮的促动之下,跨文化交际教学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获得了充分重视。然而,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中,要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充满了各种误解陷阱。因为,缺乏理解的倾听,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有意义的交流;缺乏理解的交流,甚至还会导致谬误,引发冲突。因此,距离这个良好愿望的实现,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之后学生进行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做充分的准备。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马生仓.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宁夏师范学院,2012.
[3]马生仓.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4]马生仓.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5]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
责任编辑:何岩
G642
A
1671-6531(2015)17-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