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旅游英语与翻译课程学生主体性研究
2015-03-19丁彦婷
丁彦婷,杨 纯
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旅游英语与翻译课程学生主体性研究
丁彦婷,杨纯
丁彦婷,杨纯/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湖南郴州423000)。
世界大学城近几年在中国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如火如荼。研究小组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以旅游英语与翻译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内容,提出BIGT循环学习/研究模式,并对其研究模式、理论依据、效果评价进行了阐述和介绍。
世界大学城;旅游英语与翻译;学生主体性
世界大学城是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目的是打造全球一体化远程教育互助平台。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本科学生的知识内涵,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达到活学活用的学习目的,我们成立了一个四人小组,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以旅游英语与翻译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内容,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一、研究模式
针对世界大学城信息集成化、资源更新快的特点,制定了BIGT循环学习/研究模式。
B——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强调个人事前独立思考,事后回忆总结。安排小组成员各自分别在白纸上写出了对旅游英语与翻译这门课程的期待和设想。值得注意的是,成员不谋而合提出有几个问题:能学到什么知识?所学知识能运用于哪方面?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于是我们将以上三个问题列为重点任务。还有一些成员提到的问题也值得注意,我们将其列为辅助任务,在各阶段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作为对以上三个重点任务的补充,辅助任务有以下几个:翻译对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是不是很高?如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怎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让课程更有趣,吸引同学?
I——Information-Searching,信息检索。利用网络资源,借助老师帮助,多渠道提高信息检索能力。结合上面归纳的问题,我们着手利用网络资源,首先在大学城空间搜索,浏览了各高校上线的以“旅游英语”“翻译”“旅游英语与翻译”为关键词的空间资源。我们发现,以“旅游英语”为关键词的信息共179页,共1784条,其中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约占95%;以“翻译”为关键词的信息有2490页,共24893条;以“旅游英语与翻译”为关键词的信息只有一页,共6条。显然,有关本课程旅游英语与翻译的信息还有待更新与充实,这激发了我们的热情,我们利用Baidu和Google搜索引擎,对关键词继续搜索,发现了大量的视频信息和参考书籍,将其中涉及的学科知识整理学习,视野得到扩展。
G——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主要强调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互相协作,贡献智慧,分享知识。小组讨论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现象分析。通过对搜索的知识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学习旅游英语涉及的基本内容有:景点介绍、导游词、旅游情境实用对话,还有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名人名言、导游视频。结合这些知识,我们意识到,旅游英语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它有专业知识,如,景点介绍、导游词,还有日常生活类的口语知识。它对词汇量的要求较高,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搜集旅游英语常用词汇。“翻译”的关键词下信息数目很多,其中大多数都有关技巧讨论和翻译理论,这启发我们,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否安排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点和技巧的同时关注理论知识?这一点把旅游英语与翻译这门课程从关注技巧和基本词汇知识学习提高到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层面。
小组讨论的第二步是任务制定。结合现象分析成果,我们拟定下一步的任务,即旅游英语高频词和情境对话句型汇总整理、导游词写作知识收集整理、导游词中英文对照范文汇总、旅游英语导译知识整理四个任务。各自由一位成员负责,并将在整理结束后,在下一次的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环节互教互学。
T——Task-Fulfillment,任务完成。覆盖个人按质按量完成分配的任务的全过程。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一次资源的整合过程,此阶段对信息检索技术要求更高。在BIGT循环研究模式的第二阶段,我们已经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完成了一次粗略的信息检索,在Task-Fulfillment阶段,我们关注的是精细化过滤资源,逻辑性整编资源。这里提到的逻辑,是站在学习者的个人理解角度按照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分为:学生可自学的知识、学生难理解需要老师讲解的知识以及学生有疑问、模棱两可的知识。因为大学城空间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旅游英语与翻译课程最初在大学城空间上的资源并不充足,因此我们还结合课本和互联网上其他网络站点,对现有资源进行补充。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寻求老师线上和线下的帮助。
至此,BIGT循环学习/研究模式的第一轮研究完成,接着,我们继续按照以上的四阶段:发现现象/问题——群组讨论问题/互教互学——群组拟定任务——个人独立完成,不断讨论、修改和补充我们收集的知识。我们发现,知识的收集整理过程和群组讨论的互教互学即是一次高效的自主学习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平时懒散被动“看”老师、“等”答案,如今连问题都是通过自己思考、小组集思广益“找”出来的,更不用说“挖”答案,“加”难度,“请”老师帮助。在不断循环的自我提问、小组讨论/互教互学、请教老师,借助资源的过程中,知识点记忆得到反复加强,以前教师课堂授课与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是二元对立的,现在教学融合,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知识点也清晰了。
二、理论依据
BIGT循环学习/研究模式有据可依。根据语言“习得-学习”假设,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采用“以任务型教学法为核心”的大学城空间英语教学模式来改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语言信息输入的效果,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实际工作环境下可能遇到的语言交流情景以任务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提高学生习得语言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唐路一,71)小组成员从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化成知识的贡献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输出者”,而是学习的“助手”。
不但如此,BIGT循环研究模式更强调各成员之间的协作性,小组成员在Group discussion,即小组讨论环节,群策群力,互教互学,并将任务分配到人,激发了个人荣辱感和参与度,最大化强调了个人对集体的影响和贡献,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小组成员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者个体的活动之间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一方面学习者需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整体的学习任务。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李清俊,李利娜,186)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提出的BIGT循环学习/研究模式考虑到了人的认识规律各个阶段之间的顺序是从现象到规律、由浅入深、从个体思考到群组讨论,有利于知识基础欠佳的同学参与进来。我们尤其针对认识的反复性,即: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强调BIGT的“循环”研究模式,在不断的修正与补充,知识的重复与更新中,成员的记忆力得到加强,知识结构愈发清晰,逻辑分析能力得以扩展。
三、效果评价
三轮学习研究后,小组成员已经完成了旅游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导译基本理论的学习。鉴于大学所在地——湖南郴州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我们选取当地的名胜“苏仙岭”和正在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东江湖”开展调研。活动内容为:搜集各处景点告示牌与介绍词的中英翻译;沿途练习景点介绍的中英互译;模拟导游场景,开展情景对话。活动之后学生写了反思日记,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失误,这相当于新一轮的Brainstorming。并在Information-Searching环节,通过请教老师、查找网络与图书资源,提出了改良的方法。这些思考都在下一轮的Group Discussion中互相交流。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将自己搜索的资源和感受及时发布在各自的世界大学城空间内,并按照自己的设想,设计了空间布局,Task-Fulfillment得以完成。项目做下来,学生有了这门课程“老师”的感受。
我们认为,教学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极“教”与“学”,而是互为促进、有机统一的行为。教学是否有效,最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不仅仅要看教师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如何,更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是如何学的和学得如何,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应成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赵继学,65)我们真正从思想上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旅游英语与翻译课程学生主体性研究是有意义的,BIGT循环学习/研究模式是可行的。
[1]李静.“世界大学城空间”视阈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职大学报,2013(3):117-120.
[2]李清俊,李利娜.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186-188.
[3]唐路一.世界大学城空间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对比与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69-72.
[4]赵继学.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63-65.
责任编辑:姚旺
G642
A
1671-6531(2015)17-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