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法研究
2015-03-19古芳瑜
古芳瑜
中高级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法研究
古芳瑜
古芳瑜/长春教育学院干训部助教,硕士(吉林长春130061)。
在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报刊阅读课是中高级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课程,该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能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本文以中高级报刊阅读课为基础,以目前广泛使用的教材为例,尝试对课文语篇教学法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实现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法
20世纪70年代初,在对外汉语的学科建设中,报刊阅读课被设立为中高级留学生的选修课,后进一步设置为必修课,并且将其设立为与阅读课区分开来的汉语学习科目。它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词汇量并且已掌握了基础汉语知识的留学生,而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意在提高其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一、研究现状
报刊阅读课成立和成熟的时间都较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侧重于两个方向,一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报刊课的课程语言研究,从报刊词汇和报刊句型的角度研究出一定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应用较广泛的教材进行了对比和总结,旨在为选材和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选材原则。目前对于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研究,大多是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讨论。金学丽(1996)曾指出,教学领域不仅是停留在读这一方面,而且要兼顾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方面,陈君宏(1988)提出了报刊课设计的时间性、实用性、系统性及丰富性原则。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综合教学法的应用以及多媒体为教学带来的新空间,都为现代报刊阅读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对象及特点
报刊阅读课是一门很独特的课程,不同于任何一门专项训练课,一方面它具有语言句式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一门综合性教学课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对这门课程起到全面覆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法时,不是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研究,而是把报刊阅读课自身进行切分,分为标题教学、课文语篇教学、延伸性资料教学、词汇句型教学以及课后练习教学几大部分。其中标题教学及词汇句型教学是基础教学,资料教学及练习教学是辅助教学,而课文语篇教学是报刊课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点。
三、报刊阅读课课文语篇教学方法
报刊课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来源于中国报纸上的文章,受众较多且难易适中,报道事实广泛且内容丰富。目前在语篇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学生对新闻内容难以理解,无法对文章进行概括和分析,能力训练上也很难阐发自己的观点。有些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由于对报刊句式不了解,无法将词语合理且合乎语法地连成句子来理解句意,因此在阅读整篇课文时出现了障碍。造成这一教学困难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新闻报道的特殊结构,另一方面是报刊阅读篇幅较之普通阅读材料要长一些,层次更多,内涵更丰富,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政治现状、国情知识等都可能会对学生阅读课文造成障碍。因此针对上述特点,在报刊课的语篇教学上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构分析法
常见的新闻文体的篇章结构有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双塔式、叙述式等。不同的素材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新闻效果。常用的报刊结构有以下几种:金字塔式,是通讯常用的写法,按时间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报道;倒金字塔式,是报道最常用的结构,是把最吸引读者的章节放在文章最前面,后面的报道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双塔式,把前面两者结合,文章的开头结尾都是引人入胜的;叙述式,以记叙事件为主,中间利用倒叙、插叙、夹叙等方式。了解新闻报道结构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出文章的核心部分,更好地分析内容。
报刊阅读课涵盖了很多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比如财经类、民生类、科学类、文化类、社会类等。报刊文章的结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倒金字塔结构,标题及文章的首段往往是整个报道的重中之重,它用最简略的字句涵盖了最关键的内容,往往浏览首段即可知道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因此在无法通篇理解课文的情况下,通过理解首段内容可快速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双塔式的结构也是同理,以首段作为概况,以尾段进行总结,学生可以通过首尾内容对文章主题有一定了解,再结合全篇文章进行理解。
另外,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一般通讯文章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方式来进行报道,然而报刊因篇幅有限,所以在报道时往往从事件中更被关注的结局或者高潮处写起,然后再按事件正常发展顺序依次描写。教师可以利用板书,将文章结构列出来,使学生对整体结构一目了然,既能使学生依照事理性理解文章内容,又有利于学习者通过文章结构运用概括学习的能力。另外这种技巧有助于学习者在HSK考试中提高成绩。
(二)提问讨论法
这一方法主要依靠的是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师既可以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进行提问,也可以通过某些关键句引导学生思考内容。教师要准备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在学生能回答的能力范围内,又要通过问题让学生对内容有所串联和了解。课堂上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预先猜测内容。例如《报刊语言基础教程》中的第九课《方便面大赢家:康师傅》,对于这一课我们就可以从提问入手,启发学生来思考什么是“大赢家”,而“康师傅”这个人称词作为标题和文章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中心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时可以为其扩展解释目前市场上很多有特点的食品名称,如“娃哈哈”矿泉水、“老奶奶”花生米、“李先生”牛肉面等等,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引发学生联想。提问法要求教师的问题要设置合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随着问题的思考做到先读懂,再了解,后深入。
在提问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教学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因课文枯燥而引起消极学习心理;二是巩固新词语,锻炼口语能力。但在教学中不仅是让学生自主讨论便可以,还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掌握课堂讨论的节奏,讨论时间、内容、方式,出现学生无法理解而使讨论不能顺利进行时要如何应对和处理;二是避免节外生枝,要求学生紧紧围绕提问内容进行讨论,偶尔出现其他错误如语法语句不通、沟通障碍时,要谨记讨论目的是让学生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是对句法的细致分析,避免讨论过程出现偏颇。
(三)技巧训练法
报刊阅读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课文时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报道,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率。
略读,训练学生迅速地发现文章中的主旨句和每段的重点句,抓住能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这种阅读方法比较适用于说明文这一体裁的报道,文章语言简洁明确,易于分析。
查读,不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阅读,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从文章中找到一些重要细节,如人名、事件的时间、发生的重点地名等,然后再仔细阅读,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的人物报道或重点事件的报道。
速读,是一种需要更多训练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避免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一眼看到几组词语,减少目光停留的次数,读过去的内容最好不要再重看,反复重看会影响阅读的速度,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但是这种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
另外,还可以养成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这也是进行速读训练的方法。学习者找出一段文章,不要过长,规定一段时间,或者规定内容,迅速看完,看过后回想一下文章内容。这种定时或者定量阅读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消除疲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目前许多高校把报刊阅读课、新闻听力课、报刊语言基础等合成为新闻汉语课,还有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而小范围设置的经济新闻阅读课,目的是使学生能读懂报纸,听懂广播,看懂电视,多角度训练学生对新闻语言的敏感度和语感。此外有一些网络教材,主要指选取新闻网站的报刊文章作为教学材料,与课文相配套的声音和图像教材,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形式,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培养了学习者的能力。
(四)泛读精讲法
这里所说的泛读和精讲,主要针对的是报刊阅读课的两个部分。精讲指的是课文部分,要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主题含义,辨析语法知识;而泛读主要针对的是除课文以外,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里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重点事件的历史发展,以及报道的后续发展等。这就是报刊阅读课与基本阅读课的不同,除了精讲课文之外,这些资料的学习采取泛读的方式即可,由教师介绍资料让学生理解大意。例如课文《得到的不仅是一枚金牌》,讲述的是运动员在奥运会中获得金牌,从而引发出对理想和努力的思考,对此教师可选择一些关于奥运会历史的介绍、中国申奥的盛况、以及知名奥运冠军简介等等。另外,课文内容还可介绍相关的常识性知识和民族文化,单独设置为一节课程来精讲。例如《众专家研讨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一文,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各民族及其特点;又如《中国网民6800万稳坐世界第二》一文,教师可把中国的主要新闻网站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丰富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同时要注意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精讲的课文部分以讲解知识为主,而泛读的资料部分则可以充分展示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资料教学是一个辅助过程,两部分相比较而言,学习课文时势必要感到报刊语言的枯燥,而资料教学则相反,因其涉及内容广泛,又无需通透理解每句话的句义,只要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大意即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资料的优势,将知识渗入到生动的材料中,寓教于乐,有效结合。
(五)文化教学法
报刊课在教学宗旨上始终坚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原则,但语言与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学习语言最终还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中国。将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如课文《从“拱手”作揖到短信传情反映时代变迁春节拜年形式悄然“变脸”》,文章反映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风俗也产生了变化,从旧时的“拱手”转变为当代的短信。学生对于春节都不陌生,对于发短信拜年的方式也很习惯,但对从前拱手作揖的拜年方式却了解甚少,在此就需要为学生讲解古代春节的风俗习惯,为其补充文章外的内容。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而新闻报道有许多是围绕节日开展的,例如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另外对于一些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各类报纸也会在固定时间进行大篇幅报道,如“两会”、戛纳电影节、奥运会等。教师在选材时要注重时间性的原则,不仅能使学生对某一类的内容深入学习,也能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有许多新闻报道是以专题的形式对某一话题进行深刻的剖析,这类话题往往是关乎民生百姓,会对社会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比如,三月有关于妇女权益以及消费者权益的报道,五月和六月有关于世界卫生和世界难民日的报道,十月有中国国庆等等,这类话题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还有一类是我国目前较为关注的话题,如养老问题、法律制度建设、青少年犯罪等等。在选材时注重主题性原则,可以以一个主题选取一类文章,在一段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从多个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
(六)语感培养法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对于母语学习者是在长期的语境中形成的,包含了对文字表面的感知和对语汇内容的理解。而这种把握语言的能力对于二语习得的留学生来说,则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如文化的了解、知识的沉淀以及阅读能力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掌握报刊语言特点,并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加大练习力度,培养学生对报刊语言的语感。比如在教学中不能单独将生词拿出来进行讲解,而是应把词语放在一个利于理解的语境之中,创造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语句,这符合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一般规律。而对于报刊课中的词语,还应给出更多相关联的背景知识,例如“改革开放”,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理解改革和开放两个词,而是应简短地介绍当时的历史情况,并且利用适当的句子特殊理解词语的解释;“忍俊不禁”,更是可以直观地通过表情表现词语的意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词句,使其在看到文字时能调动感官意识一同理解,而不是机械地记住词汇的表面意思。
中文报刊阅读课是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开设的重要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更是其了解中国社会的有效途径。目前针对报刊课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全面,本文关于课文语篇的教学研究是报刊课教学法研究的其中一个部分,想要真正上好报刊阅读课,还需要在讲透课文的情况下,更加全面地运用有主有次、有立有辅、有情有理的综合教学法来进行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方延明.新闻文化的教学观[J].新论摘编,2008(2):51.
[2]陈君宏.读报课的设置与教学问题[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3]陈枫.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苏迈凯.对外汉语教学有关报刊阅读方面的几个问题[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6]王晓侠.报刊阅读选材应具备的几个特征[J].外交学院学报,2001(3):93-96.
责任编辑:姚旺
G642
A
1671-6531(2015)17-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