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态传承“声声”不息——浅谈原生态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7期
关键词:声声原生态民歌

张 扬

活态传承“声声”不息——浅谈原生态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张扬

张扬/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山东淄博255130)。

民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原生态文化的完美继承,是两者共同构成的交响乐,不可偏颇。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带来全球文化的新革命,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危害。原生态民歌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专家和民歌艺术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现实中往往只重视对民歌的保存和中华文化的继承,而忽略了其存在的本土生命力。

原生态民歌;保护;传承

2014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以“国际音乐节引入原生态少数民族歌王放歌三里屯”为题报道了第一次引入云南8个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项目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漫步茶马古道——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会”在三里屯太古里橙色大厅拉开帷幕。音乐会上,少数民族的歌手演唱了20余首来自当地的民歌,质朴的情感和动人的歌声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喜爱;展现了原生态音乐的魅力。中国民歌遍布祖国大地,山西省盛产民歌,是民歌的家乡,晋西北和太行山区也都是盛产民歌的地方。早在1950年,就有9名专家学者从北京远赴晋西北来做民歌编录和收集整理工作。进入新时期之后,《黄河儿女情》与《黄河一方土》在全国上演,产生了轰动效应。2006年,河曲民歌、左权开花调双双被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之而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民歌的文化价值,并采取一些合理保护措施。原生态的文化理念和方式作为对于民歌保护的基本理念,是发展和传承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障。

一、民歌的活生态

对于民歌的关注点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的继承和音乐艺术的发展上。民歌作为音乐艺术的特殊形式,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要素和活力四射的生态文明。艺术是民歌的重点,其产生发展的背景是灌溉其特色成长的关键。民歌艺术由文化、社会、自然三个生态圈构成。

(一)民歌的活魅力

1.当地文化的标志。民歌对于当地文化来说不只是一种音乐艺术,更多的是和本土生活息息相关。民族组成与特色、当地人口数量与结构、地域特点与地质结构等等都是形成当地文化的要素。原生态民歌将这些要素用鲜活的生命力彰显出来。所以,在现实中也不难发现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会带给你强烈的画面感,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美学价值。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美学财富。民歌因其通俗性更容易让社会接受和理解。它的美感主要来源于音乐中情感的表达,是人们展现生活的舞台。比如山东民歌《绣荷包》中,女性对于爱的表达未因其社会地位的低微而畏首畏尾,通过比喻表现自己的感情。

(二)民歌的活情怀

民歌文化生长在特定的地域及文化的土壤上,伴随着成长的生成精神和艺术魅力而发展。在这个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态系统中,拥有一个极为特别的生态位,是个具有生命力的抽象而动态的概念。民歌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大多数人所简单理解的归属于文人雅士的吟风弄月,或者是作品中描述的儿女情长、海誓山盟,它已成为广大民众传递情感和生活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民歌创作作为一种在人文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活动,对人们信念和活动方式的生成起到了一定的生态作用。不同地域文化形态的培育受到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而民歌独具特色表演形式的传承,又由特定的地域文化语境所诱发。

在艰难的生存条件和简单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经常通过民歌创作来弥补对现实的不满、对生命缺陷的遗憾。同时,又想借助民歌中蕴含的文学幻想来摆脱现实生活中制约生命自由发展的因素,激发对未来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这正是民歌的独特审美魅力所在。这种魅力的永恒与持久,还体现在人性的塑造和对生命的积极体验上,民歌的这种重要的生态平衡和优化意义则充分地体现在对生命的补偿上。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不变的,民歌的文化生态环境亦是如此。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社会正发生剧烈转型,如何保证民歌在新的土壤里健康成长,使其既能保证生命力又不致损害独特魅力,这些都是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民歌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原生态民歌参与群体逐渐减少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流动愈加频繁,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原生态民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能很好传承原生态民歌精髓的老一辈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失去了直接表演的机会。社会的快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传承者放弃了原生态民歌而去追求更现实的物质财富,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化。年轻人本应作为原生态民歌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群体,却因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形成的价值观和娱乐观与原生态民歌的需求不相符。众多的年轻人更喜欢流行化、时尚化、快节奏的文化元素。原生态民歌若想得到更有效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应该有大量的参与者去支持和推广,若参与的群体数量一直衰退,将会导致其难以持续传承下去。

(二)原生态民歌传承的环境受到威胁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带有很强的背景性。原生态民歌的继承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这个环境失去其原生态的原汁原味,传承的就只是一种音乐形式,其背后的情感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久而久之,民歌继承的环境会受到更大的威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中国东部临近海域的地带,其生活和各方面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海洋。如果这一环境发生巨大变革,变成了主要以工业生产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则民歌的原汁原味传递就会失去意义。

(三)原生态民歌的独特风格面临退化威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不仅仅是传承方式与众不同,表现艺术别具特色,大部分民歌都有方音编入歌曲中,这是表现特色之一。如今的原生态民歌大多利用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形式比较正统,形式也很统一,但不能进行多样化的展现。尽管逐渐出现了一些质量不错的民歌比赛,可大多数歌手只是依靠一两首已成名的歌曲取胜,特色性远远不够。还有部分专业学校出来的学生用太过专业的方式进行表演,其专业性不容怀疑,但对于民歌的继承并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民歌继承人

有学者曾提到过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受到西洋美声的冲击问题,他指出,自从西洋美声在20世纪传入我国后,为中国的声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高校开始开设音乐学院,甚至越来越重视音乐专业,教育的形式也逐渐向西方文化靠近,原本具有独特韵味的民歌逐渐开始变了样。近些年来,很多原本喜闻乐见的、具有浓厚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少。因此,应尽快采取措施,让民歌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们的音乐世界里,要让教育在民族音乐的复兴和发展道路上披荆斩棘。

(二)原生态保存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优秀民歌和原生态民歌的保存讨论的越来越多,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建立民歌自己专属的特色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提议,对于民歌的保存具有重大的作用,使得民歌的文化和背景资料都得以补充。但乔建中先生提出民歌只有还原到其当地生活和风土人情中去才具有真正的韵味。如今民歌比赛热闹非凡,虽然有很多弊端,但其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如将生活、社会、民俗与民歌割裂开来,只会让其消失更快,各民族和各地方社会生活方式是原生态民歌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与温床。

人们通过对于民间意见的有效收集和广泛讨论,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例如,采风行动已经付诸实施,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活态传承使得民歌“声声不息”,是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宗旨。首先需要对其特色性有着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其次要构建适宜的传承环境,不要丢失其原始滋味;最后,要采用最合适的载体对其进行深入传承。同时,保护原生态民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的舞台化实践与“非遗”保护[J].民音乐,2011(8):46-47.

[2]李艺娟.对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和保护的一些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138-140.

[3]王磊,赵英华.原生态民歌崛起的必然性及意义[J].中国音乐,2011(4).

[4]刘梦溪.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乐舞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苏航

J642.1

A

1671-6531(2015)17-0025-02

猜你喜欢

声声原生态民歌
大鼓声声
大鼓声声
作文呼唤“原生态”
杜鹃声声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原生态静宁苹果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知了声声叫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