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5-03-19张宏喜,魏婷,赵秀峰
摘要:双语教学师资对于新疆教育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根本职责。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的培养水平,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改革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通过推动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获得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5)03-0074-04
收稿日期:2015-04-23
基金项目:昌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2jyw t002)
第一作者简介:张宏喜(1977-),男,新疆巩留人,昌吉学院化学与应用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根基是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因此,地方高校能否为自治区各项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和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 [1]。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汉兼通”人才培养工作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力改进“双语”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2-3]。因此,各专业的“双语”师资培养工作成为地方高校的工作重点。
从2009年起,新疆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在培养形式上,将原来单一的专科层次扩大到本科、专科、中师3个层次;将原来由区内6所师范院校培养,增加到区内外7所院校培养,形成区内外高校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的自治区双语教师培养工作新局面。在定向培养范围上,将原来定向南疆四地州,扩大到南北疆七地州和巴州、哈密等其他一些地州的贫困县市 [4-6]。
作为首批承担“特培计划”的6所高校之一,昌吉学院自2007年起开始承担定向南疆教育特培生的培养工作,同年化学与应用化学系承担“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的培养工作。2007年起,每年招收专科层次特培生40人左右,2011年起,开始承担本科层次“化学”专业特培生的培养工作,每年招生约40人。昌吉学院“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的生源地主要是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95%。特培生在大学里接受的培训和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南疆中学化学教育的效果,因此,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双语教学能力的化学教师,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一、“化学教育”特培生培养现状分析
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人口相对分散,目前我区能够应用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南疆地区,双语教学师资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开展双语教学深入发展的瓶颈。作为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化学教育的双语师资更为紧缺。根据昌吉学院化学系在南疆实习支教的师生反馈,在南疆四地州能够运用双语完成初、高中化学授课的师资力量十分匮乏。以皮山县一中为例,全校只有3名兼职化学教师,引进的专职化学教师全部流失。全校设有化学实验室1个,但只开设部分的高中化学实验,初中化学实验未开设。
根据前期的培养经验,“化学教育”专业双语教师特培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特培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南疆四地州,汉语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较差,日常的交流尚存在一定困难,对化学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的障碍更大。
2.由于入学时签订了就业协议,没有就业的压力,部分特培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对专业课程、教学技能的学习欲望较低,客观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不少特培生的初始入学动机仅为减轻家庭负担,或者是上个大学,对特培生的培养模式、就业单位等信息了解不全面,学习过程中思想起伏较大,毕业后不愿执行协议,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
二、“化学教育”特培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
结合“化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及特培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总结近年来特培生的培养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对“化学教育”专业“双语”教师培养方案进行完善与补充的建议。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为实现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为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化学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适应自治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双语教师”的目标,提供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特培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研究“强化考核”与“过程淘汰”相结合的教学机制,不断提高“特培生”培养质量。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目前“特培生”的生源主要为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域和学习经历等客观原因,大多数“特培生”的汉语水平较低,在专业学习方面存在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根据化学专业“特培生”的学科特点,拟通过对前期培养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课程外,特别增加“课程模拟教学”和“化学专业维语”课程,选派具有较强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上课,注重学生对化学专业词汇内涵的理解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两门课程的内涵建设。
在保证公共课和专业课时的前提下,根据特培生的特点,于第四学期增加两门选修课对专业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即:《化学专业维语》课程,一周2节课,共34学时;《课程模拟教学》课程,一周3学时,共51学时。《专业维语》课程以化学专用名词的汉维互译(包括读和写)为重点,侧重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中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提高中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课程模拟教学训练》课程侧重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教师口语表达、教学设计、课堂模拟教学、评课、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根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际的发展情况,及时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2.“双语”教学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强化“特培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大班上课、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将特培班学生分成5-6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强化培训学生的汉字规范书写技能、教学口语表达技能、评课说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中学化学教材分析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通过模拟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指导,让学生得到更多更具体的训练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通过模拟教学和教学见习,采用学生书写教案,教师一对一批改,学生模拟教学,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文字书写训练:包括化学分子式、化学元素符号的中英文表达;
(2)班主任技能:每位学生至少主持两次主题班会,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
(3)备课技能:书写教案五份(包含一个实验教案),书写一份说课资料,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在模拟教学前进行教案修改;
(4)评课技能:模拟授课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现场总评打分;
(5)双语教师口语表达训练:民族学生采用汉语模拟教学,演讲;汉族学生采用维语模拟教学和演讲,教师现场点评;
(6)见习报告:安排一周的见习,期间进行听课、班主任助理等工作,对见习期的学习及时总结,形成见习报告,并要求附上每节课的听课记录;
(7)教学计划编制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计划的规划与编制能力训练;
(8)教师总结交流活动:学生以一月一次的频率,定期交流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技能。
3.“双语”教学技能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改变以往注重书面答题、重理论轻技能的考核方式,采用在练中学,在做中考的考核方式。将双语教学技能分为若干具体项目,分项训练、分项考核,将技能训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具体包括:
对教学技能的考核,不能依据传统的纸面考试。而根据其特点,对要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1)写字作业成绩:通过对学生书写作业的认真批改,掌握学生对书写尤其是专业知识的书写能力。
(2)教案成绩:通过对学生完成的教案进行审核和批改,了解学生掌握备课技能的熟练程度。
(3)模拟教学成绩:通过对学生一节课的讲授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综合掌握教学技能的水平。
(4)见习成绩: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进行全程的成绩评定和记录,掌握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
三、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经过持续的努力,昌吉学院化学与应用化学系特培生的培养工作中无论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完善,还是教师队伍的配置与锻炼,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良好的成效。自2007年起承担“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的培养工作以来,已经累计培养出216名毕业生,目前在校195名。因该专业所有学生均要进行一个学期的支教实习,通过对实习单位的回访和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实习单位对我系“化学教育”专业特培生的满意率超过95%。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得到的反馈信息是该专业毕业生的双语教学能力较强,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优良。
四、几点思索
新疆地处边疆且地域辽阔,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双语师资短缺的局面或将长期存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化学教育”专业“双语”师资(本、专科)培养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特培生的素质,为南疆地区中学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化学教育“双语”师资,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尝试的工作。
因此,提高“化学教育”专业双语教师特培生的培养质量,不仅要从教学改革与实践做起,更要注重在平时的培养中从正面引导,强化特培生诚信、守约的理念,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学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长期认真从教的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