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2015-03-19李天兵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关怀对象人文

李天兵(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李天兵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人文关怀应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也必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文章从个性关怀、尊严关怀、需求关怀和价值关怀四个方面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人文关怀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充分肯定人性和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和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层面的活动等。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不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个体的尊严,而且还要关心他们不同的个性需求。具体说,就是要肯定“人”在社会进步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肯定其价值,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应实现对人的个性关怀、尊严关怀、需求关怀和价值关怀。

1 个性关怀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人的普遍性,更是因为人的独特性,“就个人特性而言,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可重复的、不可复制的,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因此人人具有个性和特殊性。”[2]任何人都有他独特的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的获得是以他所独有的创造个性为条件的。如果无视个人个性差异事实,只强调人的共性,“安定和谐”的美好理想就不能实现,社会本身的安定也难以维系。

首先,关注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发展人。人具有特殊多样性,人文关怀首先要关注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统一,表现为个人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注重共同的社会规范教育,人文关怀方面做得不够深入细致,给人假大空的错觉。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不在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科学的,但以枯燥的、死板的、千人一面的方式进行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其次,关心对象的能动性。“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3]人文关怀应注重人的个体性和能动性,针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关心他们的个体特征,在了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材施教。

2 尊严关怀

马克思指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4]人的尊严所依赖的是人自身的主体性,所以,尊严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为人提供尊严,但可通过教育保障人的尊严。

首先,人的尊严内涵是生命的高贵,即生命的尊严。没有了生命,尊严便无所附着,构成人的尊严必须以人这个主体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是人,皆有尊严,无一例外,要尊重人的尊严,必须尊重生命的可贵。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普度众生的胸怀,平等爱护教育对象,教育他们尊重生命,不但尊重自己的生命,还要爱护别人的尊严。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这是尊重人的尊严的前提。

其次,人的尊严来自于一种对人际间基本的相互尊重的普遍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拥有个体性或自我。正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指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对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等欲望。第二,对于名誉或威信(来自他人对自己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公认、注意、重要性、高贵或赞赏等的欲望。”[5]渴望重视和承认是人的本性,说明人的尊严源于人所固有本性,人文关怀要将人的尊严还给人本身就必须给予对象实力、自由和声望。思想政治教育要欣赏教育对象,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就和快乐。在对象取得成绩时要及时鼓励,在他们遭遇困惑时要适时疏导,使他们获取信任和肯定,这样他们就有了尊严感。

最后,人文关怀的终极指向是关心人的发展,因此要把教育对象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核心强调的就是对象的尊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关心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重发展对象的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理想,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3 需要关怀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的需要是内驱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自己感觉愉快,产生满足感,从而形成一种内在驱动力;而假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形成的则是外在驱动力。然而不管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对于教育对象的行为都有始发和促进作用。因此,为了使教育对象热情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他们的接受行为持续下去,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两种驱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怀个体的精神和情感需求,还要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历程进行终极关怀。

关心对象的情感需要。渴望爱与关怀,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是人类普通存在和特有的需要和动机。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情感交流中让人产生一种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教育对象养成健康的情绪和人格,重视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和基础作用。简单来说,情感就是一种关于个体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内心体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发挥着信号警示、激励调节等方面的作用,还是构成社会行为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这样的动力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结果至关紧要。

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和理想信念,始终把每个教育对象看作具有独特心理情感的个体,要求在尊重教育对象独特情感心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情感心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格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避免传统教育中唯理性的倾向,转变过去强调理智约束、而忽视内在情绪调节的观念,把培养情感和提高价值认识有机统一到一起,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关心对象的精神成长。雅斯贝尔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7]他将精神成长看得比科学获知重要,和我们现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习得刚好相反却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宗旨。“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从感性生活转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须学习和获知,但就爱智慧和寻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却是次要的。”[8]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心教育对象的精神成长,引导对象从物欲满足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里的“高处”既可以指物质享受上的,也应包括精神修养方面。毛泽东曾阐明:“谋求人自身向上的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的高级表现形式。”[9]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注对象精神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人的素养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而精神成长在人文素质中起中心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对象学会体验精神的幸福,让其体会精神的魅力,达到用高尚的情操引领个人行为的目的。

关心对象的心理状态。需要是主体活动的内部条件,是一种向外部索取的状态和驱力,它引导和调节主体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活动。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要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观察留意他们的言行特征。由于家庭情况、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是不同的,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即便是同一个群体的人,也有不同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关心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细致全面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 价值关怀

价值关怀是人文关怀的目的维度,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人对社会和自身的积极效应,能促进社会和自身健康发展,使每一个人自身和社会更美好。关心关怀人的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价值不同于一般事物的价值,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意识到生命对社会和他人的积极意义,进而促进他们走上生命的自我建构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关心主体的价值就是要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激发和树立教育对象强烈的主体意识,增强其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认识的情感体验,确立对自我意向与认知、情感相联系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调节与支配,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施成为教育对象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强调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尊严、需求、价值各方面的关怀,只有关心人、尊重人,教育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走进对象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2]张澍军,刘世华.论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3]黎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2-63.

[4]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5][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1-52.

[6]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5.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35.

[8]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30.

[9]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84.

责任编辑周丁力

G641

A

1674-5787(2015)01-0033-03

10.13887/j.cnki.jccee.2015(1).10

2014-12-02

李天兵(1986—),男,四川巴中人,法学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关怀对象人文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人文社科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