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式理论视角下新农村建设融资政策选择

2015-03-19林金狮仰恩大学会计学院福建泉州36201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融资农村

林金狮(仰恩大学会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范式理论视角下新农村建设融资政策选择

林金狮
(仰恩大学会计学院,福建泉州 362014)

当前中国农村融资处在一种特殊的困境之中,为了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强有力的后劲支撑,必须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进行农村融资创新。当前农村融资困境存在的问题是竞争机制的缺乏、竞争环境还没有形成,角色参与者太少;因此,根据哈耶克范式理论,需要在政府进行有效干预下,建立充分自由竞争机制、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融资对策。

新农村建设;农村融资;哈耶克范式理论;竞争

1 哈耶克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理论简释

基本原理:“哈耶克强调竞争是一种发现过程,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本要素配置的特殊作用——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即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过程。根据哈耶克的局部知识分析范式,存在着许多局部知识,它们是散布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分散知识,只有通过知识的分工(Division of Knowledge,类似于劳动分工)才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而竞争有助于发现这些知识,促进知识分工,从而增进合作。”[1]

政府扮演的角色: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农村合会可能在经济危机时期出现倒会浪潮,这就需要某种最低程度的运作秩序框架,而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秩序框架是政府的任务。因此,在局部知识分析范式框架内,政府仍然有其位置:它提供授能环境(Enabling Environment),建立与维持市场秩序框架,它起着辅助性的、促进性的作用。

农村融资提供者扮演的角色:那些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主体而成长起来的合作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地方中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机构等等。它们能够充分利用地方局部知识、促进知识分工,包括借款人之间的知识分工等等,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贷款回收率的目的。借款者扮演的角色:借款人条件的改善是实现融资的根本保证和途径,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村融资的困境,当资金提供者对借款人的各方面条件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时,农村经济主体就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融资。“农村经济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与之对应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分工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主体多层次性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典型资本主义运作特征的商业金融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经济所存在的高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系统风险,导致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十分复杂,社会因素、体制因素、经济因素相互交错,主体行为各异且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活动的实践表明,在广大农村地区,应该形成多样的复杂金融组织形式,它们在产权安排和经营目的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并且发挥着不同的金融服务功能。”[1]

2 当前我国农村融资和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注意力就集中在政府补贴上,按照传统的思维,认为粮食重要、农业重要、越重要越有优惠,所以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贷款利率往往定的比较低。”[1]可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是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它们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农村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农村总体贷款总额占整个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总额的比例非常得低;可以从农村金融机构贷到款项的农户也是微乎其微;农户贷款得到资金在经营所需资金中占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是自有资金,或者是通过其他形式来源的资金。

2.2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效率不高

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品种太少,金融服务工具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所需具备的条件太苛刻,而且手续过于繁琐,对于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2.3民间借贷的“异军突起”,冲击正常融资,存在隐患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很多省份的许多县、乡镇和行政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间借贷”,其中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民间借贷活动,民间借款的总额占农户贷款总额的比例也在不断地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 000~14 000亿元,仅浙东南地区就有3 000多亿元。尽管民间借贷的贷款利率很高,超过了金融机构的一般贷款利率,但民间借贷还是凸显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并且随着农户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呈现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十分不规范,加大了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2.4农村资金“抽水机”效应,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有统计指出,每年1.2万亿元的邮政储蓄存款的三分之一是从县以下的农村来的;农村每年的资金流出至少应该在3 000亿元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农民的全部纯收入也仅为2.2万亿元。农村资金缺血可见一斑[4]。由于农村经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整体外包,更多的发展高收益的商业信贷业务,甚至有些“只存不贷”,能够回流到农民手上的资金少得可怜。这就是所谓的商业银行“惜贷”现象。

2.5农村金融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得到根本保障

这是低利率、强调信贷补贴的农村金融政策所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后果:首先,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是农村金融机构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它们的贷款回收率很低,无法按期收回,这造成了金融机构呆账、坏账的比例很高,不但本身盈利得不到保障,还陷入了不可自拔的资金周转的困境之中,根本无法实现商业金融机构所谓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三性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贴息贷款不能有效地到达贫困者的手中,并且回收率较低,扶贫贴息贷款还贷率仅为30%左右”[1]。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发展农村融资政策的选择

根据哈耶克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理论,要改变这种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的不足现象,需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创造竞争的环境,政府提供制度支持,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与鼓励,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融资体系,主要从五个大方向去考虑农村融资困境的解决:财政融资、金融机构融资、自有资金的互助合作融资、相关辅助“硬件和软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非营利组织对农村融资的支持。分别从政府扮演的角色、融资提供者扮演的角色、借款者的角色三个角度去探讨融资政策的选择。

3.1政府扮演的角色

如何去界定政府这一只有形的手在新农村融资体系建设中的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根据哈耶克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理论可以知道: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在农村金融市场完全竞争下没办法解决的时候,由政府来解决;鉴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性,政府需要在一些领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实现农村融资有效的全面的解决。它主要是有三方面的职能:财政融资、融资环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防范融资风险的机制。

3.1.1财政融资——政府通过有效地干预,促进融资的实现

引导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这主要是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益水平,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引导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发挥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综合利用税收、财政支农等财政政策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带给需要融资发展的村民,实现从外部引进资金、扩大资金源,以更好地满足资金的需求。

3.1.2融资环境的建设

对农村经济主体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完善技术、知识的支持:实行科技惠农,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机会、平台的构建:信息渠道、电子政务、网络服务等。逐渐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高村民们的诚信意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贷款的意愿和积极性。

3.1.3建立和完善防范融资风险的机制

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相关法规,把农业保险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植下,建立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建立农业巨灾专项风险基金;构建农业再保险体系;开展分保机制:通过借款者的组织化,这有助于化解融资风险,提高取得融资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应实行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如:专业性的股份农业保险公司、互助制保险公司、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民开发“一揽子”的保险保障产品。

3.2融资提供者扮演的角色

根据哈耶克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理论,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金融的建设中去,积极地提供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主要有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竞争者。

3.2.1正规金融机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改革,金融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存在着许多问题:金融机构不愿意介入收益水平较低、风险较大的农村经济而产生的“惜贷”现象;长期以来银行的再贷款受到“行政”这一只手的强制干预;人才短缺或者人员素质较低等。

为了充分利用它具有的巨大的资源和实力优势,需对金融机构进行改革: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提供各自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在一些方面引入竞争机制的因素,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效率。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缺了哪一个都是不行的。

(1)市场化与政策性融资相结合,要把握住一个尺度和平衡,灵活运用,在一些领域和借款者中有区别的对待。市场化融资,这主要是针对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和借款者,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政策性融资,这主要是针对粮棉油等基础产业、扶贫基金项目和农村公共产品等领域。

(2)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正确的处理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金融机构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为农村融资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加快网络银行的发展,建立起相对较为完善的农户诚信信息系统,加大对诚实守信农户的信贷支持与优惠,扩大小额农贷的范围,简化信贷的手续,对小额信贷实行优惠利率,做大做强小额信用贷款。

(4)此外,为村民提供代理业务,帮助农民增加资金收益,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产业信息、代客理财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企业出谋划策,帮助规避投资与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多赢”目标,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地位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3.2.2非正规金融机构

根据哈耶克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理论,它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提供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它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积极性对借款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地认知,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村融资成本高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政府需要提供这样一个成长的机制和环境,逐步放开金融管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国家监管当局进行有效地引导,大力推动小额贷款机构的健康成长。借力于民间社会资金,能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3.2.2.1自有资金的互助合作融资——“内(自)生机制”

最大化组织和利用闲散资金,扩大互助的规模和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第一,通过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以一定的形式将成千上万居民的储蓄汇集起来,向最有利的项目去投资;通过增加居民的直接投资减少通过银行集资的间接投资的比例,直接投资的渠道很多,如买股票、债券、自己办企业等等。

第二,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贷款的程序和动态监督机制。把经营管理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制定并逐步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财务管理规程、会计核算办法、审计稽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强化提取备付金和呆账准备金的实施力度,以促进风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债权人随时监督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发生经营危机时及时提醒债务人,防范于未然。

第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资金互助组织要实现高效地运作,需要有相关专业人才、管理人才队伍为支撑。

3.2.2.2小额信贷提供者——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商业性小额贷款

第一,赋予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地位。过去民间金融一直作为地下经济的一种以灰色状态生存,缺乏法律保障。针对于此,要正确认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要有条件的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二,对民间金融组织加以规范和引导,加强管理。在成立前严把市场准入关,成立时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成立后加强监督与管理。

第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扩大机制。改变目前的“只贷不存”的政策,积极地创造条件及时地调整;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国际组织对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批发贷款;由国家担保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从而实现提供贷款的可持续性。

第四,多种尝试降低信贷风险。由小额信贷机构本身建立充足的风险储备金,积极地配合农业保险,建立民间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3.2.2.3非营利组织对农村融资的支持——公益性的小额贷款

尽管NGO、私人捐助等小额贷款会直接冲击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尤其是以市场利率为经营手段的参与者,但从长远和根本上来看,它还是会降低农村的融资成本的。随着时代的发展,NGO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它可以与政府共同解决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非营利组织民间借贷,如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立项的山西左权县农户自立服务社、格莱珉银行和茅于轼的“龙水头基金”,这种贷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主体的流动资金压力,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2.3农村中新型“商业融资”之道

借鉴商业金融市场中企业融资的一般方法,我们也可以成立诸如农业产业化的上市公司,然后直接向广大社会成员融资,扩大融资的空间,这是一条很好的融资之道。它的资金提供者是广大的社会成员,融资的资金来源是十分的广泛的,资金量也是十分的充足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可确保的未来现金流量基础之上的,它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对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达程度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产业化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得公司的盈利的可持续得到保障,这也间接地成就了农村融资的可持续性。

3.3借款者的角色

借款人条件的改善是实现融资的根本保证和途径,它从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村融资的困境,当资金提供者对借款人的各方面条件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时,农村经济主体就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融资。若借款人的条件得到了改善,加上资金的提供方本身也发挥了充分竞争的角色扮演,那么农村融资困境就可以实现综合地解决。

3.3.1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经营水平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积极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这是实现农村融资可持续的最根本的保障。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农村是不缺发展机会的,它缺乏的是一个有效的引导机制、相关平台的提供与建立、高素质的经营人才、技术知识的支撑等。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与转变,通过提高农村整个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条件,对于开发农村的巨大潜力是十分重要的。只要经济效益有保障了,就可以从根本上地解决农村融资的特殊困境。

3.3.2借款人的组织化

根据哈耶克局部分析范式理论可以知道如果贷款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首先明确地认识到借款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那么他就能够首先为对方提供贷款,满足他的资金需求,因此小组贷款能够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这主要是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借款人的组织化可以提高资金收回的保险程度,减轻贷款者的心理忧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特殊的隐形的保险”。如:可以利用借款人连带保证小组、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等都可以提高得到贷款的可能性。

3.3.3农村经济主体金融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与增强

当前农民的金融意识不足,包括整个融资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和落后,这对于建立“农村小金融”是很不利的,因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同时,诚信是个人融资可持续的资本和条件。因此,要增强农村经济主体金融意识、要让诚信意识常住心中,这对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可以起到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4 结论

在哈耶克局部知识分析范式的视角下,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的社会力量,它们需要通过竞争去发现借款人的一些具体特殊的情况,这些信息并不是对称的,它们在发现局部知识上是最积极的竞争者和能够有效满足多元融资需求的提供者,就是这样的一种自由竞争机制活跃了整个农村金融市场;鉴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性,政府需要在一些方面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它提供整个环境支持,主要是辅助性、引导性、规范性、催化剂作用;借款人本身的条件的改善和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实现可持续融资的根本之道,更多的竞争者才可以据此发挥应有的作用、凸显他们具有的特殊优势;NGO组织它是一股新兴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在未来的农村金融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提倡在农村融资需求者、政府、资金提供者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共赢”的平衡点,在实现和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融资困境的突破需要综合性的解决,由双向配合和多方共同解决,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需要综合性地提高的。

[1]贾晓俊,郭志芳.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9-211,223.

[2]安秀梅,李茜.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A].全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06.

[3]蒋振云,杨建生,刘是龙.小额信贷支农惠农—来自海南的调查[N].人民日报,2011-09-30.

[4]张玉明,王浩,王超.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2006.

[5]彭建刚,崔杰.大力发展银保合作破解农村融资难题[J].湖南大学金融学院,2008,18.

[6]张国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2006.

责任编辑李燕

D630

A

1674-5787(2015)01-0025-05

10.13887/j.cnki.jccee.2015(1).08

2015-01-02

林金狮(1988—),男,福建大田人,仰恩大学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融资农村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融资
融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