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制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2015-03-19赵亚丽吴英张祥云
赵亚丽,吴英,张祥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高职制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赵亚丽,吴英,张祥云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41)
“订单式”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在校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基于校企联合的有利平台,制订出高职教育制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满足企业岗位技能与素质的需要,是达到高职教育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高职教育;制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人才培养特点是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订单式”培养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是经国家批准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省属重点院校。为保障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将校企合作作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2013年,制药专业与本省某大型制药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实现了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现将我院研究构建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制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过程介绍如下。
1 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订单式”是指教育院校和企业参与,共同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协议,利用两者的资源,共同招生、重点培养和直接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企业借助学院的场地、设备和师资为企业开展培训工作,从订单班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深入贯彻企业文化,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并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对高职院校来说,既可以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实践机会,又可为教师提供实践场地,提高师资水平,增加学院的影响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被许多职业院校所认可并实行,但由于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而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依据“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迫在眉睫。
研究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重大,其成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针对性。目前对“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尚在探索之中,尚未出现较成熟的经验,难以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和有利的帮助。因此,需要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具体内容的细化,是实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我院制药专业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内容中,构建“知识面广、实用性强、理实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对大一新生开办的专业介绍和人生规划讲座中,介绍了相关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主打产品与主管课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订自身职业发展规划。
2.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改革是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以就业为引导,实施“教、学、做、考”一体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相融合,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2.2.1课程比例的分配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结构的要求确立了“订单式”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课程分配比例按照专业素质课誜专业必修课誜订单培养课誜专业选修课=2誜3誜3誜2设置,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2.2.2课程内容的设置为满足订单企业的岗位需求,我们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调整,灵活增设新课程,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运行机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衔接,按照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与顶岗实习场地,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缩短教学与岗位之间的距离。
2.2.3融合“订单式”培养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训内容分割的模式,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学时分配比例的框架,有效融合“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经过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考察、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召开专家研讨会等实施调研,确定我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制药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药学专业人才。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将“订单式”培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效融合,如针对订单企业所生产的剂型和品种设置相应的实训教学任务,并进行制剂过程及成品质量检测。
2.3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条件
2.3.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条件之一。“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要求任课教师会理论懂操作,既要理论知识扎实又要实践经验丰富。我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充分利用寒暑假和教师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聘请制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订单班的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两年来,课题组教师分别深入校企合作企业如珍宝岛药业、黑龙江黑宝药业、牡丹江友博药业、辽宁民康药业等实践锻炼,大大提升了专业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并将行业专业技术和岗位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完善的教学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学院目前具备完善的教学实训场地,拥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是最早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企业现有5条药品生产线、35个药品品种;生物制药实训基地2006年被批准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与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岗位,使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其他院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培训和科研的平台,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3 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索
针对高职制药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使高职院校制药类专业的教育目标更明确,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学生进入岗位后,适应岗位的时间大大缩短。另外,可以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地掌握专业技能,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近几年来,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围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经过对多家制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缺乏大量的具有制药专业素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深度和广度不够、毕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此类问题尚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解决与完善。
G423.07
A
1671-1246(2015)20-0141-0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制药类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20130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