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留学生临床课间实习教学方法初探

2015-03-19王亚娟王爱华刘小梅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留学生教学质量

王亚娟*,王爱华,刘小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医学留学生临床课间实习教学方法初探

王亚娟*,王爱华,刘小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作为留学生的教学医院,通过从实习前合理选择教材、实习中调整教学方法、实习后重视课后反馈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医学留学生的特点及留学生教学现状,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使用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留学生的实习质量。

医学留学生;临床课间实习;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医学专业来华留学人数稳步增加。目前,医学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为中国医疗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1]。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点,是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留学生在真实的医院环境下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对疾病产生感性认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此过程对提高留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留学生与国内医学生在沟通模式、思维方式和行为表达方式上有些许不同,因此带教好留学生的实习至关重要。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首都医科大学从2007年开始建立国际学院,并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11年北京儿童医院开始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实习工作。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经验,同大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留学生的临床教学质量。

1 临床实习对象

以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07级、2008级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留学生的一般情况: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占留学生总数的41.2%、36.8%。另外,还有22.0%的留学生来自加拿大、美国、孟加拉国、加纳、几内亚、尼日利亚、安哥拉。留学生国家的官方语言均为英语,实习时间为大学第六学年。

2 临床实习方法

作为一所国内先进的儿科专科医院,如何提高留学生对儿科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儿科实习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

2.1合理选择教材(实习前)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好的教材可以将教学直接提升到高的起点。据数据显示,55.0%的留学生认为教材很重要。因此,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学生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他们的学习教材,该教材专业内容讲解十分详细,有助于自学;而我校教师主要采用中文教材,其知识点广而全,便于留学生系统地了解学科概况,但以提纲式为主,缺乏详解。此外,国内现有的根据外文教材整编的英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内容相近,教材知识的侧重点略有差异,知识深度也参差不齐。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建议以权威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基础,便于留学生与国际接轨,同时最大限度地使留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2.2调整教学方法(实习中)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全程“灌输式”教学,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由此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缺乏横向思维,而此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留学生教学以及以实践为主的临床实习。基于以上现状,为了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习教师不仅要采用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授课模式,还要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具体病例的诊治问题进行研究。在医学教学领域,此方法目前已被广泛使用[2]。

以新生儿溶血病为例,教师在实习前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常见病因有哪些?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确诊的依据是什么?治疗原则是什么?换血的指征是什么?并提供给留学生典型的病例,让其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带着这些问题实习。在实习时,实习教师先带领留学生到病房直接接触患儿,回顾理论课上新生儿溶血病的教授内容,并在教师标准示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尝试临床查体,使学生初步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促进、强化他们将教材和文献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例中,同时完成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转化。然后组织留学生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结合实习前的病例,就提出的相关问题,明确还需要了解该患儿哪些病史?需进一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留学生进一步深化疾病的相关知识,如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鉴别诊断有哪些?最后由实习教师总结,并对留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从而进一步促进留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临床实习中,此种教学模式能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使各学科相互渗透,培养留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同时强调留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意识,促使留学生搜索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另外,也能使留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使留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2.3重视课后反馈(实习后)

课后反馈能不断优化教学,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首先,积极获得留学生的实习反馈。实习教师应主动与留学生沟通,鼓励留学生积极反馈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也应定期组织留学生填写实习教学质量调查表,对实习教师进行多方面的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估,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医院的教研室,根据评估结果评选出优秀实习教师,并给予表扬。同时,总结先进的带教经验,彰显带教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其次,学校、实习医院和留学生三方要保证进行有效沟通,定期召开由相关医院领导、学校学院领导以及实习教师和留学生参加的讨论会,鼓励交换意见,扬长避短。因此,在保持并发展教学中的优势之时,仍要注重及时反馈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留学生实习质量。

3 对留学生课间实习教学的启示

3.1了解留学生的特点

3.1.1语言沟通障碍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虽然英语是绝大部分留学生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因地域原因,他们的口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口音,与我国英语教育采用的英美式发音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虽然留学生已有在北京生活或学习的经历,但大部分留学生的汉语能力仅限于简单字词的交流,对理解整句或是复杂难懂的医学术语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只能采用全英文授课,而这也极易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产生很大的障碍。另外,儿科临床实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交流,因此语言的沟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实习教师具备较强的英文授课和交流能力。

3.1.2文化差异由于留学生多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多有宗教信仰,而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与我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师生或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误解,实习教师一方面要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多了解他们所在国的文化,同时多传达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这不仅有助于师生双方产生共鸣,还可促进教师在留学生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起到桥梁性作用,从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3]。

3.1.3思维活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也与中国学生存在差异。留学生从小接受着西式教学,思维活跃且自学能力强,实习教师应因材施教,适度调整教学方案,而非一味照搬模仿对中国实习生的教学方式。

3.2提高教学能力

3.2.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目前临床实习全部采用全英文授课,实习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以往的英语教育方式缺乏对实际应用的锻炼,多数教师的英语读写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师生在教学交流上容易遇到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以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为实习教师队伍主体,同时仍要求教师对自身英语水平不间断性地进行强化提高。我们应鼓励实习教师在业余时间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相互适应口语发音,还会增进师生感情,从而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为确保良好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4]。

3.2.2合理使用教学语言为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学语言应多参考英文原版教材和参考书,将其典型的书面语言作为授课语言[5]。多借用整齐、严格、规范的报表,多使用被动语态和复合句,多使用虚拟语气来引导句型,这样有利于准确地表述现象、描述事实或表达结论。因此,教师在留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应视不同情况合理利用和组织教学语言。

3.2.3提高教学质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实习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病例来阐述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因此,教师的临床经验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经验的积累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青年教师相比较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他们最欠缺的就是临床教学经验。因此,实习教师应多参与临床实践,积累相关经验[6]。教师要本着“如果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精神,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熟悉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确保实习教学的全面性。另外,条件允许者可到国外参观学习,了解国外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情况,并在教学中加以借鉴,这也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医学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一种新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留学生的教学任务会越来越重,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我们会做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前来中国学习深造。

[1]杨冬,段志军,杜建玲.国内外医学生差异化背景下临床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321-323.

[2]郭风劲,林建炜,刘平.PBL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留学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73-775.

[3]王悦,李娟,郑婕,等.留学生药理学理论教学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48-150.

[4]周玮,熊正爱,周虹,等.医学留学生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31-332.

[5]袁宝强,戴圆圆,关凤军,等.留学生儿科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568-1570.

[6]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0-64.

(*通讯作者:王亚娟)

G424.4

A

1671-1246(2015)20-0103-02

首都医科大学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校长基金(14JYY098)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留学生教学质量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