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诗歌隐忧含愁的美学风格
2015-03-19谭光月
谭光月
(重庆科技学院 图书馆,重庆 401331)
李远是唐朝夔州云安(今重庆云阳县)人,是重庆入选《全唐诗》不多的晚唐有名诗人[1]。其诗歌含蓄愁怨,意蕴深沉,独具特色。以下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人生苦短,岂能不忧
人生苦短,宇宙长存是中国哲人、诗人和庶民百姓都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李远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之一。
李远感慨人生的忧思之作较多,如《题僧院》:“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2](以下所引李远诗皆此版本,不再注)《与碧溪上人别》:“色随花旋落,年共水争流。客思偏来夜,禅声觉送秋。”《闻明道上人逝寄友人》:“别后旋成庄叟梦,书来忽报惠休亡。他时若更相随去,只是含酸对影堂。”如斯而是,不一而足。
分析李远这类诗歌,就会发现诗人对“年共水争流”的自然现象并没有作出明确的主观情感判断,而是把“百年如过鸟”的隐忧藏在诗歌语言的背后,让读者进入诗歌意境,品其韵味,体会诗人的苦衷和真实的心灵,珍爱人生,惜取年华,警告自己不能“他时若更相随去,只是含酸对影堂”。这里是诗人假设死后与友人相见的情景,其言里之意,弦外之音则是严肃的人生立场与态度。诗人对人生忧患不直接说出来,隐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追寻,这正是李远诗作的审美价值之一。又如《观廉女真葬》“寂寞焚香处,红花满石坛”,诗人只是以“寂寞焚香处”点到即止,自然地从葬礼引出人生短暂之叹。《赠潼关不下山僧》“香茗一瓯从此别,转蓬流水几时还”,诗人并没有感时神伤,然而人生转蓬的淡淡之愁,已经隐含其中。
二、天涯游子,乡愁断肠
李远诗歌的乡愁最深沉,最诚挚,其乡愁的表达方式与京都骚客直抒其情迥然不同,表现为难言之隐,难表之忧。
李远诗歌中抒发天涯游子,乡愁断肠的作品甚多,如《及第后送家兄游蜀》:“玉京烟雨断,巴国梦魂归。若过严家濑,殷勤看钓矶。”《送友人入蜀》:“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后,何处梦刀州。”《失鹤》:“来时白雪翎犹短,去日丹砂顶渐深。华表柱头留语后,更无消息到如今。”《过旧游见双鹤怆然有怀》:“蓬莱路断今何在,云水情深我尚留。他日若来华表上,更添多少令威愁。”《长安即事寄友人》:“瑶台钟鼓长依旧,巫峡烟花自不同。千结故心为怨网,万条新景作愁笼。”在这些作品中,李远并不直抒对家乡人物的思念之情,更不明说对故乡山水的神往。作者不用“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和“低头思故乡”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而是“若过严家濑,殷勤看钓矶”,其中盛满了诗人的乡情乡愁。其《送友人入蜀》也是将梦魂归故乡隐藏在“杜魄”、“巴江”、“刀州”的字句中。杜鹃之声若“不如归去”,巴江作字流“巴国”,何处梦刀州“益州”,都隐喻诗人思乡之苦。李远的隐伏之忧、含藏之愁于无声处胜有声,这正是其审美艺术价值之所在[3]。在《过旧游见双鹤怆然有怀》一诗中,作者寄情于鹤,将鹤拟己,塑造了一个离开乡关远游京都,郁郁不乐的游子形象。《送友人入蜀》把思乡之情深深埋藏,只说在京都“千结故心为怨网,万条新景作愁笼”,把京都与三峡做一比较,“瑶台钟鼓长依旧,巫峡烟花自不同”,其魂魄飞到家乡。总之,李远的乡愁,是装在心里,不是说在嘴上,是在诗思中,不是在诗言上,是在情味里,不是在物事上。
三、追昔抚今,悲古幽情
古今异时,兴衰陵替,感慨人物,意蕴潜伏,愁思所发,耐人寻味,这是李远诗歌的又一大特色。
李远怀古诗的取材普遍较为厚重。其诗中如《悲铜雀台》:“影销堂上舞,声断帐前歌。唯有漳河水,年年旧绿波。”《听话丛台》:“弦管变成山鸟咔,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听王氏子话归州昭君庙》:“泉如珠泪侵阶滴,花似红妆满岸愁。河畔犹残翠眉样,有时新月傍帘钩。”《过马嵬山》:“南内宫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唯余坡上弯环月,时送残蛾入帝台。”《吴越怀古》:“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其鲜明的风格是古今对比:《悲铜雀台》中的古是华堂里美人婆娑,今是凄凉舞影消失;古是营帐前弦歌悠扬,今是萧索歌声断绝;古是帝王金车宝马啸啸,今是荒野车辙长满苔衣。《吴越怀古》亦是如是风格。古时雄伟城楼旌旗招展,今日晚霞拂过断垣残墙;古时绿树掩隐成群宫娥彩女,今日寒月挂在枯树枝头;古时美人西施宫馆华丽脂粉香,今日只见寒鸦飞叫荒草漫坡。《听话丛台》同样是愁思对比手法。《听王氏子话归州昭君庙》和《过马嵬山》,运用空间和人物情感比较。泉水与昭君泪水浸台阶,红花与昭君红妆满岸愁;宫人与方士,帐殿与蓬莱,弯环月与残蛾,马嵬坡与帝台,如此等等,表现昭君之怨和唐明皇对丧命马嵬坡的杨玉环的思念与愁忧。李远怀古诗歌常常采取的今古人物情感对比烘托,利用时空转换,强化诗歌对偶的艺术手法,使诗品艺术审美更具感染力。
李远的悲古幽情正是诗人诗歌的独特审美风格。[4]诗人一如既往,依然是人生幽怨、乡愁的轨迹,隐忧愁藏,那心中难言之隐就是对家国的忧愁,忧“尘事久相弃,沉浮皆不知”;愁山河“风雨惟知长绿苔”,“江鸟寒飞碧草多”。这正是诗人隐忧的深藏之处[5]。
四、触物生情,隐忧深沉
李远睹物思人,见物生情之诗歌,也体现出其隐忧深沉的特征[6]。这类诗作佳句自有其韵味。如《闲居》:“买药经年晒,留僧尽日棊。唯忧钓鱼伴,秋雨隔波时。”《赠咸阳李少府》:“鹏到碧天排雾去,凤游琼树拣枝栖。蓬瀛宴罢试回首,一望尘中路正迷。”《咏雁》:“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赠殷山人》:“啼乌弦易断,啸鹤调难谐。曲罢月移幌,韵清风满斋。”《赠南岳僧》:“猿啸不离行道处,客来皆到卧床前。今朝惆怅红尘里,惟忆闲陪尽日眠。”李远睹物摇心,见景生情,他在其《题僧院》就说过:“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李远究竟播种哪般忧何种愁,总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寻。《闲居》云:“唯忧钓鱼伴,秋雨隔波时”,此诗句似乎是秋江水涨,忧钓鱼伙伴不能前来,其实是诗人“尘世久不闻,沉浮皆不知”的郁郁不乐,以下棋排遣闲愁,故有谓“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唯消一局棋”。《赠南岳僧》亦如是,为遣忧愁,“惟忆闲陪尽日眠”。《赠咸阳李少府》曰:“蓬瀛宴罢试回首,一望尘中路正迷”,诗人何以“路正迷”?诗中不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李少府鲲鹏展翅,凤凰遨游的青云直上,披露李远志大才剧,抱负不能实现的愤懑之恨。《咏雁》的“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是一语双关,苍溟波涛,又有射手相向,有几只大雁能顺利南归,实际是暗喻仕途复杂,有几人能大展抱负。
总之,李远诗歌以记事、怀古、乡愁、赠别、游览题材居多,其中有人生命运之忧,有天涯游子故里乡愁,有追古抚今的家国之忧。晚唐社会生活变化赋予诗人诗歌感时伤事的特质,诗人的忧愁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忧愁掩隐含蓄,寄情人物山水。其隐喻文化语词,别开共鸣空间,让人追迹莫名,寻味无穷。这就是李远诗歌的美学价值。
[1]唐代诗人李远故土考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5).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庄卫.隐喻与诗歌解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
[4]李凤.文化研究与审美批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
[5]崔中良.语境与“生活形式”之关系对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1).
[6]王赠怡.魏晋六朝绘画美学价值的呈现与诗画互补之双向过程的确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