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与策略取向

2015-03-19赵荷花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赵荷花

(新乡学院 科研处,河南 新乡 453003)

高校转型发展是高校从不同维度、主动应对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内部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调适,以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及运转模式的变革过程[1]。就目前国家所倡导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整体而言,主要是指地方本科院校要适应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顺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及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顺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主动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这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还有无必要强调学科建设,应该如何看待、对待和进行学科建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行为,需要我们审慎思考和面对。本文基于对学科建设功能与实现路径的分析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求为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些许思想资源。

一、学科建设的功能及实现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目前,不同的工具书和学者对于学科的诠释和理解集中于三方面:(1)学科是一种知识范式(paradigm),指专门的科学知识领域或其分支[3];(2)学科为教学科目,是“按教学和训练所定义的知识的分类”[4];(3)学科是知识劳动的组织方式,是“学术组织系统”[5]。这些认识表明,知识及其传播、生产是学科存在的基础与核心;特定的知识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知识传播、生产组织体系是学科存在的表现形态。相应的,学科建设至少有三重涵义:一是发展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二是建构与完善学科知识教学体系;三是建设学科知识劳动组织,即健全学科发展保障,体现于“宏观层面的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的定位和方向的选择,中观层面的学科结构和布局、学科组织、管理体制建设和微观层面的学术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6]。

(二)学科建设的功能

由上可知,学科建设是需要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多种要素来整体推进的综合性、系统化工程,理论上具有整体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功能。学科建设有助于汇聚人才队伍,开展科学研究,创新与生产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开展相应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支撑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助于搭建软件与硬件平台,推动大学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服务社会发展;有助于大学传承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亦即,学科建设能带动大学队伍、专业、教学、平台、管理、保障的全面建设,对于大学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学科建设被视为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建设水平也往往被视为大学办学实力、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三)学科建设功能的实现

从实践层面看,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不同,其学科建设的目标、重点及实现学科建设功能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就研究型大学而言,其学科建设多以学科理论知识创新为核心,以汇聚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人才为重点,以产生创新性学术成果为追求,以理论性创新成果数量及拥有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为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立足理论知识创新,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推进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使大学职能全面实现。其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为研究型人才的目标追求和谐一致,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基础与定位和谐一致。这是一条被人们推崇和认可的经典的学科建设实现其带动大学整体发展功能的理想之路。

就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应用型大学而言,其学科建设的路径则有所不同。尽管这些大学并未大张旗鼓地强调学科建设,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学科建设多以应用性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汇聚高水平的理论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以推动专业建设,服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为追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应用性创新成果的数量及拥有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立足知识应用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其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追求和谐一致,同样有效地实现了其带动大学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功能。

可见,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任何一所大学都需要在对本校办学层次、类型、基础、目标与发展趋势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实际,审慎地思考并明确自身学科建设的定位与路径,以切实通过学科建设整合资源、凝集力量、联合攻关,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应然抉择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保证本科办学水平的需要。它直接影响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层次定位的落实、办学水平的提升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提高专业建设水准与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为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方法、人才和平台等支撑。如果“抛开学科建设,单纯地强调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到头来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持续健康发展”[7]。

再次,学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有助于推动深入系统的、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技术研究(技术开发、转化、应用),提升学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有助于某些地方本科院校走出“转型是要转为实用技术或技能培训机构”、“意味着降低层次、降格为高职高专”、“是减少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削弱学术水准、培养技术工人”等认识误区并克服由之而来的心理恐慌。

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仍然需要重视学科建设,但是必须审慎思考学科建设的定位、着力点与路径。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

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于自身办学特点,着眼于学校发展的未来,突破研究型大学以学科理论知识创新为核心实现其学科建设整体功能模式的束缚,立足于服务培养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应用型学科建设之路,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合理性在于: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不能走研究型学科建设之路。地方本科院校缺乏研究型大学坚实的办学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科学研究意识淡漠,不仅缺乏明晰的科学研究方向和规划,而且缺乏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所必需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学术氛围、科研基地和科研投入。这就决定了它短时间内难以承担起以创新学科理论知识推动学科发展为重点的科学研究的重任,其学科建设不适合趋同于研究型大学。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不必走研究型学科建设之路。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承担大学职能服务的,不能只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大学中的学科水平,既应该体现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贡献上,也应该体现在利用学科发展成果培养人才和研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贡献上”[8]。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重点完全可以定位于后者,没有必要趋同研究型大学。

再次,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走应用型学科建设之路。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需要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新建期、地方性、应用型”[9]。新建期,表明其缺乏本科办学经验与优势,但也意味着其可以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实际,探索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道路。“地方性”和“应用型”决定了其办学需要立足地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其化本科办学经验不足的劣势为可以立足地方错位发展的优势,走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型学科建设之路。

另外,应用型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特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标,也是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根本出路,更是地方本科院校体现其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必然选择。应用型学科建设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深度融入地方发展,以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发展特点与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资源,明确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的重点与方向,促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下述几方面着手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

(一)坚定应用创新定位,科学规划发展

定位准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是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想避免学科建设脱离自身实际,盲目地照搬照抄研究型大学模式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坚定应用创新定位,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即,立足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坚持应用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理念,以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学校学科及专业发展现状与应然趋势统筹制定,以保证学科建设方向正确、重点突出、建构合理、发展有序、前景广阔,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实际条件下,充分整合与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二)面向产教融合,凝炼学科方向

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它决定着学科建设的科研定位、队伍组建、平台搭建与投入等。转型发展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为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同时为解决地方企事业发展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为地方的社会文化繁荣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其学科建设以推进产教融合为主导方向,以更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一方面,根据地方高校布局与学科发展状况,运用错位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地方中长期科技、产业与社会发展规划,找到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与需求,采用“以专业带整体”的策略,主动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找到学科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支撑专业为重点,优化学科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学科结构直接影响学科建设功能及其功能的实现。建立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无疑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与抓手。它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以支撑专业发展为重点,优化学科结构;不能盲目追求门类全、规模大。即坚持以服务专业建设为核心,形成以支撑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的应用型学科(学科群)为主,基础学科为辅,多学科有机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化学科格局。同时,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区域产业链和岗位群,坚定地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有先为,有后为”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采取组建学科特区等超常规措施,旗帜鲜明地培育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发挥其带动作用,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术能力与实践背景兼顾,汇聚学科队伍

结构合理、能力高强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也是地方本科院校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根本。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高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就需要建立一支能够服务学科知识应用创新,理论与实践型人才结合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这支队伍建设需要兼顾学术能力与实践背景,不拘一格。其中,既有高精尖人才发挥学术引领与应用提升作用,又有行业企业高水平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实际引领学科知识及相关技术应用问题研究,还有骨干教师发挥推进知识应用、技术革新、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也可以吸收部分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的学生,带领他们在队伍中成长并在学生中发挥榜样作用。由此形成一支由学科理论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工程师、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组成的合作型队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保证学科建设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政产学研合作,共筑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表面看来,它是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赖以运转的有形可见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以及相关的机构、项目、活动等。而实质上,“它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是实践科技创新思想的最佳基地。”[10]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转型发展过程深度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坚持“整体规划、按需设置、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的原则,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多层次逐步推进,努力建设一批能够满足转型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学科平台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和下大力气投资建设产学研结合水平高的专业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项研究院所,也要重视基础实验室、教学实验基地、学科专业教研室等的建设;既要重视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又要重视有效利用校外资源,政产学研合作,共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功能、开放式学科平台,并通过优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平台在整合队伍、凝炼方向、培养人才、承接项目及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的合作共赢。

(六)强化应用导向,完善学科制度

系统完善的学科制度对于学科发展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和监督的作用,有助于保证学科建设的方向与水平。转型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科学研究,这需要相应的突出应用导向的学科制度体系来推进与保障。即,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培育与设置制度要有利于建构益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生长制度要有助于保障学科建设的应用型方向,有助于学科成员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追求目标;学科评估和奖惩制度要有助于学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科成员、团队更加主动地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

(七)科学与人文结合,培育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它是学科的灵魂和成熟的标志,指引着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并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不易被其他大学学科所模仿的、而且是最基本与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本科“降格”,也不是本科“职业技术化”,因此其发展要保持大学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品性。在学科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避免升本后“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误区,又要避免在专科办学阶段“重器而轻道”的思想理念带来的“大学‘道’‘器’疏离,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11]的弊端,做到“道与器并重”,实现大学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应用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以特色学科为核心,整体培育科学与人文兼顾的学科文化,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价值取向的不同、符号系统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独特,给学生以多元的文化启迪与熏陶,助益学生汲取不同学科文化的精神气质,在不同学科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以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理论与能力素养,又有宽阔的视野和综合能力,还具有开拓与进取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唯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可持续发展,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发展,唯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4.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2015-03-16)[2015-07-29]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3]Thomas Samuel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 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175.

[4]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

[5][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

[7]程印学.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J].教育研究,2009(12):91.

[8]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7.

[9]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23.

[10]张淑林,裴旭.高校集约性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6.

[11]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8.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