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辜鸿铭英译“文”“质”商榷
——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为例

2015-03-19苗鸿满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质辜鸿铭文采

苗鸿满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辜鸿铭英译“文”“质”商榷
——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为例

苗鸿满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内涵意蕴出发,以此句所出篇章和整部《论语》思想为参考,试析辜鸿铭先生将“质”译为“the natural qualities”,将“文”译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的局限性:缩小了孔子“文质”观的内涵意蕴。

辜鸿铭;英译;文;质;商榷

具有“清末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等9门外语,是我国较早将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翻译介绍到外国的学者之一。他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语言能力,在保持原著原貌的情况下,在翻译准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翻译,将文本蕴含的思想清晰地呈现出来,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读性较强的文本,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

林语堂先生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一书中评论辜鸿铭先生说:“他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1]确实,辜本《英译论语》(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2]是所有《论语》英译本中杰出的代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再杰出的译本也会因各种条件限制,存在细微之处翻译欠妥现象,辜先生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翻译为“When 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men get the better of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they are rude men.When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get the better of their natural qualities,they become literati.”[2]便是一处。

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基本解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杨伯峻先生将此章解释为: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得适当,才是君子。“文质彬彬”就是形容人既文雅又质朴。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将其解释为“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4]结合杨、钱两位前辈的解释以及参考其他注本,我们可以看出,“质”是本质,“胜”是“多于”,“文”即“纹”,花纹,文采之意。“野”包咸注为“如野人”,说文中解释“野,郊外也。”“如野人”说的是乡下人因常习农工,言行欠缺礼文的修饰,显得朴实无华,所以质胜文则如郊野之人。“史”古注中有两义,一是“史书”,一是“史官”。“文胜质则史”李炳南老居士解释为文采、修饰多于质朴则如史书。什么意思?众所周知,史书是由史吏书写记载历史史事的书籍,但是史吏有个人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好恶,所以,一个具有主观情感倾向的人去书写客观的历史难免会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书写出来的历史不可避免地有好恶偏向,如此,历史难免文过其实,有失其真,故曰“文胜质则史”。

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做到文雅、质朴,二者兼备,各不偏废。辜本将此章译为:

Confucius remarked,“When 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men get the better of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they are rude men.

When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get the better of their natural qualities,they become literati.It is only when the natural qualities and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 are properly blended,that we have the truly wise and good man.”[2]

我们觉得对其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翻译有不妥之处,具体可以从这章的内涵意义上来看。

2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内涵意蕴

2.1 中庸思想的体现

辜鸿铭先生将“质”译为“the natural qualities”(自然特性,自然品质),将“文”译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教育结果,教育效果)是欠妥的,为什么呢?我们具体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内涵出发,联系整章经文意思及整部《论语》的思想进行考察便可见其端倪。

从上文的基本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主要讨论的是“文”和“质”谁过胜谁会如何的问题。从杨伯峻先生:“文采和朴实,配合得适当,才是君子。”以及钱穆先生:“质朴和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的解释以及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此句蕴含了儒家“中庸”的美学思想。

所谓的“中庸”,即“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字依黄世三解释为 “用”。依何晏解释为“常”,是“中和可常行之德”。清刘宝楠进一步解释“中庸”:“不得过不及,谓之中。所常行,谓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5]简单来说,所谓“中庸”就是无过而又无不及,恰到好处。杨伯峻“配合得恰当”和钱穆“配合均匀”还有辜鸿铭译为“properly blended”(适当地融合)均体现了“文”和“质”需恰当融合的中和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三位学者诠释的“中庸”的“中”与“中间”的“中”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常把“中庸”的“中”与“中间”的“中”等同,认为中庸是一种折衷思想,是一种“中间路线”,这是对中庸的误读。“中庸”的“中”若译为今译,与“度”意思相近,指实践过程中与真理最契合的那个点。在文质上体现为文质兼备,文质互相融合,相杂,但这并不等于强调文质一定要各自参半。

2.2 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

孔子强调“文”、“质”要两者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彬彬君子。这是孔子道德伦理思想的一种体现,即要求君子要具有良好的品性和内在道德修养。如果我们将人按照道德修养境界的高低分为“君子”与“小人”的话(此处“小人”指一切除“君子”之外的一般人),“质”和“文”可以分别从两个层面的意思来理解。

首先,“质”一方面可以指人朴实无华的本质,天生的质地;另一方面则更进一层,指“君子”内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地品性。在整部《论语》中,“质”显得尤为重要。《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诗句,形容庄公夫人庄姜之贤美。子夏在读到这几句时,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以“绘事后素”为喻回答子夏。“绘事”只绘画之事。“素”是缯或绢之类的丝织品,一般为白色,可用来绘画。据杨龟山引《礼记·礼器》中“白受采”之文,“素”为“素地”。素地也就是白地。白地可以接受任何颜色,所以“绘事后素”就是绘画之事后于素。此处强调“素”之重要,其实也就是“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质地,“学”才有可能好,也才能学好“礼”,子夏接着问“礼后乎?”之后孔子紧接着称许子夏说:他能发明“我”的意思,可以与之共言诗了。学诗,需要悟性,此处子夏从《诗经》的诗句中悟出学礼的道理,故孔子心喜称许他。

但是,这并不代表“文”不重要或孔子忽略“文”。“文”和“质”同样重要。《颜渊》:“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3]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须有质就够了,不需要那些文采修饰的东西。子贡不同意棘子成的说法,认为“文犹质,质犹文”,“文”和“质”不是不同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故“质”不能脱离“文”,“文”也不能脱离“质”,“文”和“质”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故说“文犹质,质犹文”。后子贡以虎豹和犬羊皮毛上的花纹有区别动物种属作用为例,表明“文”与“质”同样重要的观点,也就是说如若去掉虎豹和犬羊皮毛上的花纹,它们的皮革就没什么区别了。

其次,“文”一方面与“质”天生的质地、朴实相对,指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礼仪和养成的气质。“学”是《论语》中重要的概念。《论语》一开篇就是《学而》篇,通过“学”可以懂得孝悌、忠、信、义,懂得温、良、恭、俭、让,懂得“礼之用,和为贵”等道理。通过“学”来“格物致知”改掉人性中“野”的一面。

另一方面,“质”指“君子”良好内在道德修养恰当地表现为外在形式,如彬彬有礼,语言不夸饰,不伪善,不“巧言令色”。为人诚实守信,“与朋友交而信”;办事认真负责“为人谋而忠”。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能“敏于事而慎于言”,能知人,进而做到既不“失言”也不“失人”。

分析至此,显然,辜鸿铭先生将“质”译为“the natural qualities”,将“文”译为“the results of education”是不大妥当的,他的这种翻译,只考虑到“质”和“文”比较表面的那一层意思,即上文所述“质”指天生质地,“文”指后天习得的斯文气质,而忽略了“质”和“文”在君子身上具体的表现形态:“质”是君子的内在道德修养。“文”是其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从孔子的整个道德伦理思想体系来看,这一层意思才是他所想强调和主张的,也是他思想之精髓。

3 结语

辜先生的译法,使得“文质”的内涵意蕴狭隘和单调了些,一定程度上缺少了“文质”思想本来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不足为怪,英国学者韦利根据杨伯峻先生 《论语译注》英译的《THE ANALECTS》中将此章译为“The Master side,‘To prefer it is better than only to know it.To delight in it is better than merely to prefer it.’”[6]从韦利的翻译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很多内涵思想在翻译的过程中悄悄地流失了。但这似乎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首先,“文质”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作为中华古典文化思想——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的“通”与“变”是很难把握住的,用母语解释尚不能诠释完满,要用外文诠释清楚更是难上加难。其次,中国学者对“文质”内涵的理解尚不能完全,非中文国家的学者翻译肯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此问题,既要肯定其在国外所起到的传承中华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客观地看待它局限和不完美。

综合考虑英译的局限性与“文”、“质”的内在思想性之后,我们认为,“文”和“质”的最佳译法还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音译,译为“wen”,“扎hi”,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存其内涵意义,让国外学者有不断挖掘其内涵的空间。

[1]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M].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1975.

[2]辜鸿铭,译.英译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5]黄怀信,孔德立,周海生.论语汇校集释(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杨伯峻.THE ANALECTS[M].(英)韦利,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I01;H315.9

A

1672-2868(2015)01-0131-03

2014-06-11

苗鸿满(1990-),女,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研究。

杨松水

猜你喜欢

文质辜鸿铭文采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赋迹赋心说”探源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最尊贵的中国人
论马修·阿诺德对辜鸿铭文化思想的影响
“清末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倒看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