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tube辅助下实施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2015-03-19高雪峰孙云云丁岩冰肖炜明陈海燕
高雪峰,孙云云,丁岩冰,肖炜明,吴 健,薛 艳,陈海燕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扬州 225001)
Overtube辅助下实施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高雪峰,孙云云,丁岩冰,肖炜明,吴 健,薛 艳,陈海燕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扬州 225001)
目的 探讨外套管(Overtube)辅助下实施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首先进行胃肠镜检查,若胃肠镜检查结果阴性立即通过Overtube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共纳入102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Overtube组,其中对照组60例,Overtube组42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胶囊内镜滞留率、检查时间总耗时、肠道准备次数等。结果Overtube组患者无胶囊内镜滞留,所有患者均实施一次肠道准备,均在24 h同时完成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检查,胶囊胃通过时间约为0 min;对照组患者胶囊内镜滞留率为6.7%,均实施两次肠道准备,在72~96 h内完成胃镜、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胶囊,胃通过时间为(29.62±26.84)min,显著高于Overtube组(P<0.05)。结论应用overyube辅助胶囊内镜检查可避免胶囊胃滞留,缩短胶囊胃平均通过时间,并缩短患者整体内镜检查时间,值得推广。
Overtube;胶囊内镜;胃镜辅助
胶囊内镜的应用为许多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1-2],在临床诊疗中,患者首先进行胃镜、肠镜检查,若检查结果阴性,才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而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特殊患者,胶囊滞留等并发症较高,为降低胶囊内镜检查风险、优化检查流程,我们在Overtube辅助下实施胶囊内镜检查,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共10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9.12±14.56)岁。我院自2012年11月开始使用Overtube辅助胶囊内镜检查,按照Overtube使用前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及Overtube组42例(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入选标准:符合胶囊内镜检查适应证的患者,主要包括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CEA升高、术后复查等。排除胶囊内镜检查的绝对禁忌患者[3-4]和胶囊内镜检查未完成者。所有进行胃镜、肠镜、胶囊内镜的患者在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Overtube组重点强调Overtube的使用意义,征得患者同意后方进行相关操作。
1.2 检查器械 以色列Given公司2代小肠胶囊内镜,日本Olympus GIF-XQ240,GIF-XQ260型电子内镜,圈套器、取石网篮。Overtube:奥林巴斯,长度45 cm,外套管内径为10 mm。
1.3 检查方法 (1)Overtube组:患者侧卧于检查床上,咬住Overtube的咬口,进行监护及镇静麻醉,将外套管套至内镜根部,判断麻醉状态后进镜,观察食管黏膜有无异常,继续进镜,若无明显禁忌(溃疡、静脉曲张等),将Overtube沿镜身插入食管,与咬口固定,继续完成胃镜检查,明确有无异常,退出胃镜。然后完成麻醉肠镜检查。胃镜、肠镜检查阴性的前提下,经Overtube通道送入胶囊,再次进镜,用内镜将胶囊经食管推入胃内,经胃镜活检孔道插入圈套器或取石网篮,用圈套器在胃内套住胶囊后继续进镜,经幽门将胶囊送入十二指肠至降部,松开圈套器或取石网篮,释放胶囊。退镜,观察实时监测设备胶囊是否正常工作。(2)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依次完成胃镜、肠镜,若检查结果阴性,病因不明,再次进行肠道准备,于次日进行常规胶囊内镜检查。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胶囊内镜滞留率、肠道准备次数、胶囊胃通过时间以及内镜检查总用时。内镜检查总用时定义为患者自实施胃镜或肠镜至胶囊内镜检查完毕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础资料 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Overtube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2~64岁,中位年龄46岁。对照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内镜检查结果主要为小肠炎、小肠良性肿物、克罗恩病、血管畸形等,Overtube组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为61.7%、对照组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05)。
2.2 胶囊内镜滞留率 对照组有4例发生胶囊胃滞留,胶囊内镜的胃滞留率6.7%。而Overtube组无胶囊内镜滞留(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254,P<0.05)。
2.3 胃平均通过时间 Overtube组42例患者的胃平均通过时间为(9.3±5.9)min,对照组60例患者(剔除4例发生胶囊内镜滞留经胃镜送胶囊者)的胃平均通过时间为(29.6±26.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P<0.05)。
2.4 小肠平均通过时间 Overtube组患者的小肠平均通过时间为(355.95±145.16)min,对照组患者为(379.63±123.20)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7,P>0.05)。
2.5 肠道准备时间 Overtube组患者需要常规进行一次胶囊内镜肠道准备(胶囊内镜检查前一晚及当天晨)便可完成肠镜、胶囊内镜检查,而对照组需要进行两次肠道准备,第一次为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检查当日晨)、第二次为胶囊内镜肠道准备(胶囊内镜检查前一晚及当天晨),Overtube辅助胶囊内镜检查方法减少了肠道准备次数。
3 讨论
胶囊内镜的应用为许多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检查手段,其适应证包括[3-4]:(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主要为小肠出血);(2)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腹胀,包括克罗恩病、小肠肿瘤、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等;(3)健康体检。4岁以上的儿童亦可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对于患有某些特殊疾病的患者,如吞咽困难、幽门狭窄、胃外科手术史以及胃轻瘫、消化道狭窄、动力性疾病以及食管憩室等,常规应用胶囊内镜可能会造成胶囊内镜滞留于消化道体内,可能无法顺利进行检查,甚至需外科手术治疗取出胶囊内镜。因此,如何对特殊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减少内镜滞留风险,是临床医师着重考虑的因素之一。鉴于此,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采用Overtube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实用价值。
Overtube又称外套管,是辅助内镜检查的套管样装置,其作用在于内镜检查时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损伤以及防止误吸,同时Overtube还可以用于解剖异常的患者,以保证反复的退镜及进镜观察。所有Overtube的内径都大于内镜的外径,以便内镜通过Overtube进入消化道,但其内径与内镜直径相差不大,以免在进镜或变换镜身的时候黏膜嵌入内镜与套管之间造成损伤。不同长度的Overtube作用不同,当目的为保护口咽部及气道时一般用20~25 cm的Overtube,取异物等需保护食管黏膜时所需Overtube一般长度为50 cm,单气囊、双气囊小肠镜所用外套管则一般为135~140 cm。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的Overtube管长度为45 cm、外套管内径为10 mm,使用的主要目的为推送胶囊内镜顺利由胃部进入小肠,操作过程中方面镜身自由反转。
2004年Carey等[5]首次提出联合内镜及Overtube用于吞咽困难、胃轻瘫及解剖异常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2008年上海卫炜等[6]对无法吞咽胶囊内镜的儿童患者使用Overtube进行辅助检查,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具体临床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一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了Overtube辅助下胶囊内镜检查,同样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此后我们将此方法常规应用到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
本研究提示,Overtube组患者胶囊内镜胃内滞留率、平均胃通过时间及内镜检查总用时均低于对照组,但需注意的是,与对照组相比,Overtube组患者胶囊内镜小肠通过时间及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提示Overtube辅助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无助于提高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但有利于优化胶囊内镜检查流程、降低胶囊内镜并发症率,仍有其明确的临床价值。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在Overtube辅助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控制内镜检查适应证,只有完全符合胶囊内镜检查指征并且已常规进行生化、腹部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未明确病因的患者,才能进行Overtube辅助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即可同一时间段内完成胃镜、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首先进行胃镜、肠镜检查,检查阴性可进行胶囊内镜检查;(2)检查前需充分进行知情告知,征得患者同意后方能进行Overtube辅助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3)对于胃轻瘫、胃大部切除术后等特殊患者,此方法临床价值最大,建议对此类特殊患者常规实施Overtube辅助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4)有报道提示Overtube的应用会增加食管穿孔的风险,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尚未有类似事件发生,但仍建议在植入Overtube时操作要小心谨慎。
总之,应用Overyube辅助胶囊内镜检查可避免胶囊胃滞留,缩短胶囊胃平均通过时间,并缩短患者整体内镜检查时间,减少患者肠道准备次数,值得推广。
[1]Ghoshal UC.Small bowel endoscopy in 2013:the reality and the potential[J].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11(2):86-87.
[2]Hale MF,Sidhu R,McAlindon ME.Capsule endoscopy: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direction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 (24):7752-7759.
[3]Ladas SD,Triantafyllou K,Spada C,et al.ESGE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recommendations(2009)on clinical use of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to inve-stigate small-bowel,esophageal and colonic diseases[J].Endoscopy,2010,42(3):220-227.
[4]ASGE Technology Committee,Wang A,Banerjee S,et al.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J].Gastrointest Endosc,2013,78(6):805-815.
[5]Carey EJ,Heigh RI,Fleischer DE.Endoscopic capsule endoscope delivery for patients with dysphagia,anatomical abnormalities,or gastroparesis[J].Gastrointest Endosc,2004,59(3):423-426.
[6]卫 炜,戈之铮,高云杰,等.胶囊内镜检查失败原因分析和安全性评估[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19-22.
R656.7
B
1003—6350(2015)11—1675—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1.0599
2014-08-01)
丁岩冰。E-mail:Chinadyb@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