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维体系研究

2015-03-19钟彩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钟彩顺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三维体系研究

钟彩顺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认同转变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教育部为落实新课标所录制的示范课例,从社会、情景和话语三个角度分析与新课标理念相一致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认同的三维体系构成。研究表明,在社会认同方面,英语教师需要成为多维素养的专家、教育实践的探究者、教学过程的协作者和思想文化的沟通者。在情景认同方面,教师应是学习任务的“导演”和学习活动的“配角”。在话语认同方面,教师应主要作为平等话语参与者,以履行其社会和情景认同。但在真实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也需回归其传统的作为教授者的认同。

关键词: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新课标》;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钟彩顺(1976- ),男,江西玉山人,博士,江西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3-0115-05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它对英语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人文性目标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也是重构英语课程体系的基石。它要求英语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转向以人文综合素养的发展为主。英语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纵观十多年的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英语教育成绩斐然。当前中小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与以往相比有了质的提高。然而,我们也同时看到,《新课标》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堂教学中的应试现象仍较普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无法达到日常交际的要求。简而言之,我们仍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目标的统一,特别是我们对如何践行人文性教育目标知之不多。

研究表明,造成目前这一境况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教师是实践《新课标》和实施人文教育的主体,任何新课改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决策和行为才能得以落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英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新课程理念对其已有的教师专业认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一直作为语言知识的权威,教学过程循纲依本,立足教材即可。但人文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这样,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调适,以顺应动态的教学情景。显然,这一变化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重塑其职业认同。为此,很多英语教师显得无所适从,出现严重的认同危机。在近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新课标》的很多理念之所以无法在教学中落实,主要是因为教师认同的固化。很多英语教师无法在理念、观点和行为上做出与《新课标》相应的认同转变。因此,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我们有必要强化教师认同转变的意识,让所有英语教师理解《新课标》对自己的职业认同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清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思路,本文拟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进行探究,以期建构一个可指导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框架。

二、教师认同

认同包含多层意义。在哲学中,它主要用来表征事物的同一性。在心理学中,它经常与自我概念联系在一起。本研究采取话语心理学的观点,把认同看作是一个指涉社会认知综合体的概念[1],表示与行为倾向性相关的主体间属性,具体包括在种群特征、文化价值立场、社会身份、交互角色等方面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它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社会实践的动因[2]。这一概念可实现主客体因素在理论上的归一,可更有效地解释社会实践的动态生成机制。根据该理论,认同是所有社会行为发生的归因,也是观测社会行为动态机制的指标。同时,认同的可协商性使其成为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社会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同角度探讨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转变。

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教师认同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它被认为是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3]。比如,Rose认为,认同“是教师思想、行为和信念的轨迹,是其行为的根源”[4]。Palmer提出,“教如其人”[5],有效教学依靠的不是技巧,而是教师的认同和人格的统一。Clarke强调,教师发展就是“教师认同在实践群体演化过程中动态发展的过程”[6]。这些研究都表明,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需要探究教师认同转变,特别是在观念、信念、期望、性情及实践等方面的深刻转变。

在中国英语师资发展研究领域,学者们主要关心特定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机制。比如,马利飞[7]对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认同进行民族志分析,探讨了认同与教师实践的关系;Tsui[8]通过叙事分析,探讨了一个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认同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郝彩虹[9]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影响;刘熠[10]采用隐喻分析的方式,探讨了中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教师职业认同;江峰和钟彩顺[11]研究了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中的认同冲突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英语教师认同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英语教师认同的变异维度。因此,相关研究结果在英语师资发展项目中的应用价值非常有限。另一个问题是,学者们主要关注大学英语教师认同,而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认同则关注不足。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对中小学英语教师认同的影响尤为巨大。比如,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带来了小学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问题。校本教研使英语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活动实施者的职责,更要成为课程的导航者、开发者和设计者。人文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应对这些挑战时还存在着大量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深入探究。现有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个别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实践体会,未能全面呈现英语教师认同的特点,对《新课标》、教学行为与教师认同的关系也未阐述清楚。在缺乏系统的认同理论和认同分析方法的情况下,相关研究难有突破。

为此,本研究将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12]的文本并结合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初中英语培训专题一“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从社会、情景和话语三个角度建构英语教师认同的三维体系[2],分析它们各自的内涵,并具体探讨履行相关认同的教学策略和行为。

三、英语教师认同的三维体系

(一)英语教师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指人的群体归属感,它源于性别、年龄、教育、家庭、职业、经济等群体成员身份的区别性特征,影响着该群体成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社会认同相对稳定,但也会因社会情势的变化而不断在冲突、协商和调和中重构。它主要在相关领域的宏观话语中得到建构和表征。

建构或表征英语教师认同的宏观话语包括相关教育法律、外语教育政策及其他主导性外语教育话语实践。《新课标》就是一个全面指导当前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的宏观政策话语。分析表明,它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社会认同的建构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 多维素养的专家

《新课标》把英语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策略、文化和价值观。显然,在实施这一课程标准时,教师必须先具备这些能力素养。这意味着当前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多维专业素养。英语教师不仅要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也要能组织生动活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不仅要能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材,也要能有针对性地取舍教材和选编教材;不仅要能系统高效地组织教学,也要能科学地评估和监控学习过程;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要具备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态度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对创新实践的认同等。

2. 教育实践的探究者

《新课标》共提出六条基本课程原则。其中,第二条要求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仅靠课本、教参或已有经验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行探索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为此,教师必须进行两方面的探究实践:第一,调查和分析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风格,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第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以促进他们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化学习。

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外语教育面临着需求多元化的挑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教师都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学习。其中,开展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注意观察教与学的过程,监控教与学的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认真完成教学工作,还需基于教学实际,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反思意识和自我批判、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教育实践的探究者。

3. 学习过程的协作者

《新课标》在有关教学活动实施方面,提倡自主与合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也是促进有效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在该教学模式下,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展示技艺的舞台,而是学习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协作共进的工作坊。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责任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机会去自我实现。当然,他们也有获得外部支持的渠道,包括学习资源和教师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学生的协作者,仅在学生有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只能向学生引介或展现相关学习内容,示范可行的英语学习策略,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实践活动。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但是学生的自主或合作学习也需要教师的引领、启发和鼓励。当学习过程中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能提供有效的支架式帮助。很多学生中途放弃学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得到老师或他人的适当引导。教师的机构身份使他们有义务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协调各种积极因素,确保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4. 思想文化的沟通者

语言与文化的整体观是《新课标》的语言理论基础。基于此,语言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理解、融合与创新的过程。对外语教学而言,其主要挑战就是要面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性。显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师不能通过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强迫学生接受特定的文化现象或价值观念。师生之间只有通过“沟通行动”[13],求得相互理解,才能就特定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念达成共识。因为在沟通行动中,师生可就主体间所理解的意义进行自由辩论,进而对其进行重构,最后激发出解放性知识兴趣,实现对“生活世界”的重新意义建构。

这种面向理解和自我解放的沟通行为需要有一个理想的言语情景。首先,师生有平等参与课堂互动的权利;其次,每个人都可对任何观点进行质疑,每个人也有提出观点或表达态度、期望和需求的权利;再次,任何人在行使上述两项权利时,都不受内外因素的强制性干涉。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避免用自己的话语或现有教育机构话语去“殖民化”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是学生的合作者或平等对话者。

(二)英语教师的情景认同

英语教师的情景认同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主定位或师生趋同的教师角色。它取决于英语教学活动的类型。英语教学情景大体上可分课内和课外两类。《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选用。它对两类情景中的教学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

课内活动:

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

课外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短剧,以及英语角、英语墙报、校园或班级刊物等,还可以举办英语演讲会、英语演出、英语主题班会以及英语作品展示会等,甚至可以参与社区英语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参与有组织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创设相对真实的交际任务,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两大角色认同:

1. 学习任务的“导演”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活动,真实性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纯真很难完全实现,但应确保任务纯真或课堂纯真[14]。这需要教师具有课堂导演能力,使学生能在课堂中有机会用语言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比如,在教学单词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领读或解释词义和用法,而应设置诸如对话问答、故事讲述、阅读应用等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参与真实任务,另一方面实现附带性的词汇学习。

教师也需要设计课外活动,以便学生能够有相对纯真的外语环境。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语境。英语教师可通过“导演”兴趣沙龙、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 教学活动的“配角”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讲授和答疑解惑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然而,随着《新课标》把教学焦点从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我们对教学活动意义的认知也产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不仅强调教学活动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更重视它对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功能。由此,我们须重新界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一般认为,创新思维能力是人文素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该能力只能在自主体验和探究中获得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活动的主体需从教师变成学生。对教师而言,他们必须退居幕后或充当配角,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英语教师的话语认同

话语认同指互动过程中通过协商确定的参与者话语地位,是互动序列结构的“涌现特征”(emergent feature),体现在具体的话语行为中。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认同主要是互动发起者和评估者。在落实《新课标》理念中,教师的话语认同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下面我们以中央电化教育馆为“国培计划——2010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提供的教学片段为例:

(该课学习英语介词,老师站在讲台前,一只手拿着一只纸杯,另一只手拿着一只玩具熊。)

1老师:What is this? (把玩具熊高举到额前)

2学生:It’s a bear.

3老师:I put the pear … (说着把玩具熊放进杯子里)

4学生:…in a cup.

5老师:The bear now is …

6学生:…in the cup.(齐声说出)

7老师:IN is one of the prepositions. What does a preposition mean?

8学生:介词。

在该对话中,虽然话轮1也是由教师发起,但它不具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检测功能,而只是唤起学生的注意。老师在说出该问题时,伴随着动作,在该话语活动中是一个表演者,旨在让学生体验到两个事物相对空间变化的情景,从而产生使用介词的表达需求。接着,在话轮3和5中,教师先说出半个句子,让学生补充介词短语部分,由此共同完成情景描述任务。由此,该教师充分履行了其作为协作者的社会认同,通过扮演“导演”和“配角”,让学生体验相关学习语境并产出目标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占有话语支配权,而是成为平等参与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话轮5创设语境,让学生重复“in the cup”,以引导学生聚焦介词短语。接着,在话轮7,教师不仅用语法术语解释单词“in”,还通过问题检测学生的理解。这两个交互(exchange)是一个直接的教授行为。显然,在《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认同仍会不时从“导演”和“配角”向传统的教授者回归。这种认同转变体现了英语课程双重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社会、情景和话语三个认同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外语教学语境下教师需要参与复杂动态的主体间交互,承担多重角色认同。在此,须特别指出的是,三个认同维度并非是相互独立、可供自由选择的不同项目类别。它们属三位一体的相互依存关系,交织共现于教学互动的所有过程当中。社会认同决定着情景和话语认同的可能范畴,而情景和话语认同又可反过来强化或改变社会认同的内容。情景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具体形式,同时也是话语认同存在的条件。话语认同一方面可引致已有的社会和情景认同,另一方面可对它们进行协商和重构。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实践改革就是在建构和重构三维认同体系中得以实现。

四、结语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外语教育改革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知识权威观念,并重新确立外语教师的职业认同。但由于人文素养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所以外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内涵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英语教师也存在认同危机,这直接影响当前的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本研究结合《新课标》和相关课例,从社会、情景和话语三个维度对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进行探讨,并初步分析了其多维性关联机制。

从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看,新的英语教师社会认同已经在《新课标》、教材、考核制度等宏观政策性话语中得到确立。但是在真实教学中,教师的情景和话语认同与社会认同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三个维度之间需要不断地协商、调适、转化和重构。为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英语教育改革,我们有必要排除三维体系之间的协同障碍,帮助英语教师实现一致性认同。

参考文献:

[1]Edwards,D. & Potter. J.Discursive Psychology[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2.

[2]Antaki,C. & S. Widdicombe. Identities in Talk[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8.

[3]Wenger,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Meaning,and Identit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Palmer J. Palmer.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

[5]Rose,Nikolas. Inventing Ourselves: Psychology,Power and Personhoo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Clarke,M.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ies: Co-constructing Discourse and Community[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8.

[7]马利飞. 对高校外语教师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J]. 新余高专学报,2005(3):119-122.

[8]Tsui,A. B. M. Exploring EFL Teacher Identities and Identity Conflicts[M]// G. Poedjosoedarmo (ed.). Teacher Edu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RELC Anthology Series.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2007: 50-59.

[9]郝彩虹. 大学英语教师职后学历学习与专业认同变化研究[J]. 外语界,2010(4):84-90. 95.

[10]刘熠. 隐喻中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认同[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35-39.

[11]江峰,钟彩顺. 以中方教师的视角探究中外英语教师合作教学中的认同冲突[J]. 中外企业家,2014(14): 191-19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Habermas,J.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One: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M]. Boston: Beacon Press,1984.

[14]钟彩顺. 外语教学的纯真性:日常语言哲学视角[J]. 疯狂英语: 教师版,2013(4):28-33.

[责任编辑亦筱]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论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的有效性调查与研究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