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设
2015-03-19俞小霞
□俞小霞
现代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各类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充斥其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观念、心理和思想等各个方面。相关研究文献中显示,大学生党员群体中也会有一定的问题出现,例如个性过于张扬、道德观念的缺失、功利心过于严重、缺乏正确的积极的理想信念等。所以,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正确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先进模范作用,已然成为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途径。提升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设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是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担当奉献意识、形成健全健康的思想心理及行动、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
一、现代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一)先进性。一是可以成为党员的大学生均为各方面表现出众、具有先进思想的群体,他们自身具有一定水平的政治素养,在成为党员之前也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均了解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学习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接受一些先进的思想。
(二)矛盾性。现今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该群体的政治敏感度相对较高,不过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他们对社会事件、政治活动进行关注和思考的时候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潮流的影响,对党的方法与理论运用也同样会因为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产生一定的困惑,进而失去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价值观念迷茫。大学生党员群体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现代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因此,他们在对价值取向进行取舍时都有一定的矛盾性。
(三)务实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越来越高,做事情越来越注重务实性,大学生党员群体尤其如此。他们在党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之中,对我国政策和形势分析等课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了良好的积极性;进行思想汇报的时候,大部分都可以根据自身经验或者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展开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对待平时的学习,与其他学生相比更加用心、努力,自尊心相对较强。当今大学生党员群体对于“抛头颅、洒热血”等以前的口号普遍觉得较为遥远,他们更多地认为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好专业能力、做好当前工作、利用自身学习和职业特性贡献社会较为实际,思想更加务实。不过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其中的短板,这种思想还不十分成熟,相对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撑,理论知识不牢靠,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对于这种现象教育者应当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校正。
二、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设
(一)提升授课质量,促进学生与教师思想上的良好交流。目前培养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归于各高等院校的思政类课程,无论是从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征来看,对大学生党员群体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需要对其进行理论灌输。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话语、组织内容丰富的课堂授课形式、寻找党的理论与大学生主流思想的“切入点”等方式提升授课质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进行不断思考并进行良好的交流,不断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要勇于尝试、总结并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刻理解消化,进一步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建立反馈渠道及时了解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大学生党员群体提供一个提出个人见解、释放思绪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与教师思想上的良好交流。
(二)细化党组织日常活动规范,培养学生党员群体“角色”意识。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需要与党员的日常教育工作密切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之中。培养大学生党员群体的“角色”意识,细化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日常活动规范,制定该群体的日常生活管理细则、对其综合表现制定相应的考评系统。创建具有党组织特色的“角色”氛围,切实做好大学生群体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定期开展各种党组织相关活动,严格根据党章的相关规定开展大学生入党考核程序,对各项工作制定合理的规范细则。通过建立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党员示范岗等模范队伍,开展自我和党内批评、党内表彰、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党员帮扶等活动,激励党员自发开展先进模范活动增强大学生党员群体的价值理念,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培养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促进大学生党员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党组织的日常活动中来。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学习氛围。综合利用学校网络、期刊、报纸、开展各类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在学校全面推广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与教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机制,明确自身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责任与作用,提高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育人意识,改善学校各机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理念。积极挖掘并培养一批先进学生模范,推广并表扬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典型事迹,为学生在实际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监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有效保障。大学生党员群体因其社会经验不足,心智发展不健全,是非观不成熟稳定等原因,如果想要其自觉学习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太容易的。所以,需要加强监督机制,促进大学生党员群体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五)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通过不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影响和促进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充分了解现今大学生党员思想潮流的基础之上,引导并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党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讨论交流会、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社会的各个行业,体会我国“文明、和谐、富强、民主”的良好发展环境,感知我国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公正、法治、自由、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感受人与人之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种切身体会,使他们可以主动感知、消化、体会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并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自身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老师需要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细心关注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及时应对,加快大学生党员群体发挥其在广大学生之中的引导作用,切实做好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设工作和高校人才的培养。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2 -12 -24
[2]田永静,陈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3]于磊.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3,14